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59900000005

第5章 两汉 三国时期(1)

垓下歌

《垓下歌》,是诗歌篇名,项羽所着。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名为《力拔山操》,《文选补遗》题为《垓下帐中歌》,冯惟讷《古诗记》题为《垓下歌》。

《史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兵少粮尽,夜饮帐中,自知败局已定,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羽有美人名虞,骏马名骓)唱出了气盖一世的英雄之士穷途末路的悲慨,“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史记

《史记》,是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所着。《史记》,始作于太初元年(前104年),至天汉2年(前99年)因作者为李陵辩解获罪下狱遭到宫刑而搁浅。作者出狱后,忍辱含垢,发愤着书,并加进了自己更为光辉的思想,历10年艰辛,终在武帝太始4年(前93年)前后完成。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着作,是司马迁对中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极其宝贵的贡献。作者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4年(前101年)共3000年时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对战国和秦汉记载尤详。特别是对西汉不到100年的历史竟用了几乎全书一半的篇幅进行了撰述。

它是先秦两汉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通过人物描写来较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中国古代历史、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伟大历史巨着。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526500字。

“本纪”除《秦本纪》外,按帝王世系与年代记载历代帝王的治政情况与政治大事;“表”用简单的表格排比谱列各个历史时期帝王和诸侯国间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记载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近似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世家”主要叙述诸侯王国的世系与兴衰存亡的历史,也包括汉代宗室和有功之臣以及历史上有某些特殊地位的人,如孔子、陈涉等;“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事迹,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上述5类中,“列传”、“本纪”和“世家”均为传记文学作品。

作者继承过去历史着作的传统,从几千年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中进行整理、考核和排比,尔后分别归类于100多个历史人物的传记之中,又以8书总述其历史背景,最后在年表中排比年代,从时间上加以补充,使全书体系完整,疏而不漏,从而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文学样式。因其主要内容是本纪和列传,故称之为纪传体通史。

《史记》问世2000多年来,它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给予了后世以无穷的启示和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史学方面,它是历代“通史”和“正史”的典范,特别是它的体裁形式,一直被《汉书》以后的一切“正史”所沿用。

在文学方面,传记文学的形式、体裁及文笔对后世散文乃至小说等文学样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的古文家把它作为古文写作的楷模,后来的戏曲、小说都从中吸取大量素材。作家“发愤着书”的精神更成为了我们优良的民族传统直接继承和发扬。它先后被译成了英、法、俄、日等国文字而流行世界。

鲁迅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被后世誉称为“史圣”、“中国历史学之父”。日本当代着名历史小说家福田定一,因仰慕司马迁竟自名为司马辽太郎,意思是比司马迁远为逊色。

战国策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着。刘向,约生于公元前77年,卒于公元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代皇室宗亲,楚元王刘交是其太祖。刘向历仕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宣帝时,初为谏大夫,后迁给事中。元帝时任散骑宗正给事中,与太傅萧望之等4人忠心治政。曾多次上书弹劾外戚、宦官专权,被免官。成帝时,朝廷对其重新启用,迁光禄大夫。

刘向的着作包括:目录学之祖《别录》,古代逸闻趣事小说集《说苑》、《新序》,赋《九叹》、《请雨华山赋》等,古代妇女故事集《列女传》等等。《战国策》全书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33篇,记载了自战国初期至秦统一六国240年间的史事。

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生产力都得到了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其统治地位,发展经济,实行变法。秦国经过商鞅较为彻底的变法之后,逐步成为战国后勤最强的国家。强盛起来的秦国,首先表现出兼并其他6国统一华夏的愿望,从而加剧了自春秋已来就没有停止过的兼并与反兼并战。各国之间以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展开了攻势,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是外交的策略。因为东方各国的力量比较弱小,都难以单独与秦国对抗,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抵抗秦国的兼并,于是魏国公孙衍、洛阳人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秦国为了打破弱国之间的合纵联盟格局,派谋士张仪到各国去游说,推行“连横”政策。《战国策》就是对当时的兼并与反兼并战争,以及为这种战争做准备的外交攻势的细节及过程所做的描述。特别是对士大夫这一阶层的人物所从事的政治、外交活动,以及产生的作用做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战国策》突出地描写了谋臣策士们的谋略和雄辩以及狡猾和奸诈。这些谋臣策士,有的忧国忧民、直言上谏,有的为人排忧解难、消除战祸,更有不畏强暴奋力反抗之人,如“邹忌谏齐威王”“触詟说赵太后”等早已深入人心。当然也有很多追求名利、富贵的利己之人。他们奸险狡诈,朝秦暮楚,卖国求荣,猎取高官厚禄。如苏秦、张仪之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纵横捭阖,挑拨离间,挑动战争使人民受难。《战国策》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虽然带有较强的赞赏色彩,但客观上还是给读者留下了卑劣的一面。

《战国策》的论辩文是适应“百家争鸣”的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作家把人们在长期斗争中创造的推理、证明、反驳等逻辑科学成果成功运用到自己的论辩中来,从而使自己的论辩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有高度的形象性,从而使它在文学、逻辑学等方面较之《尚书》、《论语》、《左传》、《国语》都跨越了一大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认为《战国策》在古代论辩文方面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有一定道理的。

《战国策》在论事方面写得非常精彩,无论个人的陈述还是双方的辩论,都作了充分的夸张和渲染,对于人物的刻画也精妙入微,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语言尖刻而幽默,极具讽刺力,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史书。

《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着深远而又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先生的《史记》中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赋作品“敷张扬厉”的风格也直接传承于《战国策》。

宋代鲍彪曾对《战国策》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并作了序,元代的吴师道在鲍彪的基础上对该书作了进一步的校注。

淮南子

《淮南子》,西汉论说集,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着。

《汉书·刘安传》称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作为《内书》21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外书》、《中篇》久佚,《内书》初号为《鸿烈》,又称《淮南》、《淮南鸿烈》,《隋书·经籍志》始称《淮南子》。“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高诱《淮南子之叙》)。

书中内容极为广泛,诸如世界本原、天文地理、月令四时、治乱风俗、异闻奇说、法制兵略等几乎无所不包。其观点也颇驳杂,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但思想倾向仍以道家为主,“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同上)。这种倾向反映了汉初推重黄老、融汇百家的学术特点。

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和史料,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夏禹治水”等故事,常为研究者引用。风格奇伟宏富,恣肆辩丽,有些文章如《原道训》、《览冥训》等,想象奇特,描写生动,气势不凡,带有浪漫气息。其文辞汪洋博洽,绚丽多采,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具有辞赋化特点。作者善于“连类喻义”,并有意“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精妙传神的比喻和凝练隽永的格言在文中层见叠出。书中还有不少富含哲理的寓言,如“塞翁失马”、“郢人鬻母”等,深受读者喜爱。

东汉许慎、高诱曾分别为此书作注,许注散失严重,高注通行至今,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可资参考。

盐铁论

《盐铁论》,政论文集,西汉桓宽编着。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皇帝时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

汉武帝时实行了盐铁官营、酒业专卖。汉昭帝时,朝廷召集贤良文学60余人赴长安,“问以民所疾苦”,并令其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讨论盐铁官营等重要经济问题,双方展开了激烈辩论。汉宣帝时,桓宽对会议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着成此书。

书中记载了当时的论辩情况。作者倾向于贤良文学一方,反对盐铁官营,但也客观地记录了双方观点。其内容涉及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军事等诸多方面,暴露了统治者穷奢极侈、好大喜功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严刑峻法和酷吏政治。此书对研究西汉中期的社会情况有很高的价值。

全书共60篇,每篇围绕一个问题,让双方互相诘难,各骋辞说,时有切中肯綮之言、生动活泼之语,明显受到汉赋的影响。作者在记言时描摹人物情态,并倾注主观爱憎,使某些人物音容宛然可见。

作品语言简练通俗,畅达明快。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论说文佳作,富于文采,郭沫若曾称之为“对话体的历史小说”。

论贵粟疏

《论贵粟疏》,另名《重农贵粟疏》,西汉晁错作,是上给汉文帝的奏疏。

这篇奏疏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向皇帝提的建议。大意是讲当时农民生活困苦,以至于破产流亡,商贾却富贵奢侈,兼并农民,长此下去,必将危及汉室统治基础。因此主张贵粟重农,提出募粟入官,得以拜爵、除罪的政策,其目的是在为汉王朝谋划长治久安之道。

文中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有较具体的反映。

过秦论

《过秦论》,散文名篇,西汉贾谊作,分上、下或上、中、下篇。“过秦”是指责秦政之失。

文章详尽分析了秦所以能削平六国及其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目的为汉文帝接受历史教训,改革政治的借鉴。

全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总论秦得天下的形势及其灭亡的主因。中篇剖析秦在统一后没有统一的政策,和二世未能改正错误。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三篇为文气势豪迈,善于铺张渲染,有战国纵横家遗风;其扼要而明确地总结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开中国散文中“史论”体裁之先河。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散文名篇,秦李斯作。

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非秦国之客卿,李斯亦在被逐之列,遂作此文以谏阻秦王。

文章结合秦国实际,从“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出发,力辩逐客之非。首先征引历史,列举秦先世大量招揽和使用客籍人才所取得的成就;其次指出秦王喜好四方之物而排斥客卿,“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的错误态度;最后郑重提出广揽人才以成就统一大业的建议。

全文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气势宏放酣畅。善用排比铺陈,词采富丽,有骈偶化的趋向。李兆洛《骈体文钞》认为它“是骈体初祖”,文风对后代曾有影响。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散文名篇,司马迁所着,载于《史记》。

作品比较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第一次大规模起义的情景,即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按《史记》体例,“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之事,陈涉是农民起义军首领,称王仅6个月,而列入“世家”,可见作者的见识不凡。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其为刘邦创建统一的西汉政权铺平了道路。

作者如此表彰陈涉,这在古代典籍中是难能可贵的。也表达了作者的卓越眼光。

答客难

《答客难》,散文赋,西汉东方朔着。

作品以主客问答为形式,说明战国“得士者强,失士者亡”,士人可以身处尊位,而到了武帝大一统时代,情形则完全两样。

作者道出了士人在帝王的随意摆布下,怀才莫展的实况。其实作者为武帝倡优蓄之,政治上不受重视,此赋亦为作者牢骚之作。

本篇对后世作家有影响,如杨雄等都从内容到形式模仿它写过别的赋作。

子虚赋

《子虚赋》,汉赋名,西汉司马相如着。全文保存于《史记》及《汉书》本传中;至《文选》,则以其前半题为《子虚赋》,后半题为《上林赋》。

作者全篇写3个假想人物子虚、亡有先生、亡是公的相互诘难和议论。前二人分别张扬诸侯国楚齐的苑囿之盛,后者则铺叙天子游猎之事,作者在赋的末尾委婉讽刺,然整体而言,实是“劝百讽一”。

这篇赋规模宏大,铺叙细腻,为汉代大赋之代表作,对后来的辞赋影响很大。

陌上桑

《陌上桑》,另名《艳歌罗敷行》,是汉乐府《相和曲》的一篇名,汉代民间叙事诗。

作品描写一太守在路上调戏采桑女子秦罗敷,遭到拒绝的故事。揭露了太守的丑态,赞颂了罗敷的勇敢,刻画了一个美丽坚贞的女性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生动,运用铺陈、渲染、夸张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刻画出罗敷的反抗性格。诗篇具有现实描绘与浪漫虚构相结合的特点,洋溢着乐观的喜剧气氛。

饮马长城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