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0400000008

第8章 波兰作品(2)

从长篇小说里我们不仅知道了年轻的兹贝什柯对丹努莎的爱情,波格丹涅茨人马茨柯和斯培霍夫人尤兰的侠义事迹,波兰人与十字军的战斗,而且还知道人们是怎样和靠什么生活的,他们怎样管理自己的产业,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如何,农业、贸易和城市是个什么样子,条顿骑士团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波兰国王雅格洛的宫廷中存在过哪些制度等等。《十字军》在培养波兰人民的民族自觉和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灰烬

《灰烬》是波兰作家热罗姆斯基于1902~190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1807年华沙公国建立前后。拉法尔出身于基埃茨省散多梅希县农村里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他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终日游玩作乐,无所事事。他的叔父拉尔哲夫斯基过去参加过反普鲁士的民族解放斗争,是巴尔同盟的盟员。一次,他和拉法尔出外打猎,遇见了一个德国人,要求他们向新驻克拉科夫的普鲁士军队献礼,他拒绝了;这个德国人又说,普鲁士政府要宣布限制地主对农奴的剥削,减少农奴服封建劳役的天数,拉尔哲夫斯基说:“我是地主,我有权利,地是我的,人也是我的。”

拉法尔的哥哥彼得年轻时就有激进思想,他认为他的父亲是个老顽固,他站在他父亲所痛恨的人一边。彼得和家庭决裂后,参加了1894年科希秋什科领导的民族起义,在战斗中负了伤,亏得一个农奴出身的战士密赫奇克的救护,才幸免于难。起义失败后,他父亲不许他回家,于是他便和密赫奇克住在一起,靠种地放牧为生。

密赫奇克过去是拉法尔和彼得都认识的朋友金杜尔特公爵领地里的农奴,彼得要求金杜尔特恢复密赫奇克和领地里所有农奴的人身自由,可是金杜尔特拒绝彼得的要求,讽刺彼得的行动和立场是“令人作呕的感伤主义”。彼得后来病死,由于他的激进思想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贫苦农民为他送葬的很多。他死后,密赫奇克拒服封建劳役,鼓动农民造反,因而遭到一顿毒打,后被送去服兵役。

1895年,波兰被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瓜分后,许多爱国志士在国内外为波兰民族独立奔走奋斗,他们都把祖国独立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仑身上。拉法尔和他的表兄车得罗也决定去寻求出路,参加战争。一次,他们在斯托克沃索夫遇见了车得罗的朋友特列普卡,特列普卡过去是一个政治活动家,是波兰爱国将领东布罗夫斯基1897年在意大利建立的“波兰志愿兵团”的战士,在意大利参加过法、奥战争。现在他认为政治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不如在家种田,发展农业经济,拉法尔和车得罗没有听他的一套鼓吹。

1807年初,波兰各地爱国将领带领军队来到沃维奇,又成立了“兵团”,东布罗夫斯基任“兵团”首领。他对由拿破仑直接任命的指挥部的全体将领说,1807年是我们新生活开始的一年,今天,我们分别了12年后又汇聚一堂了。他要求将士们保持波兰人的勇敢精神。拉法尔直接跟着东布罗夫斯基,在革坦斯克比得哥煦同普鲁士、奥地利军打过几仗,取得了胜利。后来东布罗夫斯基的部队想渡过维斯瓦河去萨克森州找拿破仑皇帝。拉法尔在战斗中也负了伤,并且还遇见了密赫奇克,他原来是从奥国军队里逃出来的。拉法尔的叔父纳尔哲夫斯基为了护卫自己的庄园,也和奥地利人打过仗,后来战死了。1809年底,国内战争结束,纳尔哲夫斯基的一个庄园,根据遗嘱由拉法尔继承,密赫奇克也在他那里做工,但他已不是农奴,而成了一个雇佣劳动者。

车得罗所在的“兵团”所属部队后来跟随拿破仑去了西班牙。拿破仑在西班牙进行的是一场侵略战争,激起了西班牙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几乎全民皆兵,斗争十分英勇,尽管侵略者在萨拉戈萨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但也未能使他们屈服。车得罗忠于拿破仑,他在西班牙不顾一切地为拿破仑卖命,杀害了许多西班牙人。最后,车得罗在进攻马德里的战斗中负了伤,他听见有人在马德里街上宣读拿破仑的宣言,说要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取消宗教的严刑,释放政治犯,限制修道院等等,他激动地高喊“拿破仑万岁!”后来他见到了拿破仑,他想起了自己沦亡的祖国,便对拿破仑说,我是不顾父亲的阻止从家里跑出来的,我相信我是在为我们的土地而战,但我们会不会徒劳无功呢?拿破仑没有回答。一个和他一起在拿破仑军队中服役的波兰人维格洛夫斯基对他诚恳地说,我参加军队不是为了把西班牙的农民烧死,不是为了消灭城市和乡村,杀害儿童和妇女。维格洛夫斯基表示要解甲归田,可是车得罗却以他在马德里听到的拿破仑的宣言作为根据,反对维格洛夫斯基这样做。战后,车得罗虽然从西班牙回来,但是他仍以为只有跟随拿破仑打仗,才能使自己的民族获得解放,所以他又邀拉法尔继续参加拿破仑对俄国的战争。

农民

《农民》是波兰作家莱蒙特于1904~1909年创作品。

莱蒙特这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波兰文学中描写农村的优秀作品。为了力求概括与大自然的生命力密切相关的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莱蒙特把他的作品分为《秋》、《冬》、《春》、《夏》四部。

情节主要是描写富农马蒂亚斯·波利挪的家庭历史和他同儿子安笛克的关系。由于安笛克爱上了波利挪年轻的妻子——美丽的雅格娜,这种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莱蒙特描绘了农民各个阶层之间复杂的阶级关系,创作了一幅辽阔的农村生活的画面。在长篇小说的众多的人物之中,有富农,中农,贫农,雇农,还有赤贫的叫化。莱蒙特怀着热烈的感情写到贫农们,同情他们对土财主和地主的仇恨。农民们和地主争夺森林的斗争是小说情节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它以农民们和地主奴仆的武装冲突而告终。安笛克杀死了打伤波利挪的看林人,这就为他们父子的和解打下了基础。后来安笛克继承了波利挪的土地,从心里铲除了对雅格娜的爱情,从一个不安本分的人逐渐变成跟他父亲一样“严厉的主人”。

长篇小说的优点是故事富于戏剧性,对白生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习俗描绘得色彩鲜明。

通过大草原

《通过大草原》是波兰作家显克微奇的代表作品。其故事梗概如下:

一支移民篷车队从美国或部出发,穿过尚未开发的大草原,前往加利福尼亚开采金矿。一路上他们遭遇了疾病、瘟疫、野兽、饥饿和死亡的威胁而不屈,篷车队队长劳尔夫在旅途中结识了美国少女莉莉,彼此被对方英勇、无私、善良、纯洁的品格所吸引,发生了浪漫豪放的热恋——荒原上燃起了火堆,苏格兰人从马车上拿出了风笛,美国人敲起了牛骨的响板,步枪上扎着柳树支的火把,用花朵和簇叶装饰得像一辆花车的洞房,他们就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牧歌式的婚礼。

在一幅幅雄浑、奇异的自然景色下,在响彻云霄音乐里,行军与爱情,犹如粗犷、雄浑的大提琴曲与轻曼的笛声相协奏。

最后,移民队终于以征服者的英雄气魄完成了长途跋涉。

费尔迪杜凯

《费尔迪杜凯》是亨誉欧美的现代派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学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37年。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是波兰荒诞派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04年8月4日出生在波兰凯尔采省奥帕托夫县马沃什策村。1933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成熟期的日记》。自1934年起,他开始向华沙《信使晨报》、《时代》和《斯卡曼德尔》等报刊投稿,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在波兰文坛崭露头角。

《费尔迪杜凯》是波兰文学中第一部成功的自我题材小说,贡布罗维奇那些充满调侃意味的长篇议论,展示出了他的创作思想,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他所作出的抉择,引导读者按照他的意图去理解他书中描写的人和事。他不仅进行自我心理分析,同时也试图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问题: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作家他是以什么方式实现自己的个性。贡布罗维奇以多种不同的角色身分跟读者交流:作为书中的主人公,他有好几种不同的化身;作为讲叙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他直接向读者倾诉自己的创作心得、体会、得失和苦恼。

《费尔迪杜凯》是通过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揭露社会的落后、虚假和不平,讲述一个向社会的固有习俗挑战,同约定俗成的公式化的生活“模式”进行较量的人的生存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尤瑟夫是一位三十岁的青年作家,这个形象也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他的作品《成熟期的日记》难为评论界和读者所理解。在他绝望之际,他昔日的老师平科把他变成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重新将他送回学校,与一群十几岁的顽童同窗共读。他逐渐习惯了自己的尴尬处境,从心理上“返老还童”,被改塑成了十几岁的尤齐奥。然而学校塑造人的“模式”是对学生进行蒙昧教育,低能的教师逼迫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中陈腐无用的知识,剥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扼杀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永远处于不成熟的无知状态,因此遭到学生们的抵制和反抗。可是学生采取的抵制手段又是十分幼稚可笑,他们是以自己的不成熟去反抗学校企图让他们永远不成熟的做法。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小说中描写的那种摧残青少年的灌输式教学,可以说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只不过贡布罗维奇将它推向了极致,展示了出来,故而显得那么荒谬绝伦。尤齐奥想方设法要从那种奴役人性的教学程式中解脱出来。

平科老师又安排他住到华沙一个非常新潮的工程师家里,可这意味着新的精神奴役。在这个充满了虚伪和做作的现代派家庭里,尤齐奥被当成一个缺乏教养的粗野的小伙子而受到蔑视。他爱上了工程师的非常新潮的女儿祖塔,可高傲的祖塔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为了报复平科和祖塔,他以一种恶作剧的方式设局让祖塔的男友和道貌岸然的平科老师深夜同时去跟十六岁的祖塔幽会,让平科大丢其脸。就在工程师家里陷入一团混乱之时,尤齐奥第二次逃跑。

尤齐奥怀着重获真实自我的朦胧希望,跟随同班同学敏透斯离开城市,到农村去寻找未被城市文明扭曲的人,“寻找真正的长工”。他们在乡下见到的“纯朴的农民”却是处在蒙昧的原始状态,他们憎恨“城市文明的传播者”,可他们唯一的能耐就是装成一群狂吠的狗,企图以此吓跑两个城里的人。尤齐奥不巧在乡下遇到了自己的一位姨妈,于是便和敏透斯一起跟随姨妈到了她的庄园。波兰独立后,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农村却保存着一成不变的封建宗法统治,地主庄园维持着贵族生活的传统“模式”,主仆之间等级森严。

作者谴责封建地主的寄生生活和伪善的道德观,用白描的笔墨绘出了一幅贫苦农民蒙昧无知、甘受压迫和剥削的荒诞、扭曲的画面。姨妈伪装的慈善,姨父的傲慢,表兄弟的轻浮,全都统一在对下人的残忍之中。佐霞是这个家中唯一值得同情的人物,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父母的严格监视,完全丧失了“自我”,她的生命毫无意义,是一个徒具人形的人。她像一张琴,人人可以拿她弹出自己爱听的曲调,然而和她本人无关;她像一块软面团,任人揉搓,还以为本来就该如此。这个形象是另一种人生荒诞绝望的象征。

贡布罗维奇展示的现实毫无出路,他甚至对革命也作了十分荒诞的理解。敏透斯试图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但他却用挨耳光的这种荒唐手段强使地主家的小厮跟他“拜把子”交朋友,他通过小厮煽动农民反抗地主。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庄园主的恐慌,小厮因他而受到主人的无情惩罚。敏透斯和庄园主之间的矛盾终于激化了,引得村里的农民都来殴打地主,平静的庄园顿时一片大乱,尤齐奥在混乱中再次逃跑。

然而他又落入佐霞温柔的怀抱,不得不违心地扮演一个多情的情人角色,再次陷入贵族少年劫持情人的“模式”。贡布罗维奇通过这个情节想说的是,人从来就没有过完全真正的独立,从来就不是他自己,永远也不能成为他自己。人们通过相互观察,相互监视,相互影响,也相互塑造。人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就不得不采纳某种生存的“模式”,接受别人的思想,戴上一副假面具。因此人在生活中永远是演员,永远都在扮演某种角色,永远都在装腔作势,时刻都在适应别人对他的期望;人们在相互监视中总是在歪曲别人,同时也被人歪曲。因为人总是离不开跟别人的相互依存关系,故而永远也不会有独立的人格;如果人的行为有悖于他周围的环境,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费尔迪杜凯》是一部寓有强烈批判精神和讽刺意味的作品。小说中深刻地揭示了波兰当时存在的各种典型的落后现象,在这个社会上文明、教育、道德、理想、亲情、爱情、友谊、意志全都不可避免地贬值、扭曲和变得畸形,现实中充满了荒唐、丑陋、残酷、阴暗和疯狂。贡布罗维奇不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精确刻画时代的面貌,而是以一种丑角式的幽默、冷漠和戏谑的嘲讽态度对待他所否定的事物,在讽刺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同时,也进行自我嘲讽。

贡布罗维奇的写作似乎是漫不经心的,作品中戏剧性的场面仿佛是从生活中信手拈来。他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物,用滑稽可笑、荒谬绝伦的语言表现出来,把严肃的人生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杂在一起。在场景的描绘上,把夸张推向了极致,造成滑稽的漫画式效果;通过被改造过的、被夸大了的、被扭曲了的画面展示出一个哈哈镜里映照出来的变态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也是非传统的形象,而常常是漫画式的,或丑态百出,或乖张古怪,他们随时都受到外界的威胁,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们是20世纪长不大的孩子。作家正是力图通过人物荒诞怪僻、愚蠢可笑的行为,表现出他自己心目中混乱、荒谬、丑恶的世界,表现外部世界对人性的摧残,表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的无奈。作家在语言运用上可谓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任意发挥,遣词造句粗俗多于典雅,时而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近义词、多义词,使文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时而又用些怪话、反话,用些空洞无物、既不联贯又晦涩难懂或毫无意义乃至看似用词不当不太通顺的词句,以显示人的思想空虚和世界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