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
18859100000011

第11章 “张王会”凸显政治表征意义

2月11日,各方高度关注的“张王会”将在南京紫金山庄举行。尽管此前台湾方面发出了多种声音,甚至台“立法院”专门通过决议、民进党提出“三原则、六不碰、五应谈”对王郁琦加以限制,但在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之际,“张王会”能否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以及能否为“习马会”铺路,还是令人关注和期待。

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逐渐缓和,两岸交往日益频繁。但几十年的隔海相望,造成两岸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彼此心存戒备。尽管民间交往如火如荼,但两岸官方交往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两岸关系发展形势比人强

然而,形势发展却又对官方形成了“倒逼”。在此情形下,两岸都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在世界其他地方不多见的一幕:海基会作为台湾的“民间机构”、海协会作为大陆的“社会团体”,其中多为两岸在任或离职行政官员,行使着类似行政部门的多项职能,但所有交往一概冠以“民间”。第一次“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对两岸关系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里程碑”的作用。但即便如此,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发言中还是强调会谈是“民间性”的。以致后来的会长陈云林可以多次往返海峡两岸,但时任国台办主任的王毅却“一直没有机会到台湾去走走看看”,成为其任内最大遗憾。

这次王郁琦是以“陆委会主委”身份访问大陆,随着张志军将以国台办主任身份访问台湾,这将标志着两岸正式开始以官方名义接触交往。而2月6日开始张显耀以陆委会特任副主委兼海基会副董事长、秘书长,两岸交流正式由民间汇入政府。从此,两岸可以当面交谈而省略“犹抱瑟琶半遮面”的含蓄,取而代之以坦诚相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张志军和王郁琦面对面坐下来交谈,本身就极具象征和实质意义。

由于“张王会”是一次各方高度关注的会面,台当局有关方面也颐指气使,除了“立法院”决议之外,民进党又提出“张王会”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三原则、六不碰、五应谈”,王郁琦此次大陆之行无疑被捆住了手脚,其行程也颇耐人寻味。

据媒体报道,王郁琦2月11日上午率团前往南京,当天下午在南京紫金山庄和张志军举行会谈。翌日到中山陵谒陵、南京大学演讲,然后于13日、14日到上海和当地学者交换意见、参访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台商子女学校,行程安排甚为紧凑,亦很“常规”。

从王郁琦行程可以看出,最让人期待的是2月11日下午的张志军与王郁琦的会谈。尽管有“立法院”决议与民进党提出的“三原则、六不碰、五应谈”限制,马英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交代”,会谈中具体谈什么、怎么谈,会不会临场有所发挥,或是有什么“机缘巧合”,都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可以预料的是,在ECFA后续协议、两岸互设办事处、两岸媒体常驻等方面应该会交出“成绩单”。

期待“张王会”打破政治僵局

对两岸政治交流,台湾当局显得小心谨慎,处处要求“对等”,惟恐被“矮化”。王郁琦曾表示,在适当时机、以适当身份、相关条件都能充分配合下,欢迎新任国台办主任来访,并希望双方能以主委、主任的职衔相称,否则就“相见不如不见”。王郁琦如此“拘谨”,其实反映出内心的不自信,未出场便自矮了三分。倒是张志军显得更为洒脱,“称谓不必那么在乎,最重要是把两岸关系做得更好”。

其实两岸当前最迫切的当数政治议题,因而世人非常关注能否借“张王会”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从去年宣布王郁琦以领袖代表顾问身份陪同萧万长出席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那一刻起,两岸官方接触就已正式越过“由经转政”的分水岭。马英九去年曾连续表示,“两岸政治对话不需要”,“何必急”,并纳闷“谈什么”?但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之后,政治对话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最大的现实问题。因此,尽管有“立法院”决议和民进党“三原则、六不碰、五应谈”限制,“张王会”很难不“讲政治”,只是到时可能会“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已。

当前两岸政治议题最热门的话题,当数能否通过“张王会”促成“习马会”。对此,王郁琦称已为“习马会”议题做好准备,而日前宣布金溥聪执掌“国安会”,更被认为是为铺成今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期间“习马会”的精心安排。其实,如果马英九真的到北京出席APEC会议,完全不必在国际场合,比如会前“串个门”,或会后因为“天气”等原因稍作停留,都是很好的机会和理由。“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习马会”后,一切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原载于2014年2月11日《大公报》)

“张王会”为破解两岸难题留下想象空间

随着主管两岸事务的负责人“张主任”“郁琦主委”先后在南京、上海两次相见,举世瞩目的“张王会”翻开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一页。这是一次积沙成塔、由量变到质变的会面,同时,也是承前启后、任重道远的会面。有理由相信,随着“张王会”的实现和不久之后的张志军访问台湾,两岸关系特别是政治对话将会向纵深推进实质性的一大步。

积沙成塔 惠风和畅

王郁琦大概不会想到,作为当年“人类和平相处是可能实现的理想”的反方辩手,24年后会重新站在南京大学的讲台上,亲历亲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证明当年自己“错了”。正如之前在与张志军会谈时所感慨的那样:从当初几乎要兵戎相见,到今天我们可以坐在这边开会,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其实,虽然今天的和平局面在过去“很难想象”,但细想起来,一切又在情理之中。从过去的“几乎兵戎相见”,到今天两岸吹拂和平的春风,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积沙成塔的过程。从1992年两岸取得共识、2005年打破隔绝坚冰、2008年实现历史性转折,再到今天的“张王会”,两岸关系的发展承载了太多仁人志士的奋争与梦想。

尽管台湾地区绿营毫无意外地发出不同声音,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洪财隆质疑“张王会”就是“准政治谈判”,但他又辩称,“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是民进党执政时期以来的既定主张”。换言之,他自己也知道两岸关系正常化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

此次“张王会”成功举行,国台办和陆委会商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这是两岸关系发展60多年来的一项重大突破和进展。其一,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意味着两岸高层协商机制的建立,亦即事关两岸和平发展的一切事务协商,今后可以脱掉羞羞答答的“白手套”,理直气壮地进行了;其二,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将使两岸和平发展步入正轨,人为干扰力量日渐式微;其三,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将令两岸政治对话提速,为今后破解两岸难题留下想象空间。

“张王会”本身极具象征和实质意义。两人分别以国台办主任和陆委会主委身份见面会谈,无论是讨论ECFA后续协议的商谈,还是务实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与可行途径,以及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海协会与海基会互设办事机构,其实两人能够坐在一起促膝长谈,本身就昭示两岸关系向纵深推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承前启后 任重道远

然而,历史将主管两岸事务的“张主任”“郁琦主委”推到了历史前台,“张王会”显然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去年10月,习近平在巴厘岛会见萧万长时明确表示,“我们已经多次表示,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对两岸关系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见面交换意见”。此次“张王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见面交换意见”的过程。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过去容易解决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一些敏感问题如政治互信必须直面应对,并要打破习惯性思维,甚至要打破某些条条框框,一如张志军所言:要破解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我们必须有一点想象力”。

同时,“张王会”承载着两岸热爱和平的民众的热切期望,因而“两岸在涉及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都要表明共同的立场和态度”。台湾陆委会1月29日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于王郁琦访问大陆的支持度高达55.8%,认为两岸事务首长务实讨论交流问题,有助于两岸关系发展者达60.5%。民意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台湾人民不愿意当局再做“亲痛仇快”之事。前段时间,马英九表示: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如伤口撒盐,令人遗憾。但马英九执政以来奉行“亲美、友日、和中”的政策,在当前形势下,在涉及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需要有更加明确的立场和态度,“对日本国内那些企图翻历史铁案、仍在向中华民族历史伤口上撒盐、公然挑战抗战胜利成果和战后秩序的右翼危险势力大声说‘不’,对其挑衅行为予以坚决回击”。因为“两岸同胞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在当前或许是一个最大的政治问题。

(原载于2014年2月15日《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