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59900000004

第4章 春秋 战国时期(3)

诗篇结构雄伟,形式多变,感情真挚强烈,气势奔腾雄伟,语言绚烂多彩、优美精练,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诗歌发展了我国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浪漫主义,成为了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2000多年来,它教育和感奋了无数读者,对后世文人和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专着《离骚传》,第一次给《离骚》和诗人以很高的评价,说它兼有《国风》和《小雅》之长,而屈原之“志”则可“与日月争光”。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说:《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后世将它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它与《国风》共同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道路,2000多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它不仅是中国文学,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块晶莹的瑰宝。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的代表着作,由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吕氏春秋》全书26卷,由12纪、8览、6论3部分组成,共160篇,20余万言内容。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墨、法、名、农、阴阳、兵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涉及范围很广,有政治、军事、教育、文艺、礼制、术数、养生、农桑、天文、历法各方面问题。其中着名的篇章有《走私》与《察今》等。这些文章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摆事实,设比喻,回复呼应,首尾一贯,条理分明。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流传至今。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着作,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晏婴言行编辑而成。全书共8卷,215章。

《晏子春秋》中的每章由一则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着名的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时的卿相,执政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节俭力行、谦恭下士着称于世。

《晏子春秋》的记述带有较多文学色彩,在晏子实事基础上进行夸张和虚构,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文中常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善于从人物行动、对话和环境气氛中烘托人物性格,使晏子这一形象更鲜明而生动,极富趣情。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中国古代军事名着,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武所着。全书共13篇,6000多字。

《孙子兵法》当时和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系统、完整地揭示了战争的规律及战争与政治、军事、自然条件的关系,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孙子》在议论行文时,气势恢弘、笔端富有感情,如江河奔腾,回旋激荡。语言方面排比、对偶交替使用,畅述见解一泻千里,结束时戛然而止,既给人以感染,又简洁警譬,使人信服。

国语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事。《国语》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史记》、《汉书》定《国语》为周左丘明作。

《国语》载录8国史事,不是自始至终有系统地记述,而是有重点地记述若干事件。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诸侯的朝聘、会盟,各国间的战争、缔和以及互相并吞的情况,都有较多的反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九歌

《九歌》,是《楚辞》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今人多取朱熹《楚辞集注》中说法,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而成。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后的作品,“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寄托了作者政治失意的冤怨。近世学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专用于祭祀。

“九歌”是传说中古乐曲名,以此名篇属新歌袭旧名,与篇数关系不大。《九歌》是由11篇组成的组诗,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前10篇分别祭祀3个类型的10位神灵,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地祗: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人鬼:国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

组诗再现了整个祭扫过程。以唱和形式出现,由男巫或女巫装扮成神或作为迎神者进行演唱,故有些学者认为,《九歌》是古歌舞剧的雏形。《东皇太一》把最高的天神即天帝,写得庄严肃穆,虔诚敬畏。没有描写他的形象特征,主要渲染祭祀陈设和歌舞场面。《国殇》歌颂为国捐躯的战士,再现战斗场面,写得慷慨壮烈,富有爱国激情。《礼魂》是全诗尾声,写祭神完毕后的歌舞。其他各篇尽力铺染神的形态,将神塑造为感情丰富、个性独特的鲜明艺术形象:云中君潇洒飘逸,东君英雄勇武,河伯悠闲多情,湘君湘夫人缠绵相恋、光彩照人,大司命威严肃穆、不好接近,少司命年青美貌、温柔缠绵,山鬼明眸善睐、含情脉脉。并着力描绘神的爱情,让他们和人间男女一样相思相恋,充满倾慕、猜忌、怀疑、欢快和悲哀。这种以男女感情媚神悦神,以委婉颂神的方式,在祭歌中别具一格。实质上,这些诗是神的人化、世俗化、生活化,充分表现了作者乃至整个楚民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

在艺术上,构思巧妙奇特,画面瑰丽鲜艳,语言活泼多变,形象性强,韵律和谐,风格壮丽优雅,千古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天问

《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对题旨解释通常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天问”即“问天”,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并认为是屈原被逐之后,走进楚国先王祠中,“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发泄郁愤,寄托愁怨。另一种认为,“天问”即关于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疑问。今人游国恩《天问题解》:“举凡天地间一切显象事理以为问,犹今人曰自然界一切之问题云尔。”以后说较合作品实际。诗作长达370余句,是屈原作品中第二长诗。

全篇由170多个问题组成,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话、历史等多方面事情。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从开头到“羿焉弓毕日?鸟焉解羽”,是关于天地山川形成及神话传说中有关问题的发问;后部分对夏商周和春秋几个着名诸侯国的历史提出问题,注重国家的兴亡更替。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历史的看法,用问答形式表达出来,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怀疑意识、批判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也寄托了愤世嫉俗的郁怨之思。诗中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历史资料,代表了那个时代思想认识的高度。

艺术上极有特色,以问题贯穿,自远及近,从古到今,由天道到人道,层层深入,连续不断,一问到底。想象奇特,情绪激昂,气势浑成。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多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参差错落,圆转活脱,毫不板滞重复。基本上四字一句,四句一节,一节一韵,然而随内容变化,间杂三、五、六、七言,整齐中有变化。节奏音韵也自然协调。前人曾评曰:“或长言,或短言,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

九章

《九章》,是《楚辞》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由《情惜》、《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篇作品组成。从作品内容看,各篇写作时间地点不一,今人从朱熹说,认为是后人辑录而成,“章”是“篇”的意思。有人疑《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非屈原所作,然无确证。

《惜诵》是“发愤以抒情之作”。其内容是写一心为国,忠言直谏,反遭谗被疏,蒙受打击迫害,陈志无门,进退两难的心境,极力表明自己的忠贞品格。其构思与《离骚》前半篇有相似之处。风格精练朴素。

《涉江》记叙放逐到沅湘一带的行迹,抒写被迫害的悲愤和忠君爱国、始终不渝的意志。抒情纪行写景天然融合,是中国山水诗开山之作。

《哀郢》一般认为写于作者晚年,秦将白起破楚郢都之后。抒写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悲哀,情景交融,凄婉感人。

《抽思》标题大意是将内心愁绪抽取出来。回顾往事,表露被放逐的幽怨和对鄂都的思念、深沉缠绵,细腻真切。

《怀沙》写于诗人自沉前不久,“怀沙”为怀抱沙石自沉之意,也有人认为“沙”指长沙一带,是怀念故地之诗。诗中回顾自己的一生,为自己虽感委屈压抑,终未改初衷而自豪,宣告将以死殉理想,保节操。句式短促有力,风格简洁朴素。

《思美人》言忠贞之志,坚持理想,不改初衷,并引历史教训,希望楚王翻然改悟,发愤图强。以男女喻君臣,与《离骚》有相似处。

《惜往日》有人认为是屈原绝命词。概述平生遭遇,痛惜政治理想未能实现,决心以死唤醒君王。文辞浅易通达。

《橘颂》被认为是屈原早期作品。咏叶橘树深固难徙的志向,秉德无私的品质,独立不迂的操行,是作者人格精神的象征。通篇用比兴手法写成,是咏物诗之祖。

《悲回风》写秋冬季节,回风摇蕙,联想到不幸身世,虽决意一死,而心犹挂念国之安危。情感忧郁愁苦,婉转低徊。

《九章》各篇风格各有千秋,成就各有所异,一般认为《哀郢》、《涉江》、《怀沙》、《橘颂》是艺术上的上乘之作。

远游

《远游》,是《楚辞》中的一篇名。王逸认为是屈原所作,近世学者对此多有怀疑,部分人认为乃汉人所作,尚无定论。篇名取自本诗首句“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诗中描写抒情主人公深感现实人世走投无路,郁愁内结,不堪排解,遂羡慕往古仙人静虚无为,超然物外之自由洒脱,于是神离形骸,决意轻举远游“终不反其故都”。主人公从南方故土出发,先览天庭,“问大微之所居”,又周游东西南北四方八极,最后达到“无天无地,无见无闻”,超脱一切,“与泰初而为邻”的理想境界。

诗作反映出作者浓厚的超然出世,追求精神解脱的思想。艺术上以神话寓言构筑幻想世界,想象飘逸自由,无拘无束,色彩神奇瑰丽。《远游》对后代游仙诗影响很大。

九辩

《九辩》,是《楚辞》中的一篇名,作者宋玉。“九辩”是传说中古乐曲名,以此名篇系袭用旧题。王逸认为宋玉是屈原学生,作本篇是为了代师立言“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今人多不同意此说。

作品是一部抒情诗,共250余行。借悲秋来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愤怨是非颠倒、贤愚不辨的现实,关怀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表明即使身遭打击,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志向。

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多有模仿屈原作品之处,但艺术上又有独到特色:语言生动形象,洗练畅达,句式灵活多变,节奏跌宕起伏,较屈原有所发展。尤为突出的是,善于以环境写心境,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形成鲜明意境,改变了《楚辞》大多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对后世影响颇深。鲁迅曾评:“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

大招

《大招》,是《楚辞》的一篇名。王逸《楚辞章句》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朱熹则完全认为是景差所作。今人多认为是秦汉人仿《招魂》而制,也有人认为乃屈原为招楚怀王魂而作。

其内容与形式与《招魂》大致相似。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前面部分陈四方之恶,戒魂勿往;中间部分写饮食、音乐、女色、宫室之美,诱魂还乡;后面部分描绘了一幅君圣臣良、尚贤敬能、发政施仁、民富国强、诸侯来朝的美好图景,招魂以“美政”,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全诗主旨。

通篇用四言句式写就,行文略显拘谨。对其评价历代分歧较大,褒者认为是“绝世奇文”,“词义高古”,贬者认为“语之不精、言之无味”,延至今日,尚无定评。

山海经

《山海经》,大禹、伯益所着,但经后人多次增补之后,已看不出大禹、伯益所着的迹象。书中又多次出现夏后、周文王等夏禹时代之后的人名地名,因此,夏禹、伯益《山海经》之说难以置信。据《四库全书总提要》记载,《山海经》是周秦间人记的。后世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品,它是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又经秦汉学者的最终修补而成的一部着作。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一部奇书。该书分《山经》、《海经》两个部分。现存《山海经》共收18篇,分《山经》5卷,《海经》13卷,3.1万多字。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5部分;《海经》包括《海内经》4篇、《海外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书中记载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离奇的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全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天文、地理、气象、历法、医学、动物、植物、矿产、水利、民俗、宗教、神话,等等。千百年来,它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的读者。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科学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荣的景象。文化思想方面,出现了老子、孔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百家争鸣又推动了各家思想的完善。在这个时期,我国还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所作的千古不朽的抒情长诗《离骚》。总之在这一时期,文化、思想、文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文化、思想、文字的发展也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为人们记录对自然的认识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促进了科学着作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这个时代还出现了《甘石显经》这样一部记录了800多个恒星名字的天文着作。我国人民在这个时期已经把一年中的24个节气,运用在农业生产之中,这些都标志着当时我国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根据《山海经》所记载的内容和文字的风格以及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和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等各方面推断,它极有可能是产生在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以地理山川为线索,以神话传说为内容的着名的文化典籍。

《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期间,秦汉时代又有人对它进行了增补,《汉书·解志》中收录有16篇。晋代的时候,郭璞为此书作了注释,明代的杨慎对其作了补注。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为最好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