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0400000007

第7章 波兰作品(1)

先人祭

《先人祭》是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亚当·密茨凯维支的著名作品。他用这同一题目于1823年和1832年分别写了两个互不相同、只有表面联系的作品。

1823年,诗人发表了他诗剧的第2部和第4部。在其中的前一部里,诗人似乎是力求在诗剧中体现人民对生活的见解,他利用民间创作的幻想形象,再现了民间的招魂仪式。一个残忍的老爷在生前折磨过自己的农奴,现在他得不到人民的宽恕,这个情节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第四部是诗人根据亲身体验过的悲剧写成的一个令人激动的故事,叙述青年人古斯塔夫的悲剧性的爱情,同时也包含了对社会不平以及对有钱有势的人胡作非为的抗议。

差不多过了10年,密茨凯维支发表了《先人祭》的第3部,这部包含着新问题的作品乃是波兰起义的反响。为了极力描写波兰爱国志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苦难,诗人利用了1823~1824年沙皇当局迫害青年组织“菲拉列特”的史实。诗剧成了对沙皇暴政的愤怒的、讥刺的揭发和对波兰青年们的爱国功勋的赞扬。在《先人祭》的一个场面中还出现了几位俄国军官——反对专制制度的斗士。

在诗剧中,关于各个事件的现实主义的、符合历史真相的叙述跟浪漫主义的幻想形象结合在一起;善和恶两种力量充满激情的斗争跟本族救世论者的神秘理论的宣传交相穿插。曾经出现在《维尔诺—考夫诺的先人祭》中的自传性主人公现在改名为康拉德,以爱国诗人的身份与读者见面。在密茨凯维支这个具有宗教卫道性质的“即兴作品”中,充满了诗人和他的人民血肉相连的感情和反对充斥于人间的邪恶与不义的抗议。在诗剧的各个场面之后,密茨凯维文添上了所谓《断章》——一首关于专制俄国的长诗,这是声讨俄国专制制度的愤怒的檄文,同时也是对俄国先进人士怀着友好感情的表示。

康拉德·华伦洛德

《康拉德·华伦洛德》是波兰诗人、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密茨凯维支1828年的又一部名著。

密茨凯维支这首浪漫主义长诗的中心是一个自我牺牲的爱国英雄的形象,他为了和祖国的敌人进行斗争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主人公有着悲剧性的命运。他小时候做了十字军的俘虏,后来他逃到立陶宛,成了公爵的亲信,并且和公爵的女儿结了婚。但是他看到立陶宛无力和敌人进行强弱悬殊的斗争,因此他离开了祖国,化名康拉德·华伦洛德,混进了十字军的队伍,以便从内部破坏强大的条顿骑士团。康拉德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但是他被发觉了,而且牺牲了性命。

在长诗中颂扬了主人公的功绩,诗人在他的事迹中看到了他为后代子孙做下的成仁取义的榜样,但是诗人也指出了他孤身奋斗的悲剧性、他的动摇和怀疑,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和密茨凯维支同代的贵族革命者们的一些特色。诗人的同胞们把这首诗看作是对民族起义的号召。

《康拉德·华伦洛德》以它在艺术上的优点、形象和诗格的丰富多样、情节的浪漫主义的魅力博得了读者的好评。

柯尔迪安

《柯尔迪安》是波兰作家斯沃瓦茨基于1833年创作的诗剧。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柯尔迪安是个郁郁寡欢的少年,他像19世纪初期许多害“世纪病”的青年那样,对社会充满了怀疑和失望。他虽然住在风光优美的庄园里,但他感到苦闷空虚,百无聊赖,老仆人格里哥什给他讲战斗故事不能使他精神振奋,年纪较大的拉乌娜小姐带他去骑马散心,也不能使他摆脱烦恼。最后他一人留在外面,到11点钟还没有回来,使拉乌娜很是担心,她找到了柯尔迪安写的一首充满感伤情调的诗。当她还没有读完这首诗,就听得外面一声枪响,柯尔迪安自杀了。

但柯尔迪安并没有死,他后来像个纨绔子弟那样漫游西欧。他先到了英国。一天晚上,他坐在伦敦詹姆斯公园一棵大树下的椅子上,引起了守园人的怀疑,以为他是个白天躲债、晚上才敢出来散散心的人,但他付椅子费的慷慨大方又像个爵士。接着柯尔迪安又出现在意大利的豪华富丽的别墅里,身旁有一位年轻貌美的意大利姑娘维奥列塔。这位姑娘拒绝了权贵富豪的追求而甘愿委身于柯尔迪安,可是柯尔迪安却把她的全部首饰输光了,使她陷入了贫困,只好忍痛把他赶走。然后,柯尔迪安到罗马去晋见教皇,教皇接见了他,并谕示“波兰人要祈祷,要尊敬和信任沙皇”。柯尔迪安大失所望,只好离开了罗马教廷。后来他登上了瑞士的白头峰,他立志要为苦难的祖国而战斗,于是云彩轻轻地托起了他,并把他送回了波兰。

1828年的波兰华沙,宪警密布,戒备森严,绞架竖立在广场上。而皇宫和华沙大教堂张灯结彩,金碧辉煌,这是俄国沙皇前来华沙举行他兼任波兰国王的加冕典礼。群众只能从远处观看加冕盛典,不时有人加以讥讽和挖苦,而波兰的豪门贵族则趋炎附势,阿谀献媚,丑态百出。

在一个教堂的地下墓室里,华沙秘密组织的成员在举行会议,部分人主张杀死沙皇,而以主席为首的大部分成员则反对暴力手段,主张宽恕。表决结果后者占绝对优势,赞成暴力的只有五人,其中最坚决的是柯尔迪安。他已是华沙士官学校的学员,准备乘晚上在皇宫站岗之机去暗杀沙皇。当柯尔迪安来到沙皇的卧房门前,由于胆怯而昏倒在地,沙皇被响声惊醒,一看是刺客便召来卫士,把柯尔迪安押走,关进了疯人院。但柯尔迪安并非精神失常,沙皇便决定处以绞刑。次日,沙皇和康斯坦丁亲王都来到了广场上,康斯坦丁亲王虽是沙皇的兄弟,但与沙皇有矛盾。柯尔迪安是他的士官生,亲王有意要成全他,让他骑马跳越由刺刀竖起的高墙,如果跳过了就免他一死,柯尔迪安后来一跃而过,康斯坦丁亲王还拥抱了他,派人把他带走了。

但沙皇一定要把他处死。老仆人格里哥什来到牢房,为小主人的不幸而悲痛欲绝。不久柯尔迪安被俄国军官带出牢房,押赴刑场。与此同时,康斯坦丁亲王也来到沙皇处替柯尔迪安求情赦免,但沙皇拒绝了他的要求。康斯坦丁亲王十分不满,指责沙皇薄情寡义,同时还揭露了沙皇弑父篡位之罪。沙皇暴跳如雷,指责康斯坦丁亲王之母毫无仁义以及他自己暗害英国女人的罪行。两人互相责骂,剑拔弩张。最后,康斯坦丁亲王先软了下来,沙皇也签署了赦令。等到副官拿着赦令赶到刑场时,俄国军官正在举手下令开枪。

塔杜施先生

《塔杜施先生》是波兰伟大的诗人密茨凯维支于1834年创作的一部长诗。它对波兰小贵族的生活作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描绘,同时也充满了解放斗争的浪漫主义的激情。

长诗的事件发生在1811~1812年。小贵族们因为一座古老城堡的崩塌而发生争吵,穿插在这一事件当中,诗人叙述了主人公之间的私人关系,叙述了爱国密使洛巴克教士自我牺牲的活动。长诗以加入拿破仑军队的波兰士兵来到立陶宛作结。

密茨凯维支在描写波兰小贵族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时,或者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讽意味,或者采取悲悯的宽容态度,或者对小贵族阶级的古风旧习怀着几分留恋之情,但他总是把那些习俗描绘成正在一去不返的东西。密茨凯维支同情波兰生活中的各种新思想,例如: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解放农奴这个情节就是他同情民主思想的证明。这部被果戈理称为“绝妙好诗”的长诗具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诗的音节悦耳和形容尽致,叙述的史诗性质和现实意义,热情洋溢的抒情风格和含蓄隽永的幽默感。

复仇

《复仇》是波兰现实主义剧作家亚历山大·弗列德罗于1834年发表的。

弗列德罗在这个剧本中描写偏僻地方的小贵族社会,它在很多方面保存着18世纪的风俗习惯。喜剧的情节梗概是:剧中的主人公——“公证人”米里切克和“酒库看守人”拉普士谢维奇每人都继承到同一个城堡的一半,于是彼此间开始了不断的争吵。

开头是因为一堵墙引起了纠纷,这墙在两家地产的交界处,是公证人建筑的;可是被酒库看守人毁坏了,这就使两个主人公和他们的家属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错综复杂的纠纷最后是这样解决的:酒库看守人力求向他的仇人报复,设法使公证人的儿子瓦茨拉夫跟自己的女儿克拉拉结婚,而这恰好实现了两个年轻人的心愿。剧中包括许多可笑的情节和描写得淋漓尽致的人物,把过去的小贵族社会表现成一个正在衰亡的、骄傲的和陈腐顽固到荒谬可笑的世界。例如:吹牛家、无赖汉和懦夫帕普金穷得不名一文,靠别人的施舍过活,可是他仍然想摆出小贵族的臭架子,这个形象就其滑稽性来说是十分出色的。

涅曼河上

《涅曼河上》是波兰著名作家艾丽查·奥吉什科娃于1887年创作的、被公认为是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

它的情节是在1864年农民改革以后的波兰小贵族阶层中展开的,女作家怀着巨大的热情回忆1863年的波兰起义,那时候在地主柯尔钦斯基和小自耕农包加狄罗维奇之间开始建立了友谊。他们两人在起义中牺牲了,现在安息在共同的墓穴里。

奥若什科娃在探索柯尔钦斯基和包加狄罗维奇两家主人公的命运时,表达了小贵族必须与人民结合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出身于小贵族家庭的姑娘尤斯青娜·奥若里斯卡这一形象中,她拒绝了一个贵族的求婚,嫁给了农民扬·包加狄罗维奇。奥若什科娃对阶级调和的可能性抱有幻想,但同时她也创作出真正的劳动赞歌、有血有肉的现实主义作品,书中对于自然景色和农事劳动所作的描绘就艺术表现力来说,是十分出色的。

玩偶

《玩偶》是波兰作家普鲁斯于1890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故事是以19世纪70年代已资本主义化的华沙城市生活为背景,围绕主人公沃库里斯基与贵妇人伊莎蓓拉的不幸爱情而展开的。书中叙述了主人公沃库里斯基如何从一个艰苦的劳动者变成一个大学生,又因参加波兰起义而被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后来由于他和伊莎蓓拉的爱情使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志向,他梦寐以求能变成富翁。但当他真正成为资本家以后,仍然同情劳动人民,深知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和贵族生活的寄生性。终因自身思想的矛盾和混乱看不到出路而自杀。

小说还不断插入许多从1848年匈牙利革命到1863年波兰起义之间发生的许多事件,使故事的历史背景更鲜明。显示了作者的非凡创作技巧。

没有信仰

《没有信仰》是波兰卓越的散文大师显克微支于189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正在没落中的贵族的代表。他觉得,正在兴起的、小贵族注定要倒霉的资本主义世界乃是人类文化的末日。但是在显克微支身上,艺术家到底战胜了思想家,他把自己的主人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这个主人公是受过欧洲文化熏陶的人,有着对美好事物敏感的心灵和精明而善于观察的头脑,然而他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他一心沉湎在自己的感受之中,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没有信仰的人”是厌倦了生活的怀疑论者,他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对未来缺乏信心,不爱祖国,成了一个多余的人——或者用他的话说,“无所作为的人”——鲜明的典型。主人公和他的表妹安涅里卡的复杂的爱情、她丈夫的自杀、在幸福之神似乎对主人公微笑的时候安涅里卡的突然死去,使他感到精神上的彻底空虚,于是他决定以自裁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性格被显克微支描写得那样丰满、深刻和细腻,高尔基认为他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最突出的一个年轻人的典型。

巴尔采先生在巴西

《巴尔采尔先生在巴西》是波兰天才女诗人和散文作家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于1892~1910年创作的。

这部史诗式的作品柯诺普尼茨卡写了将近20年,长诗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以后女诗人在创作中的转变。原先的构思扩大成了巨大的现实主义的概括,诗中表现了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解放运动不断增长的力量。

长诗的高潮是描写美洲一个港口城市的工人们举行示威游行,参加这次示威游行的也有侨居在那里的波兰农民。在题为《我们走吧!》的第6章里流露了胜利的、乐观的情绪——这是对于意识到自己不可摧毁的力量、起来反对压迫者的人民大众的颂歌。

柯诺普尼茨卡在长诗中创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形象。首先巴尔采尔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农村里的铁匠,一群侨居国外的农民的首领。巴尔采尔在生活中历尽艰辛以后,逐渐意识到必须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劳动人民的团结而斗争。

在长诗的风格中,作者把密茨凯维支、斯洛伐茨基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和对于柯诺普尼茨卡说来是那样独特的民间创作的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你往何处去

《你往何处去》又译《君往何方》,是波兰作家显克维奇写于1896年的长篇历史小说。

作品以主要描写尼禄统治时期古罗马帝国的盛衰和基督教徒早期受迫害为背景。尼禄是罗马帝国的一个暴君,当政初期还能纠正前朝遗留的一些弊端。后来由于与元老之间矛盾加深,残酷多疑的尼禄杀死了母亲、妻子、兄弟和老师,并下令焚毁罗马城。高卢和西班牙反抗,元老院废黜尼禄。他逃出罗马最后自杀。小说还穿插描写了皇族维尼裘斯与蛮族人质黎吉亚的爱情纠葛,在此过程中,维尼裘斯改变了信仰,站到基督教一边。

作品揭露和抨击了古罗马统治者的专制残暴,反映了信仰基督教的广大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情节跌宕,语言生动,作者因此书而获得19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十字军

《十字军》又译《十字军骑士》,是波兰卓越的散文大师显克微支1897年发表的作品。《十字军》是显克微支最好的一部历史小说,也是波兰历史叙事作品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作品全景似地展示了波兰人和德国侵略者进行正义斗争的壮观场面。小说的情节以波兰和条顿骑士团的冲突为基础,在著名的1410年格吕沃尔德大战中,条顿骑士团的军队被斯拉夫人的联军击溃了。艺术家把许多虚构的和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引进长篇小说,综合起来,丰富多彩地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