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0300000011

第11章 印度现代作品(3)

第二次,他想卖掉刚成熟的甘蔗去买牛。但高利贷者早与糖厂老板勾结,把钱扣除了,他不仅未收到一文,家里的一对耕牛又被拉去抵了债。高利贷的盘剥使他负债累累,永无还清之日,他沦为了雇工,生活更加艰难。为了交清欠租,保住仅有的几亩地,他把女儿卖给一个老头做妻子。他拼命干活,拼命积攒,仍存着买牛的幻想。他终于累死在田里了,用血汗换来的20安那,却被祭司搜刮去作了行“戈丹”仪式的代价。

《戈丹》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用现实主义方法塑造了一些十分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

主人公何利是一个贫苦农民的艺术典型。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世世代代经受着贫穷苦难,何利也和他的父辈一样,吃苦耐劳,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他胸怀宽厚和极富同情心,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宗法制道德观念的农民。弟弟希拉毒死了他的牛,他不仅不怨恨,反而借下高利贷,为自己一生种下悲剧的祸根。希拉逃走后,他又尽力帮助弟媳插秧,不使农田荒芜。他不忍心看见别人遭受苦难,儿子的情人、寡妇裘妮娅在走投无路时,他毅然把她收留在家,导致长老会的重责,并且为此而弄得倾家荡产。他渴望买牛,但一听说薄拉是因为没草才卖牛时,他不仅把牛还给薄拉,还送给他草:

别家的房子着火了,要他站在旁边伸着两手烤火,这样的事他是学也没有学过的。

何利是一个未曾觉醒的落后的农民。他也有他的生活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毕生为之奋斗,屡经挫折,虽九死而不后悔,临终前的呓语中,他还念念不忘梦寐以求的母牛,其韧性的斗争精神,令人感佩。但长期的苦难与遭受欺凌、压榨的地位,养成了他逆来顺受、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他“走起路来总是低着头,对什么事情也能够容忍”。他认为“住在水里跟鳄鱼作对,那是呆子”。他无条件地服从强权,认为统治者的权势是上天安排的,因之在强权面前战战兢兢,十分畏惧。正是这种软弱性,使他的命运更加悲惨,母牛被毒死后,他怕打宫司,甘愿吃苦而不声张,巡官传讯他,“他战战兢兢仿佛要被绞死似的”;巡官故意下令搜查希拉家,他恐慌万状,甘心借债贿赂以躲过这场横祸。长老会借戈巴尔的恋爱敲诈他时,他忍气吞声地竟然把全年收成的粮食一袋袋地搬去了,“仿佛是在用自己的手掘自己的坟墓一样”。统治者、官吏等也正是利用他的软弱性,吸干了他的最后一滴血。作家对何利十分同情,但他同时也深刻分析了何利的弱点,以及产生这种弱点的社会根源。正是由于统治者残暴的政治压榨与经济剥削,迫使农民日益贫困、破产。统治者又利用宗教、迷信等从思想上麻醉、毒化被压迫的人民,以造成听天由命的顺民。通过何利的悲剧,作家沉痛地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其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何利的形象十分丰满,有血有肉。他诚实厚道,却也有小小的狡猾,有时耍弄一下小花招。为了达到买牛的目的,他随口撒谎说妻子怎样夸奖薄拉,又答应为他说亲以讨好对方。他也有世故的一面,处世哲学是:

别人的脚踩在自己身上,只得放聪明点,在那脚底板上抓抓痒。

所以,他常讨好老爷,在地主家晚会上得到一个扮丑角的机会而得意洋洋。总之,普列姆·昌德从各个侧面描绘了一个丰满真实、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十分光彩照人。

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何利的妻子丹妮亚这个与他完全相反的艺术形象。她也善良,但不温厚;她也勤劳朴实,但无丝毫怯懦畏缩。生活的磨难并未消磨掉她的斗志,相反的,她的眼光犀利,刚强自信。她敢于当面斥责巡官,也决不惧怕长老会的权势。“他们哪是长老,他们是魔鬼,地道的魔鬼”,痛快淋漓地显示了丹妮亚强烈的反抗斗争精神。这是作家笔下塑造得成功的又一人物。

小说中还塑造了一批反面人物的形象:地主莱易、高利贷者古里·辛、祭司达丁等,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吸血鬼的丑恶嘴脸。作家无情地揭露了他们的贪婪、狠毒、冷酷、伪善;他们的万贯家财和飞黄腾达正是建筑在像何利这样成千上万被逼破产的农民尸骨之上的。通过他们,作家鞭笞了整个统治阶级和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戈丹》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矛盾。小说以农村生活为主线,同时通过另一条线索,把勒克瑙城的地主、资本家、知识分子等的生活与之联系起来。这就揭示了城市与农村,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暴露了地主、高利贷者与帝国主义、银行家、工厂主相互勾结共同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农民的命运,从而反映了印度殖民制度的本质特征。这不能不说是普列姆昌德现实主义精神的伟大胜利。

秘密组织——道路社

《秘密组织——道路社》是印度作家萨拉特唯一的一部直接以反殖民主义为主题的小说。

它作于20世纪20年代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正在掀起的新高潮中。当时在爱国者内部对以什么方式和途径解决印度的民族独立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部小说就是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性格和不同社会态度的描绘,来探索反殖民主义的“道路”。

在小说中,作者着重塑造了斯瓦萨吉、阿布尔沃和帕拉蒂3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都参加了秘密组织“道路社”,但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方向各异。

医生斯瓦萨吉是一个职业革命家,是爱国青年的优秀代表。他知识渊博,胸怀坦荡,对人富同情心,具有刚毅、果敢的个性和自我牺牲精神。斯瓦萨吉十分憎恶殖民主义者,把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对付殖民主义者,反对调和的道路。但他也有着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存在的弱点,只靠个人奋斗和献身精神,不相信群众。正因为如此,结果使他们所组织的“道路社”陷于瓦解的边缘。不过,他这种以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个人“复仇”式的反抗斗争精神在当时还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阿布尔沃和帕拉蒂是两个虽有爱国心却缺乏觉悟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阿布尔沃热爱自己的祖国,反对殖民主义统治,具有一种朦胧的民族主义意识。他参加了秘密组织,并曾有所行动。但由于自身的软弱性以及摆脱不了印度教和种姓制度的束缚,在被捕以后就向敌人泄露了组织的机密。后来他虽有所醒悟,与女友一起去农村开办学校,以便改善农民的生活处境,但始终没有一个更高的奋斗目标,因而直到最后也未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帕拉蒂是一个女青年知识分子。她热爱印度、热爱孟加拉,同情印度人民的苦难,希望改变工人的生活境况。但由于她是在英国教会学校受的教育,多方面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所以她往往幻想在英国统治的范围内过自由、平等、安宁的生活。她的思想认识十分模糊,参加“道路社”带有很大盲目性。帕拉蒂的思想表现在当时受殖民教育的印度青年中带有普遍性;他们虽有爱国之心,但由于对殖民主义者缺乏认识,因而不可能找到前进的“道路”。

小说中通过这几个人物形象的展示,反映了当时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表现的种种思想面貌。他们对反殖民主义“道路”的探索,虽然没有得出很明确的结论,但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叛国者

《叛国者》是印度著名作家亚什巴尔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43年。

小说主要写20世纪30年代,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青年康纳与同学希沃纳特常常站在路边观看群众游行。一次,他们看到警察镇压游行,群众伤的伤,死的死。他们觉得游行无济于事,便决定到德里市郊试制炸弹。制成一颗后,希沃纳特把它放在锅里骑车带回,但进城时仍被查出,希沃纳特被关入监狱。康纳得知事情败露,逃到外地。希沃纳特出狱后,知道康纳已经结婚,在拉合尔医学院学医。

伯德利出身于钢铁资本家家庭,妻子已死,很多人给他提亲,他都没答应。他为搞民族运动坐过牢,是国大党的头目之一,穿着朴素,笑容可掬,整个德里无人不知。希沃纳特获释后,伯德利立即找上门来,约他合作,但时间不长,两人就为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一事产生分歧。

康纳离开医学院后在西北边境当军医。一天,他的妻子拉吉接到西北军营发来电报,说“军营医院遭野蛮人夜袭,中尉医生康纳被打死”。拉吉悲痛欲绝,吞服鸦片,几乎身死,被伯德利救活。此后,伯德利几乎每天来探望和安慰她。

德里发生罢工,拉吉仍然深居简出。拉吉的姐姐金达和姐夫拉贾拉姆想把她带到外地去散散心,拉吉勉强答应。在希沃纳特等人领导下,罢工持续时间很长。而伯德利认为工人与资本家要合作,希望双方和解,但双方坚决不妥协,于是他开始绝食。拉吉在外地看到这一消息,心神不安。她想: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守在我身边,现在他已绝食数日,我怎能游山玩水?她返回德里,竭力说服几方达成协议。罢工最后失败。伯德利和厂主代表组成一个服务所,伯德利亲自搬去住下,实施一些改善工人福利的措施。拉吉的婆家对拉吉出头露面非常反感。她在家里住不下去,只好在服务所旁边另盖一间房屋,搬去住下。民族运动更加高涨。她与伯德利正式结婚。不久,伯德利因为宣布反战被抓进监狱。

康纳并没被打死,而是被人劫往阿富汗。他与劫持者达成协议,让他从家里要来4000卢比,就把他放回,但信发出后一直没有消息。后来人家把他卖到一个城镇的皮货商店当伙计。老板的儿子纳西尔与他交好,并谈到苏联的情况,说那里没有人再挨饿,谁也不再奴役谁。后来,他俩偷越国境,到达苏联的乌兹别克,被苏联警察抓住。经审问,苏联当局确认他俩是印度革命者,把康纳安排在疗养院当医生,纳西尔到工厂当工人。在疗养院里,康纳与女护士古勒霞互有好感,但康纳念念不忘拉吉,克制了自己的感情。不久,他和纳西尔到莫斯科,两人加入了共产党。

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后,他们乘轮船持假护照返回祖国。先到孟买。康纳化名沃尔马,动员群众支援反法西斯战争。后来,康纳又到坎普尔,开设了一家药店,以此作掩护做工会工作。希沃纳特在这里做国大党工作,他的小妹叶摩娜在女校教书。康纳从她口中得知,他的妻子拉吉接到他在西北边境阵亡的消息后已与伯德利结婚。康纳感到个人的梦幻破灭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他也不准备去德里破坏拉吉的家庭幸福。由叶摩娜介绍,康纳与拉吉的姐姐金达会面。金达为康纳与拉吉的事伤心难过,但康纳却若无其事,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康纳经常到金达家去,相互之间产生了感情,以致引起金达丈夫拉贾拉姆的怀疑。金达跳楼自杀,康纳赶来把她救活。

康纳和希沃纳特之间意见分歧很大。以康纳为首的共产党认为德国法西斯在侵略社会主义苏联,日本法西斯已侵占中国、缅甸,印度也面临着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因而首先要与全世界被侵略的民族一起打败德、意、日,而后再推翻英国统治,才能获得真正独立;而以希沃纳特为代表的国大党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反英,不反英就是叛国者,就是把自己出卖给了英国人。双方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是爱国者。由于共产党被说成是“叛国者”,群众工作很难开展。

一天,国大党决定在换班时破坏机器,焚毁工厂;而康纳等人挺身而出,带领一部分工人前来劝阻。这样,双方发生冲突,康纳被打成重伤,同志们把他送回药房。希沃纳特通过金达向康纳下最后通牒,让他必须在24小时内离开本市,否则他们要向警察局告发康纳是间谍。金达将康纳护送到拉吉家里,但拉吉置之不理。金达只好求人用担架将康纳抬走;拉贾拉姆回家发现妻子不在,又听说她去转移康纳,立即骑马向拉吉家追去,半路上双方相遇,拉贾拉姆责骂并痛打金达,致使她昏迷过去。他又让苦力把康纳从担架上扔下,丢在沙堆上,而把金达放上担架抬走,他自己骑马随后。

康纳躺在荒野奄奄一息,他仍然想着工作,并喃喃说道:“我不是叛国者……”

月圆之夜

《月圆之夜》是印度当代乌尔都语著名作家克里山·钱达尔的作品,写于30年代末。

描写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对他早已失去的美好青春和甜蜜爱情的回忆:在月圆之夜里,他和像仙人一样的姑娘在恬静的芜拉尔湖上,曾经度过欢乐的时光。45年之后,在原来的地方。两人又相遇了。她说:“我足足等了6个年头。为什么你没有如期回来呢?”老人说:“我回来过”,“但我看见一个小伙子和你在一起,于是就走了。”她听了,先是“显出迷惑的样子”。接着,她的脸开朗了,她大声笑出来,笑了好长一阵,差点没笑得跌倒。”她说:“那人是我的亲兄弟啊,你这个小傻瓜,你当时为什么不进来弄清楚啊。”老人在45年之后,才明白这是一场误会。可是,两人已经都是儿孙满堂了。这时,作家描写:他们快乐地相望着,“一轮圆月又在她的聪明的老眼里亮起来了。那月亮对我说道:‘人是会死的,可是生命却永存不泯。今年,我们的春天死去。但明年,一个新的春天又将诞生。男女之间的小小无猜的爱情会有尽时,但伟大的生命的爱却永生不泯。今年的春天,你们尝到了生命与爱情的欢乐,明年春天,也许你们就不在这儿了,但春天还会来的,爱情、生命、青春、热情、美丽、温柔、天真……也是如此。’”

在《月圆之夜》里,作者赞颂了永存不泯的美好的爱情和欢乐。

作家早期的创作,描写了克什米尔的风土人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理想主义的抒情。

素芭

《素芭》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写在印度独立之前。

一个长有一双黑黑的大眼睛、长长睫毛的温柔美丽的沉默忧伤的哑女素芭的悲惨命运。小说虽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也没有众多的人物,看似平淡中却蕴藏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小说中没详细写素芭婚后生活情景,在结尾只画龙点睛地写道:“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简短、突兀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通过真实可信、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展示了哑女素芭的内心苦闷与孤独,控诉了封建等级制度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她们无论在婚前,还是婚后,也无论哑与不哑都同样没有说话的权利,她们都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只有不停地默默地流泪。哑女的命运是当时许多妇女命运的缩影。

小说情调朴实动人,语言简洁明快。

舞台

《舞台》是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的名著之一,写于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