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
18859100000028

第28章 “习朱会”面向未来开创历史

“习朱会”在北京如期进行。5月4日,根据之前确定的行程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此次“习朱会”,是国共两党领导人6年后再次会晤,双方对今后“两岸关系之路应该如何走”深入交换了意见。在当前“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进行的“习朱会”,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历史性会晤,其影响将会是深远的。

回顾历史 正视现实

5月4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首先回顾了当年连战、吴伯雄访问大陆取得的成果,并从历史的高度,总结了10年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关系改善取得的丰硕成果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10年前,在两岸关系剧烈动荡之时,国共两党为了两岸民众共同命运,冲破历史藩篱,实现和解,共商维护台海和平之道。10年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两岸同胞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和赞扬。

对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成果和弥足珍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四个坚持”,即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习近平既表示出忧虑,更表现出从容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的节点,两岸关系的路应该如何走,是摆在两岸所有政党和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攸关中华民族和国家未来,攸关亿万民众福祉,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思考,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交流,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擘划两党关系新前景,共同开创两岸关系未来,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对此次“习朱会”,岛内不同的人表现出完全迥异的态度。马英九被问及如何看待“习朱会”时,连说“很好很好”;蔡英文则喊话朱立伦“访陆别黑箱”;而李登辉则声称没有“九二共识”,并要朱立伦不要“胡说八道”。

说到底,蔡英文和李登辉的表态,就是企图否认“九二共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否认“九二共识”,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搞“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就会损害民族、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这实际上进一步诠释了此前所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深刻含义,也是进一步明晰了大陆对台的底线。值得指出的是,习近平在此用了“法理基础”一词,让人很自然想起10年前在台湾引起震撼的《反分裂国家法》。

在当前“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的节点”、国民党在岛内比较被动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九二共识”,实际上也是与国民党共同夯实“九二共识”,同时也是寄希望国民党在今后能够从“攸关中华民族和国家未来,攸关两岸民众福祉”出发,有更多的担当。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此次“习朱会”,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着眼未来,擘划两党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的同时,指出国共两党应坚持对两岸关系的正确认识,旗帜鲜明反对一切损害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言行,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并提出双方可以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

“制度框架”有着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此次提出“可以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延续了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也是对此前提出的两岸关系“不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困惑,防止和避免出现倒退”进一步深化。

在面对两岸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难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问题上,习近平引用了出自《古文尚书·说命》的“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意即“考虑妥善而后行动,行动当适合它的时机”。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尚书·说命》中这段文字后面,还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即“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也就是说,“做事情,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习朱会”本身,还是“习朱会”的具体内容,都彰显出此次会晤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历史性会晤。

(原载于2015年5月5日《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