书城政治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
18859100000010

第10章 王郁琦访陆为马英九铺路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1月25日与台湾驻京媒体餐叙时表示:今年台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会到大陆访问,他本人也会去台湾参访。王郁琦28日也在台北表示:他将于2月11—14日率访问团赴南京、上海访问,在此期间将祭拜中山陵并在南京大学演讲。在张王互访已成定局之际,也让人们对“习马会”有了更多的期待。

去年10月在巴厘岛举办的APEC会议期间,张志军和王郁琦在会议大厅进行了“非常自然”的“张王会”,王郁琦称对方为“张主任”,张志军也回应“郁琦主委”,王郁琦提出希望与张志军实现互访;张志军表示赞同,欢迎王郁琦在适当时候到大陆参访。后有媒体披露,王郁琦将会在马年春节后到大陆,地点安排在南京。

对于在APEC会议期间的“张王会”,岛内媒体普遍对张王二人“互称职衔”倍加关注。但张志军似乎“官念”淡薄,前不久在被问及下一次“张王会”是否互称官衔时,张志军表示“称谓不必那么重要,最重要是把两岸关系做得更好”。

在两岸关系步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张王会”有其特殊意义。首先,王郁琦到访大陆,意味着两岸关系可以不再要透过白手套协商了;其次,接下来张志军访台也就顺理成章,且张志军访台绝不是弥补王毅的遗憾而已,对两岸交流来往的深化具有象征与实质意义;再次,“张王会”可能就是“习马会”的序曲,王郁琦先行赴陆踩点铺路,“张王会”之后或“习马会”为期不远。

去年10月以来,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在“双十庆典”上,马英九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去年12月在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迄今都未改变;日前在会见美国人员时表示,两岸关系可说是60年来最和平稳定的状态,这点也符合美国的利益。

有媒体认为,马英九的言行或是在为“习马会”预热,这未尝不是一种合理解读。去年“习吴会”以后,便有多方猜测两岸领导人见面的可能性,以及时机、场合。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提出的“只要头衔问题解决,两岸领导人会面没有什么不可以”,国台办发言人回应称:两岸领导人互访的问题,由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和需要来决定。双方可以为此创造条件,包括协商互访的适当身份问题。

相比之下,习近平似乎更淡定和从容。他在“习萧会”上对萧万长表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在两岸关系步入“深水区”之时,避免之前的隔空喊话,两岸领导人坐下来当面交谈,实为情势所逼、大势所趋。

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外人欺。对马英九而言,“习马会”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头衔和称谓”问题。头衔与称谓说到底就是“名分与面子”。其实,台湾地区近两年因为“名分”问题,在东海南海问题上颇为被动和窝囊,民众也有一种“受气”“受辱”的感觉,不得已,一些渔民出海时只好挂五星红旗以求自保。从这个意义上讲,台湾地区当局实际上是要了“面子”丢了“里子”。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说到底是两岸同胞的家事。也正因为如此,两岸完全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为了两岸人民的福祉,台湾地区领导人理应以大局为重,不拘小节,寻求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近日撰文谈及两岸关系时说,两岸应该进行对话协商,签订和平协议,为两岸、为台湾前途找出路。

两岸和解需要政治妥协。政治妥协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当今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国际关系背景下,作为一种理性选择,政治妥协意味着宽容、让步与和解,是一种集大成的政治智慧。

(原载于2014年1月30日《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