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按摩保健全书
1912000000004

第4章 头部按摩技法(3)

【手法】用拇指和食指夹持耳垂相对用力掐按10~30次。

17.插花

【位置】头维穴后1寸(图1-58)。

【主治】鼻炎,鼻塞,偏头痛,痤疮,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带下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面穴位置及功能

面穴为脸部特定的穴位,能够治疗全身性疾病。它是后人在《内经》五脏理论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面穴包括7个单穴即额、鼻及上唇正中等穴和17对双穴即鼻、眼、口旁、颧部和颊部等穴(图1-59)。

面穴分布简图1.首面穴

【位置】位于额正中点。

【主治】鼻炎,牙痛,眼病,健忘,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头晕,面瘫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罗纹面按揉30~50次。

2.咽喉穴

【位置】位于首面穴与肺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声音嘶哑,咽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3.肺穴

【位置】位于两眉内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便秘,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4.心穴

【位置】位于鼻梁骨最低处,两眼目内眦连线的中点。

【主治】失眠,健忘,烦躁,心悸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5.肝穴

【位置】位于心穴下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

【主治】头昏,烦躁,焦虑,高血压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6.脾穴(素髎)

【位置】位于鼻尖端处。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精神不振,体虚等症。

【手法】用拇指罗纹面按揉50~100次。

7.膀胱子宫穴

【位置】位于人中沟中点。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阳痿,早泄,遗精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8.胆穴

【位置】位于肝穴两侧,内眼角直下,鼻梁骨下缘处。

【主治】恶心,呕吐,烦躁等。

【手法】按揉30~60次。

9.胃穴

【位置】位于脾穴两侧,鼻翼的中央。

【主治】胃痛,胃胀,泛酸,消化不良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60次。

10.膺乳穴

【位置】位于心穴与内眼角之中点。

【主治】乳少,胸闷等。

【手法】用拇指罗纹面按揉30~50次。

11.小肠穴

【位置】位于胆穴、胃穴连线中点的外方。

【主治】泄泻,便秘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12.大肠穴

【位置】位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处。

【主治】便秘,腹痛,腹泻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13.肩穴

【位置】位于目外眦直下方,胆穴外方。

【主治】肩臂疼痛,伸屈不利等症。

【手法】用拇指罗纹面按摩30~50次。

14.股里穴

【位置】近地仓穴,口角旁05寸,上下唇吻合处。

【主治】股内侧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按揉30~50次。

15.足穴

【位置】位于胫穴前方,目外眦直下,下颌骨上缘处。

【主治】足部肿痛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16.肾穴

【位置】位于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相交处。

【主治】月经不调,尿痛,尿少,腰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罗纹面按揉50~100次。

17.臂穴

【位置】位于肩穴之后方与下关穴直上交叉点。

【主治】肩臂肿痛等症。

【手法】按揉或点按30~60次。

18.手穴

【位置】位于臂穴之下方,颧骨弓下缘处。

【主治】手肿痛等症。

【手法】按揉50~100次。

19.背穴(听宫)

【位置】位于颊部中央外后方1寸处。

【主治】腰背疼痛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20.脐穴

【位置】位于肾穴下0.3寸。

【主治】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位置】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上1/3交界处。

【主治】大腿扭伤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指端按揉30~50次。

21.股穴

【位置】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下1/3交界处。

【主治】膝肿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按揉30~50次。

22.膝膑

【位置】位于下颌角上方凹陷处。

【主治】膝关节损伤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23.胫穴

【位置】位于下颌角前方,下颌骨上缘。

【主治】踝关节扭伤,腓肠肌痉挛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指端按揉30~50次。

头穴位置及功能

在具体介绍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作用前,首先明确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图1-65)。

前后正中线:两眉间中点(正中线前点)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正中线后点)经过头顶的连线(长约24cm)。

眉枕线: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长约10cm)。

1.运动区

【位置】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图1-66)。运动区又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1)上部:是运动区的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

(2)中部:是运动区的中2/5,为上肢运动区。

(3)下部:是运动区的下2/5,为面运动区,亦称语言一区。

【主治】

(1)上部:对侧下肢、躯干瘫痪。

(2)中部:对侧上肢瘫痪。

(3)下部: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基本保留语言能力)、流涎、发音障碍。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感觉区

【位置】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本区,感觉区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1)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2)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

(3)下部:是感觉区的下2/5,为面感觉区。

【主治】

(1)上部: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痛、颈项部疼痛、头晕、耳鸣。

(2)中部: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3)下部: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舞蹈震颤控制区

【位置】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血管舒缩区

【位置】在运动区向前移3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低血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性痴呆,动脉硬化,皮质性浮肿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5.晕听区

【位置】耳尖直上15寸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

【主治】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6.语言三区

【位置】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即病人理解言语能力障碍,常常答非所问。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7.语言二区

【位置】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又称健忘性失语,病人称呼“名称”能力障碍,如病人不会叫“椅”,只是说“坐的”;其他人说椅时,他能听懂)。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8.运用区

【位置】从顶骨结节起向乳突中部引一线和与该线呈夹角40度的前后两线,三条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对侧失用症(又称运用不能症,病人肌力、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例如不能解扣、拾硬币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足运感区

【位置】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3厘米长,平行于正中线。

【主治】急性腰扭伤,对侧下肢瘫痪、麻木、疼痛,皮质性多尿,夜尿,子宫下垂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0.视区

【位置】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1.平衡区

【位置】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35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头晕、脑干功能障碍引起的肢体麻木、瘫痪。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2.胃区

【位置】瞳孔直上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直线。

【主治】胃炎、胃溃疡等引起的胃痛、上腹部不适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3.胸腔区

【位置】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直线。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4.生殖区

【位置】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子宫脱垂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5.肝胆区

【位置】从胃区下端开始,往下引2厘米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肝胆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6.肠区

【位置】从生殖区下端开始,向下引2厘米且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下腹部疼痛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7.安神区

【位置】眉间(印堂)向上引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焦虑,烦躁,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8.鼻咽口舌区

【位置】位于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鼻炎,咽炎,感冒,气管炎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9.次鼻咽口舌区

【位置】在鼻咽口舌区下2厘米。

【主治】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纳呆(除器质性病变)。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0.精神情感区

【位置】在血管舒缩区与胸腔区之间,平行正中线,左右旁开2厘米。

【主治】精神情感障碍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制癫区

【位置】胸腔区向上引4厘米长的直线(即精神情感区)。

【主治】精神障碍,癫痫小发作。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腰区

【位置】枕骨粗隆上4厘米,视区旁开15厘米。

【主治】腰痛,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3.制狂区

【位置】从枕外粗隆(相当于脑空穴处)取与后正中线成35°角向下引一直线至哑门穴水平,左右各一。

【主治】癫狂,精神情感障碍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4.锥体区

【位置】第2颈椎棘突向上15厘米,左右各旁开1厘米,向下引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对运动功能改善缓慢者更好。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5.安宁区

【位置】在第2颈椎棘突旁开2厘米处。

【主治】烦躁不安,失眠,焦虑,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6.清醒区

【位置】在正中线入发际2~4厘米处,从正中线向两侧各引一垂直于正中线、长度为1~3厘米的直线。

【主治】中暑,晕厥,昏迷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7.失算区

【位置】感觉区上点向后3厘米,与前后正中线呈60°角,向后外5厘米。

【主治】运算障碍。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强壮区

【位置】从百会沿前后正中线,向前后各引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通顶区

【位置】正中线上,上星穴与百会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各类痛证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0.通顶旁区

【位置】五处穴至通天穴的连线。

【主治】各类痛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1.癫痫区

【位置】晕听区上1厘米。

【主治】烦躁,失眠,神经衰弱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2.手指加强区

【位置】顶颞前斜线中2/5(上肢运动区)下段,双侧旁开1~15寸处(图1-90)。

【主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3.哑穴

【位置】风池上04寸。

【主治】假性球麻痹。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4.眼球协同运动中枢

【位置】前额入发际2厘米,正中线旁开2厘米。

【主治】眼肌麻痹,斜视,近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