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0900000025

第25章 美国作品(9)

《毛猿》主人公扬克有其生活原型,是作者认识的一个爱尔兰籍烧火工人,后来投水自杀了。为什么一个身强力壮的人要自杀?这个问题后来就成了作者创作此剧的最初动力。此外,剧中的基本情节和米尔德里德小姐去机舱的场面和扬克在“产联”的经历等也是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加以描写的。所以,撇开象征意义,此剧还具有深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所谓“工会”的虚伪性的现实意义。扬克既可以作为“人的一个象征”,又可以看作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国工人,一个有个性的人物。他一开始踌躇满志,自以为是“社会动力”,后来经过一连串事件终于悲观失望,不惜以猩猩为友而死于猩猩之手。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36年。

小说以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三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的恩恩怨怨和感情纠葛,郝思嘉是个清纯可爱却又有些任性的姑娘,她暗暗地爱上了自己的表哥,但表哥却喜欢郝思嘉的堂妹美拉妮。一气之下郝思嘉嫁给了美拉妮的哥哥查理,不久查理死在战场上,郝思嘉成了寡妇。她仍深深爱着表哥,但因生计所迫又嫁给一个商人,没想到很快又守了寡,在和表哥结合无望的情况下,只好和一直爱恋她的白瑞德结了婚。白瑞德知道郝思嘉爱的是她表哥,但还耐心等待着她能够回心转意。当郝思嘉终于明白只有白瑞德才是她爱的人,才能给她幸福时,白瑞德却离开了她。

小说结构大而不乱,头绪纷繁而脉络清晰,心理描写细腻,情节复杂生动,语言清新流畅。小说曾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由它改编成的电影更是享誉世界,成为较有影响的畅销小说。1991年美国作家为它写了续集。

愤怒的葡萄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39年。

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乔德一家在美国2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从俄克拉荷马的不毛之地迁移到加利福尼亚,在这期间认识了杰姆·凯西。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来到目的地后才发现加州远非想象得那么美好,饥饿、贫困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他们。为了摆脱地主对他们的剥削,凯西和官员争吵起来,并被逮捕。乔德一家人仍四处流浪,凯西出狱后成为罢工领导人并在混战中身亡,乔德杀死凶手后再次流亡,他们被逼得走投无路,为了活命,不得不乞讨和偷盗,汤姆感到厌倦,决心继承凯西的遗志,从事反抗黑暗的政治事业和斗争。

小说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将移民过程中乔德一家的悲惨生活和惊心动魄的社会大变革紧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外部描写人物是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发人深思。小说布局精巧、独特,结构严谨,善于选择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话剧。1949年荣获纽约的剧评奖和普利策文学奖。

该剧的故事梗概如下:

威利·洛曼是位60多岁的老推销员,总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事业成功,拥有成功的一切,但是多年勤勤恳恳的工作并没有使他如愿以偿,相反却由于身体日益衰弱,工作任务完成得日益逊色,被供职多年的公司开除。这个打击对他来说太突然了,尽管他有一个还算美满的家庭,也无法唤起对生活的信心,他的精神终于崩溃以至失常,最后在深夜里开车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品通过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威利·洛曼之死,影射了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摧残和扼杀,为读者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无情的另一面。特别富于讽刺意义的是,作者在威利·洛曼自杀之前让他回忆逝去的快乐,使他努力找回往昔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这些也没能挽留住主人公的生命,他还是在绝望中死去了。作品富于幽默,展示强烈的戏剧冲突,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戴维·塞林格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1年。

作品描写了20世纪中叶美国一个16岁少年的故事。

霍尔顿·科尔菲尔德是个玩世不恭的美国中学生,因为学习差被学校开除了,和同学打了一架之后他就离开学校回到了纽约。他没有回家,而是找了家旅馆住了下来,他厌恶却又同情向他卖淫的妓女及拉皮条的工人。他虽然频繁出没于公园、车站、剧院、酒吧,却还是越来越感到孤单寂寞。他对喧嚣的城市生活日益感到厌倦,想去乡下过安宁清静的生活。只有当他的小妹妹菲比在身边时,他才会感到有些快乐。最后他回到了父母身边,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小说真实地刻画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面貌,既敢于否定传统,对传统的一切都进行怀疑和嘲弄,也敢于否定和怀疑自己,以至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陷入孤独、寂寞、困惑的境地不能自拔因而痛苦不堪,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虚伪、腐朽、没落的厌恶之情。小说语言描写富有个性,符合16岁少年的特点,真实感人,对于景色的描写也达到了传神的地步。

裸者与死者

《裸者与死者》是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48年。

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故事。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奉命攻占日军占领的太平洋岛屿,在战争到来时,一部分士兵对战争感到怀疑和绝望,厌战思想严重,有的士兵不堪忍受折磨开枪自杀,有的疯狂屠杀日军以求发泄。哈佛大学毕业生赫恩少尉是个有自由思想的激进青年,因和同事保守的思想格格不入发生争吵,不久在执行任务时战死。克洛夫特中士独断专行,有强烈的指挥欲,不顾一切地强令部下继续前进。

作者曾在二次大战中服过兵役,这部小说就是作者以此段经历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它真实地再现了风云变幻的战场状况,揭露了美军内部的黑暗、混乱、腐败,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及对人性的摧残、扭曲。

小说场面描写宏伟广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由于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因而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饱满、个性鲜明。小说还曾因不加修饰地引用士兵的猥亵语言而引起过争论。

隐形人

《隐形人》是美国作家拉尔夫·埃里逊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52年。

主人公是个贫穷的黑人,在演讲中获得成功,得到了上黑人大学的奖学金。由于主人公领白人校董看到了黑人生活的阴暗面,因此被停学。主人公在工厂做工时负伤,后来参加了黑人运动组织“兄弟会”,屡次发起黑人抗议运动。因为会员之间矛盾重重,组织始终处于涣散状态。他终于对“兄弟会”失望了。在一次躲避暴乱时,他钻进了下水道,开始了地下生活。

小说以犀利的笔锋触及了美国社会乃至文学中不被重视的黑人社会,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反映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所受到的种族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同时也深刻地剖析了黑人运动屡次失败的社会原因。

小说在写作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通篇使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进行描写,比如本书主人公是个没有姓名的人物,这暗示他的遭遇是黑人生活的缩影,其他如地下水道、灯光等等也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发人深思。这部小说出版后立刻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并荣获了国家图书奖。

在路上

《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之一,1957年发表。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萨尔·帕拉戴斯和他的朋友们在美国各地的流浪生涯。作品采用“人像陈列”式的结构,刻画了一系列“垮掉分子”的形象。萨尔·帕拉戴斯是个“知识分子”,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退伍后没有正式工作。他不满于美国的现状,企图寻找新的生活,跟一些胡作非为的青年“在路上”流浪,体验了许多荒唐的事情,最后“看透了一切”,更加空虚无聊。

狄恩·马瑞阿狄是个犯罪分子,住过感化院,混迹于赌场,进行盗窃,渴望得到“面包和爱情”,实际上追求放情纵欲,及时行乐,酗酒吸毒。但这种疯狂的举动仍掩盖不了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沮丧。雷米·邦克尔是个警察,但又是个小偷,白天去当警察,夜晚去偷窃……

小说揭示了50年代美国青年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伪善的道德、刻板的生活和千人一面个性的不满,但又不能寻找到正确的出路,因而过着荒唐无聊的生活。

兔子,跑吧

《兔子,跑吧》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60年。

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中叶美国青年的迷惘生活。

哈里中学毕业后,来到百货公司工作,和女店员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他年纪虽轻,却感到前途无望,六神无主。一天夜里他独自驾车漫无目的地行驶,但这样也无法摆脱社会给他的压力和负担,于是又开车回来了。并和一位妓女露西同居。他回家看望生产的太太时和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激动的太太误杀了刚出生的女儿。哈里不被他人谅解,只好又回到露西身边,但却被赶了出来,他又开始毫无目的地驾车奔驰。

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当时美国青年准确的描摹而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瞩目。小说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脉搏、通篇流露出伤感、迷惘的色彩,将美国青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社会里的孤独、迷惘、苦闷的心态描绘得十分准确。

作品构思巧妙,描写细腻,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语言简洁明快,善用口语。

赫尔索格

《赫尔索格》是美国作家贝洛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64年。

赫尔索格是个在事业上功成名就、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可是在家庭生活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他先后结过两次婚,每次婚姻都生了一个孩子。第二个妻子马德琳因爱上他的朋友而向他提出离婚。这以后,赫尔索格就养成了一个古怪的习惯:频繁地给朋友、同事、甚至敌人写信,却又不打算寄出去。他拿枪企图谋杀马德琳和她的丈夫,但突然又在动手的一刹那放弃了。在和女儿见面后,不幸发生了车祸,他被送往乡下休养,这时他感到一阵轻松,怪癖突然停止了。

小说以越战前的美国作为背景,通过塑造赫尔索格这个典型形象,描写了经济、阶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美国社会里的人们精神紧张、烦闷,渴求得到解脱的生活现状,显示了发达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痛苦和创伤。

小说构思精巧,寓意深刻,充满辛辣的嘲讽,把丰富多彩的喜剧性场面和对知识分子困境的深刻理解结合起来,引人深思。

王孙梦

《王孙梦》是美国杰出小说家辛克莱·刘易士(1855~1951)的作品,发表于1947年。

这部小说写的是美国种族歧视的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金斯勃勒特是个普通的美国人,住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城镇里,是个会计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回到故乡后,金斯勃勒特很快就被卷进了富裕的市民的生活圈子。金斯勃勒特为了查明祖先的血统与国王亨利第八的关系,便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开始研究家谱,结果知道自己身上有1/32的黑人血液。

人的骄傲与尊严不允许他向周围的人们隐藏这个发现,于是他落入了被迫害、受排斥的黑人的行列,虽然他肤色很白,头发也是金黄色的。他失去了工作,但不愿服从失业的黑人必须迁出城镇的规定。他深深地明白了黑人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迫害,并且感到非常愤慨。金斯勃勒特和妻子一起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不让三K党匪徒侵占。最后警察赶来逮捕了金斯勃勒特夫妇。

坚忍者

《坚忍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德莱塞(1871~1945)的作品。

作家开始写这部书还是30年代的事。而在逝世之前的几天内又写了最后的几页。芝加哥失败以后柯帕乌和英国金融家发生了联系,并把自己的资本投入伦敦地下铁道的建设中。他去到欧洲,把爱玲带在身边,借以在“舆论”前面掩饰自己和他所热爱的白丽莱茜的关系。

白丽莱茜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情妇,而且还是事业上的参谋和助手;她真诚地相信他做事的胆识。柯帕乌感到过去的生活一无所获之后,就变得更加精力充沛,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在他步入老年的时候开始崩溃。他企图给自己在生活中留下一些痕迹,便在遗嘱中决定建造大众美术馆,为穷人开设医院,并且给自己和爱玲建立宏大的陵墓。但是由于柯帕乌金融事务的混乱,爱玲没有能实现他的心愿——她只是建成了医院。柯帕乌死后,忧郁的白丽莱茜跑遍了世界各地,为的是寻求精神慰藉,她希望以此克服自己心中的孤独。她周游印度,又到纽约观察了贫民的生活。

根据德莱塞留下的计划和草稿,白丽莱茜应该这样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生活中的地位:在医院里做一个普通的护士,献身于照顾无家可归的贫苦儿童的工作。

天才

《天才》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德莱塞(1871~1945)的长篇小说。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一个画家在美国的命运。小说主人公尤金·威特拉青年时代所发生的某些事件带有作者自传的性质,而他的艺术创作原则也正和作家本人的相符合。尤金竭力追求现实主义的艺术,要把生活全部的爱和丑都反映出来。尤金的画布上出现了城市贫民区的景象,饥饿的人们和衣衫褴褛的儿童的形象。在短时期的成功之后,尤金变得不时髦了,他不得不把自己优秀的作品低价出售,他为了狭隘的个人利益活着,发生了多次不正当的恋爱关系,又遭到了家庭的悲剧,尤金在创作上和精神上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他有一个时期失去了真正的生活感受,只有从事体力劳动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他精神上的平衡。

后来,为了从物质上保护自己从事自由的创作,他当了一个广告社的艺术主任,接着又当了一家大出版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然而无耻的狭隘的实用主义心理征服了他。德莱塞使自己的主人公处在尖锐的精神上转折的关头,这是种种巨大的震动引起的——孩子的诞生,妻子的逝世,对心爱的姑娘感情的破灭。显然,这样的转折一定会使主人公回到真实的充满灵感的创作的世界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