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阿伯拉罕姆斯
彼得·阿伯拉罕姆斯,1919年生于南非共和国约翰内斯堡黑人居住区弗里德多普,父亲是埃塞俄比亚人,母亲是南非共和国好望角州的有色人。他自幼家庭生活困苦,从9岁起,就当童工,16岁开始,又跑遍了南非各地,寻找各种工作做。1939年,他到轮船上当火夫,漫游海外。40年代末,被迫远离祖国,在异乡过着漂泊生活。他曾一度旅居英国,为英国一些报刊当记者、撰写文章。后来在西印度群岛的牙买加定居,在那里结了婚。
阿伯拉罕姆斯由于家贫,读书到初中,就不得不辍学工作。由于他爱好文学,勤奋好学,又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因此,他在20岁以前,在南非各地寻找工作谋生时,就已写出了很多短篇小说,但大部分在旅途中散失。他早期发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黑暗的圣经》(1941)、长篇小说《城市之歌》(1943)。这些作品以其清新的文笔、描写现实生活的才能受到西方文坛的瞩目。
阿伯拉罕姆斯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个勤奋的多产作家。他从早年开始写作以来,不仅写了很多篇短篇小说,并且从那时起,写了不少部关于整个非洲、特别是关于南非共和国的长篇小说。他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194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矿工》是阿伯拉罕姆斯的成名作,也是开创南非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写成于1943年,发表后受到南非文学界的重视,1955年他又进行了改写。它通过一个从北方农村来的黑人青年在南方工业城市寻找工作,概括了南非城市黑人的困苦生活,描绘了在南非占多数的黑人在少数白人种族主义分子统治下所受的歧视和压迫,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948年,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一路雷霆》问世。小说通过混血儿兰尼·斯沃茨和白人姑娘莎莉·维利尔的爱情悲剧,谴责了南非白人政权执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兰尼·斯沃茨和老黑人沙姆在爱情上的悲惨遭遇,把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残酷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指出了南非黑人不幸的根源,以及他们的崇高民族自尊感。作者认为,必须把罪恶的种族歧视政策连根铲除,人们才能不分肤色地平等相处。
1948年以后,南非反动政府对争取民主权利和自由的解放运动和进步人士发动公开进攻,少数不坚定的分子脱离了解放运动,阿伯拉罕姆斯为了回答反动派的进攻,在1949年发表了长篇小说《野蛮的征服》。1950年,他又发表了自传体长篇小说《自由的故事:非洲的回忆》。这部小说虽然是作者根据自己在约翰内斯堡贫民窟中20年左右的亲身经历写的,但它是南非黑人社会生活的缩影。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南非人民深挚的同情,以及对殖民主义者种族压迫政策的强烈抗议。
50年代开始后,非洲大陆的解放运动重新高涨,阿伯拉罕姆斯就选择了民族解放斗争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题材,于1953年写成了他的重要长篇小说之一的《献给乌多摩的花环》,这是一部带有政治批判性的小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表这部长篇后,阿伯拉罕姆斯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于1965年和1966年又写成了另外两部长篇小说《该岛今日》和《夜深沉》。这两部小说都是在1971年才与读者见面的。《该岛今日》描写60年代加勒比海上一个岛国的政治风云变幻。这部小说描写了这个岛国的进步力量为争取独立和挣脱原宗主国殖民主义势力的枷锁,为摆脱外国垄断资本和国内反动派的控制,在关键时刻所进行的斗争及其复杂性,小说中主人公卓齐阿的悲剧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来说,是非常典型的,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阿伯拉罕姆斯在这部小说中表现了非凡的讽刺才能。
《夜深沉》是一部描写南非地下工作者斗争生活的小说。阿伯拉罕姆斯在这部作品中又选择了同种族主义政权作斗争的主题,小说在揭示民族解放斗争的道路时,不仅指出了过去在斗争路线上犯过的错误,并且隐约地提出了应有组织地进行武装斗争的问题,确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阿伯拉罕姆斯在这部小说中还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示了南非地下工作者所进行的斗争中许多惊心动魄和可歌可泣的动人场面,描绘了南非不同种族的人物之间长期存在的互不信任,以及受种族主义分子煽动而造成的成见,揭示了地下工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此外,阿伯拉罕姆斯还发表过两部报告文学集:《重返高里》(1951)和《牙买加风情画》(1956)。
纳丁·戈迪默
戈迪默,1923年出生于南非德兰士瓦省约翰内斯堡斯普林斯矿山小镇。父亲是祖籍立陶宛的犹太移民,经营珠宝生意,母亲是英国人。斯普林斯镇是个种族隔离地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明白了种族隔离“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人为造成的”,而自己在生活中却“和黑人有更多的共同之处”。这对她将来始终把自己同使黑人从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以及恢复黑人权利的伟大斗争紧密地联在一起,具有至关重要的内在关系。
戈迪默先在一所女修道院办的中学受教育,后在约翰内斯堡的威特沃特兰大学就读。她从未在南非以外的地区长期居住过,但是曾以旅游者的身份多次到过非洲、欧洲和北美洲广大地区,尤其是她还多次到国外演讲,最常去的是美国。这一切使她在自己的作品中“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描述了在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成为现实与可能。
她在孩提和少女时代就勤于读书,因为身体娇嫩、病魔缠身,所以读书就成了她生活中的主要乐趣。她家乡有一所藏书相当可观的公共图书馆,她贪婪地阅读借到的一些书籍。稍大一些以后,她利用到图书馆帮忙的机会,有选择地多读那些更能启迪心灵的优秀作品。她最喜欢读的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也爱读劳伦斯、普鲁斯特和亨利·詹姆斯等作家的小说。后来,是卡夫卡的作品“使她对人们表面言行发生怀疑而产生执意要求寻找真实的愿望,并且醒悟到对有色人种歧视与隔离是奇耻大辱”。
她9岁时就开始写诗歌和小说。15岁即在约翰内斯堡的《论坛》周刊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明天再来》。1949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面对面》,此后平均每隔一年必有一部新作问世。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共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11部短篇小说集以及160余篇杂文和评论等,这足以证明她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
她是写作短篇小说的能手,除了《面对面》以外,她发表的短篇小说集还有《毒蛇的柔和声音》(1952)、《六英尺土地》(1956)、《弗拉迪的足迹》(1960)、《不是为了出版》(1965)、《故事选》(1975)、《利文斯通的伙伴》(1975)、《肯定是某个星期一》(1976)、《战士的拥抱》(1980)、《那儿有什么事》(1984)和《跳跃》(1991)。这些短篇小说集以敏锐、深邃的目光,运用精炼、含蓄的语言,短小紧凑的结构,准确细致地描绘出南非的自然景色和不公平的社会中各种肤色的人们所表现出的种种心理态势。
她不仅以短篇小说著称,而且也是一位创作长篇小说的大师。她娴熟地运用这种艺术形式,深刻揭露了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种种卑鄙龌龊的勾当,表现了南非广大人民的痛苦和希望,困惑和觉醒,欢乐和忧患。这些作品以深刻的透视历史进程的洞见性和讽刺性,发出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恢弘的史诗般的作品记录了南非社会发展的足迹。她现已出版的长篇小说有《说谎的日子》(1953)、《陌生人的世界》(1956)、《恋爱时代》(1963)、《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1966)、《贵宾》(1971)、《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974)。《伯格的女儿》(1979)、《朱利的族人》(1981,另译《专制的人》)、《自然变异》(1987)、《我儿子的故事》(1990)。
她的创作以反映南非社会现实为宗旨,以表现南非人民(尤其是广大黑人和有色人种)在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统治下的生活遭遇和反抗斗争为主题,是了解南非社会和种族歧视的窗口。南非社会主要由黑人、荷兰裔白人、英国裔白人和有色人种组成。仅占全国人口15%的白人,却统治着占人口85%的广大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她生活的时代恰逢黑非洲前殖民地纷纷独立,南非周边国家的黑人也纷纷当家作主的年代,而独独在南非没有任何改变。1948年国民党上台后更加变本加厉,使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日益法律化和制度化。忍无可忍的黑人一次次起而反抗,均遭到白人统治当局的血腥镇压。发生于1960年的沙佩维尔惨案和发生于1976年的索韦托事件就是这一反抗及其悲惨结局的记录。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这样年代的白人有识之士,出于正直、有良知的天性同情并参与了黑人为争取生存权利和政治地位的斗争。戈迪默就是这些白人中的一员。她站在激进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南非社会的种种不平与丑恶,从生活其中,并在其中进行斗争的现实中选取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作成文学作品,因此,格外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通观她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既是她政治上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她艺术上不断发展的过程。50年代,她的两部长篇小说及两部小说集的出版,使人一睹其“惊人的才华”,也为她赢得“真正的作家”和“文学界闪出的一颗最明亮的彗星”的赞誉。从此,她在文坛上确立了自己的作家地位。以1971年问世的《贵宾》为界,她的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她的主要文学成就在短篇小说方面。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其基调是一种社会人道主义。作者笔下的黑人和“仁慈”、“正派”的白人往往被描写成在野蛮的、等级分明的、白人至上的社会里无能为力的受害者。“文明的”白人对他们身边的黑人虽有同情,但只是道义上的、象征性的。如《面对面》中的故事就像编年史一样记述了禁忌、限制以及复杂的警察权力机器所造成的南非种族隔离的残酷现实。《毒蛇的柔和声音》和《六英尺土地》中的许多故事都揭露了“白人优越论”所造成的不公正现象。《不是为了出版》则描写了由于来自黑人和白人的有影响的政治行动受挫,反对南非种族歧视有时处于无能为力的状况。
前期,她的长篇小说也有类似的思想倾向。《说谎的日子》(又译《缥缈岁月》)描写了由于南非当局强化种族隔离制度而造成的不同肤色青年的恋爱悲剧。《陌生人的世界》通过白人居住区与黑人棚铺区贫富悬殊的对比,表现双方成了“陌生人的世界”。此书由于强烈的反种族歧视倾向而被南非当局查禁达10年之久。《恋爱时节》说明畸形的南非种族社会是扭曲不同肤色人际关系的根源。《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通过一白人女子对黑人求助感到恐惧的故事,指出白人要准备认同非洲的现实。她前期的小说主要以现实主义手法揭露南非种族主义的种种罪恶,尤其是以细腻的笔触和心理刻画,描写了生活在南非社会黑人与白人的心态,控诉了种族隔离制度对人心灵的扭曲与毒害。
70年代,她的创作进入后期。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她不得不深入思考,也进一步促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后期的作品在继续展现南非社会现实的同时,明显地加入了一种对南非未来命运的“预言”成分,这是她不满足于直接逼真地描写现实的结果。这种被称为“预言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与象征手法和大时空跨度相结合,不仅表现出作者在反种族主义方面的超前意识,而且预示出南非黑人反种族主义斗争最后胜利的美好前景。在她的后期作品中,长篇小说的成就尤为显著。
《贵宾》是具有前后期创作分水岭性质的作品。小说“结构严谨,简洁含蓄,文体高雅”,主要表现了白人黑人同是非洲人,无贵无贱,都应成为非洲主人的主题。故事描写了曾在某非洲国家任过行政官的英国少校,由于他对黑人独立运动表示过同情和支持,在该国独立后应邀以“贵宾”身份回来访问。作品一方面通过他的经历与体验揭示新独立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指出非洲白人是非洲人,而不是宗主国的白人的事实。
《自然资源保护论》与《贵宾》的主题相同。它采用意识流和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一个既非英国裔也非荷兰裔的南非白人实业家梅林的垮台。他可以花钱买地建农庄,却不能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因为黑人更需要土地。小说说明南非白人自以为拥有了南非却无法成为其真正的主人。通过象征手法揭示出南非不可避免将产生巨大的政治动荡。
《伯格的女儿》因为触及到种族矛盾的核心问题而被认为是一部政论性很强也是最感人的作品。小说以1976年南非反种族隔离斗争为背景,以白人医生莱昂内尔·伯格的女儿罗莎的成长过程为主线,猛烈抨击了南非种族主义的罪恶,歌颂了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和南非共产党中的优秀儿女光明磊落、无私献身的伟大精神。作者有意运用意识流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推动情节发展。在作者对罗莎现实生活的叙述和罗莎本人娓娓倾诉中展现罗莎的成长轨迹。
90年代的小说《我儿子的故事》,通过一个黑人小孩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反种族主义斗争战士的家庭悲剧,以及他们不平凡的战斗生活。主人公索尼是一位混血教师,由于他同情、支持黑人解放斗争,在南非社会中遭到迫害。他与白人姑娘的爱情,使他的私人生活也染上了反对种族隔离的色彩。小说不仅表现出作者对南非现实的新的思考和认识,而且显示出作者在创作题材上的新开拓。作者笔下的真实生活是通过大量心理描写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笔锋深深触及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竭力捕捉和发掘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具有某种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