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1922600000077

第77章 致沅弟(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

沅弟左右:

初五早之捷,破贼十三垒,从此守局应可稳固,至以为慰。缩营之说,我极以为然。既不能围城贼,又不能破援贼,专图自保,自以气敛局紧为妥,何必以多占数里为美哉?及今缩拢,少几个当冲的营盘,每日少用几千斤火药,每夜少几百人露立,亦是便益。气敛局紧四字,凡用兵处处皆然,不仅此次也。

所需洋枪洋药铜帽等,即日当专长龙船解去。然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鲍春霆并无洋枪洋药,然亦屡当大敌。前年十月、去年六月,亦曾与忠酋接仗,未闻以无洋人军火为憾。和、张在金陵时,洋人军器最多,而无救于十年三月之败。弟若专从此等处用心,则风气所趋,恐部下将士,人人有务外取巧之习,无反己守拙之道,或流于和、张之门径而不自觉,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猛省。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之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

闻霆军营务处冯标说,霆营现以病者安置城内,尽挑好者扎营城外,亦是一法。弟处或可仿而行之。将病者伤者全送江北,令在西梁、运漕等处养息,专留好者在营。将东头太远之营缩于中路、西路,又将病伤太多之营缩而小之,或以二营并而一之。认真简阅一番,实在精壮可得若干人,待王、程到齐,再行出濠大战。目下若不缩营蓄锐,恐久疲之后,亦难与言战也。

穆海航在无为州,已札饬将抵征之项银米并收,闻百姓欢欣之至。弟托之办两月米粮,必做得到,即当告之。

评点: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曾氏在这封信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曾氏一贯重视人才,这是他成功的第一要素。从理论上看,从整体上看,这是一个很正确的观念。世间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离开了人,什么都没有了。杀伤力再大的武器,也是人制造出来的。有了人,也便有了先进的武器,也便有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在具体的战斗中,在两军相搏的战场上,很多时候却是武器决定着胜负。不可能想象,两军对峙时,手执大刀长矛的军队能打得过使用大炮冲锋枪的军队。一方有了先进的武器,另一方也必须要拥有先进的武器,才可能形成对抗的局面。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因素也是第一位的。从信上看来,老九对洋枪洋炮看得很重,作为一个前线指挥员,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相信他在读了这封信后,一定会窃笑乃兄坐而论道的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