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
18859100000018

第18章 胜利日阅兵的深层意蕴

中国将首次在国庆日之外的9月3日举行阅兵,成为近日的热门话题。尽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讲得很清楚:中国同有关国家一道举办相关纪念活动,“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但不同国家、地区的媒体还是作出了不同的解读。这些报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站在自己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就事论事,而缺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待历史的唯物史观和放眼全世界宽广胸怀的了解与把握。

世界维度 历史高度

对此次阅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和解读。关注中国军事发展的人士,免不了猜测此次阅兵将会有什么新式武器亮相;一些国家则把此次阅兵与中国的政治稳定、反腐败等联系起来;最绷紧神经的,大概要数日本,认为中国此次阅兵是为了“震慑日本”。可谓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不同的答案。

中国举行庆祝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胜利阅兵,首先是从世界的维度回顾和总结这一段历史。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但在战后相当长时间里,世界上不少人孤立地看待中国的抗日战争,提到二战,似乎仅限于欧洲战场。换言之,很多人并没有把抗日战争当作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无论是从战争参与的国家看,还是从战争波及的范围看,抗日战争并不是仅限于中国国土的小范围战争,而是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也是二战东方的主战场。在世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自然要从世界的大格局回顾和总结这一段历史。

中国举行胜利日阅兵,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顾和总结二战这段史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中国同有关国家一道举办相关纪念活动,是为了“唤起世界各国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和平的珍惜,表明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意对世界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数千万人生灵涂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战后德国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日本领导人淡化或歪曲侵略历史,甚至试图推翻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有的国家领导人对历史“失忆”,对未来“近视”,客观上沦为日本淡化、歪曲历史的帮手。在回顾总结历史、展望规划未来的重要年份,世界各国唯有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回顾历史,才能在历史的长河找到正确的航标。

国共合作 放眼未来

对两岸而言,大陆将首次在“十一”之外的时间举行阅兵,同样有着深层的意蕴。在过去先后进行的历次阅兵中,时间全部定在10月1日,这也让人们误以为举行阅兵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实,“十一”阅兵固然有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原因,但如果人们认为其意义仅限于此,那就太小看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和格局了。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碑文,实际上是对毛泽东所言“人民英雄”的诠释,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们,都是所讴歌的人民英雄,而绝非只是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战争,亦即第二次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毛泽东飞赴重庆,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但《双十协定》签署一个月,蒋介石就召开高级决策会议,决定将抗战时期的战时体制转变为“剿共”战时体制,从而使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的《双十协定》成为一张废纸。国民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注定不得人心,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国民党几百万军队便溃不成军,不得不败守台湾一隅。

然而,这毕竟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而且国共内战是每一个爱好和平、民主、团结的中国人不愿意看到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的这首诗成为国共双方在几十年后重新握手言欢时的最好写照。对此次阅兵,外界十分关心是否会邀请岛内国民党人士参加,其实,“你来,或者不来,我都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国共两党都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放眼未来的大胸怀、大格局,共同展望规划中华民族的未来,共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

(原载于2015年1月31日《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