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1922600000039

第39章 致沅弟(咸丰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沅甫九弟左右:

二十七日刘福一等四人者归,接弟信,并《二十二史》七十二套,金、史赙银三百两,具悉一切。此书十七史系汲古阁本,《宋》《辽》《金》《元》系宏简录,《明史》系殿本,较之兄丙申年所购者多《明史》一种,余略相类,在吾乡极为难得矣。吾后在京亦未另买有全史,仅添买《辽》《金》《元》《明》四史及《史》《汉》各佳本而已,《宋史》至今未办,盖缺典也。

吉贼决志不窜,将来必与浔贼同一办法,想非夏末秋初不能得手。弟当坚耐以待之。迪庵去岁在浔,于开濠守逻之外,间以读书习字。弟处所掘长濠,如果十分可靠,将来亦有闲隙可以偷看书籍,目前则须极力讲求濠工巡逻也。

澄弟于二十二日下县。赖明府于蝗蝻事办理极为认真,有信邀绅士去。温弟于二十五日回家。亦山先生二十二日归,二十六复来。瀛皆先生二十上学,二十二日开课,亦山亦执贽受业。甲五目疾总未甚好,右目外云如故,左目已属大好,究不能与常人一般。九弟妇体气极弱,服峻补之剂,日有起色。再过数日,应可出房照料杂事。青山二十七日暂归,余嘱其初一复来。二十八日夕接弟二十二日信,亦请青山在此多住月余,二月内必坚留之也。

周济受害绅民,非泛爱博施之谓,但偶遇一家之中杀害数口者、流转迁徙归来无食者、房屋被焚栖止靡定者,或与之数十金以周其急。先星冈公云“济人须济急时无”,又云“随缘布施,专以目之所触为主”,即孟子所称“是乃仁术也”。若目无所触,而泛求被害之家而济之,与造册发赈一例,则带兵者专行沽名之事,必为地方官所讥,且有挂一漏万之虑。弟之所见,深为切中事理。余系因昔年湖口绅士受害之惨,无力济之,故推而及于吉安,非欲弟无故而为沽名之举也。

金、史谢信此次未写,少迟再寄。李雨苍二十九日到家。孙朗青、吴贯槎均来。初四日系先大夫初周年忌辰,敬办小祥祭事。俟日内再行详布。即问近好,诸惟心照。

兄国藩手草

评点:善事的三种做法

帮助别人,奉献爱心,历来都被视为善举美事,都是应该歌颂并予以提倡的,大部分人也都具有这种与生俱来的“良知”“良性”,但“助人”之事该如何做才是恰到好处呢?曾氏在此信中列举了三个说法。

一、孟子之说:见牛未见羊。孟子与齐宣王聊天。齐宣王说,他看到有人牵牛从他面前走过,准备去宰杀,牛哆哆嗦嗦的。他不忍心,叫人拿羊来代替这只牛。别人说你不忍心叫牛死,为什么忍心叫羊死呢?这话问得有道理,于是他自己也弄不明白了,究竟这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孟子帮他分析,说这正是一种仁爱心理的表现。因为牛的害怕死你已经看到了,羊的恐惧,你未看到,你这是“君子远庖厨”的心态,以目见为准。如两个人都在挨饿,一人你看到了,就给他饭吃;另一个明知他也饿,但你没看到也可不理。

二、佛家之说:随缘布施。“随缘”是佛家信徒最爱用在口头上的两个字,它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也很难为它定一个界说。目击时为缘随,心想到也是缘随,耳听到亦可称为随缘,一句话,凡是施主此刻所意识到的,都可以称之为随缘。他想施予就随缘,不想施予就不随缘。随缘布施,真是一个好极了的说法!

三、星冈公之说:济人须济急时无。曾氏的祖父星冈公向来是他心中崇拜的偶像,星冈公的不少话,他都奉为经典般地信仰。星冈公的这句话是说,救济人,当救济此人急难时所需而又恰好缺乏的东西,如饿了,给饭吃,冷了,给衣穿,缺钱时给他钱用。反过来,当别人不缺什么时,就不必去凑热闹。

细揣曾氏的意思,是将这三种说法合起来用,即以目击为限,以急时无为原则,来随缘布施。读者诸君以为此事该如何办方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