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琼斯与他自己心造的幻影难分难解,融为一体。这些幻影是琼斯在特定环境中特定心态的产物,也是人物在绝望时刻的心态即人物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与恐惧、死亡搏斗的心理特征的外现。随着幻影的出现与消失,把人物心理活动逐步向纵深推进,从而导致合乎逻辑的结局。由此可见,奥尼尔在《琼斯皇》中所运用的幻象这一手法具体而形象地揭示出琼斯复杂、深层的心理演变历程,给剧作增添了戏剧性和神秘色彩。
《琼斯皇》这出戏对独白的处理和运用也有独创性。除第1、8场外,这部剧作的主体是用琼斯的独白和幻象构成的,使得剧作在表现人物的心路历程上形成了特有的形式。如第四场中,琼斯见到杰夫的幻象时的独白,可以看出琼斯内心世界的层次、顺序和演化过程。他时而清醒,时而迷惘,终于作出非理性的但合乎逻辑的举动,突现出人物心理矛盾与斗争的复杂性。剧中独白的使用不是一般地、静止地向观众叙述剧情以及人物的内心感受,而是作为人物行动的组成部分,整个地负载着情节发展、人物内心视像的外化、幻象场面的组接等多重作用。这使得在以往剧作中通常起辅助效果的手法——独白,变成为起主要作用的动作性成分,让“独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此外,剧中还大量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黑的森林是绝境的象征,森林中树枝相连在空中搭成低矮的顶篷是贩运黑奴船只的象征,又是琼斯形成幻影的“诱发物”。剧中多次出现回忆、幻影与梦魂,借助这些象征性的场景,作家将人物的内心活动诉诸观众的视觉,从而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荒野的呼唤
《荒野的呼唤》又译《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03年。
这是一篇写狗的小说。
猎狗巴克强壮魁梧,在20世纪前后的加拿大淘金热中被人们用来当作交通工具。经过主人的鞭打训斥和在荒野上的奔波,巴克已不再是过去那只温良可爱的狗,而是一只凶猛的恶狗了。当巴克听到狼群的嚎叫时,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野性终于爆发,它加入狼群,成了一只地地道道的狼。小说通过巴克由狗变成狼的故事,强调了外界环境对人具有的重要影响作用,甚至可能重新塑造形象。杰克·伦敦秉承了赫胥黎《天演论》的思想,坚信在社会上生活自始至终就是人们一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激烈角逐。这一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出色地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场面描写惊心动魄,紧张、激烈,引人入胜。作者善于用景色描写烘托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之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冲突尖锐,扣人心弦,这部小说是作者冒险小说中较为著名的作品。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的的短篇小说。欧·亨利以描写纽约会曼哈顿市民生活最为著名,有“曼哈顿桂冠诗人”之称。
小说描写了一个流浪汉的无奈生活。
流浪汉苏贝在寒冷的冬季到来时衣食无着,流浪街头,他为了想进监狱过上衣食无愁的生活而煞费苦心。他砸了商店的玻璃,警察却因他不逃跑而未逮捕他。他吃了饭没付饭钱,本指望警察抓他,却因伙计不愿招惹警方而作罢;他扮演无赖调戏妇女,谁知却遇到个妓女;他扰乱治安,也未被警察追究;他抢一位绅士的雨伞可哪知这把伞是那位绅士捡的。苏贝做完这些听到了圣洁的赞美诗,忽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正当他决心弃恶从善找个工作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却被警方以“莫须有”的罪名送进了监狱。
小说通过这个近乎寓言的故事,揭露了社会的虚伪丑恶,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罪恶本质。小说文字简练明快,描写细腻,机智诙谐,幽默风趣。在结尾处,作者再次显露了他的才华,惊人的独创性为小说平添了许多魅力,深化了主题,耐人寻味。
夜色温柔
《夜色温柔》是美国作家弗兰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34年。
小说描写了美国社会“迷惘的一代”的心路历程。
迪克·戴文是个年轻有为的精神病医生,他和自己的一位女病人尼科尔相爱并结了婚。在法国度假期间,夫妇俩结识了电影女演员罗斯玛丽。罗斯玛丽对迪克萌发了爱慕之情,并向他表白。迪克忠于妻子的爱情,对罗斯玛丽婉言拒绝。尼科尔精神病发作后撞坏了汽车。迪克异常苦恼,一蹶不振,并开始酗酒。尼科尔与别人私通后要求和迪克离婚。迪克伤心地回到美国偏僻的小镇,开业行医,生活上陷于贫困。
迪克等人是美国社会中“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他们常常过着优裕的生活,追求物质刺激,对世界失去信心,随波逐流,不能也不愿掌握自己的命运。作者通过对他们这些人物的描写,揭示出腐朽的制度是造成他们毁灭性悲剧的罪魁祸首,并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小说语言朴实流畅,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刻画生动。但因结构松散,拖沓冗长使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有所减弱。
榆树下的欲望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创作的话剧,写于1924年。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新英格兰的某个农场。农场主卡波特是个70多岁的老头子,却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艾比做他的第三任太太,第二任太太所生的孩子耶宾本来可以继承农场产业,可由于冒出个后母来,觉得对他继承财产是个阻碍,同时他又被艾比深深地吸引而不能自拔。艾比也爱上了他。不久两人生下一个孩子,蒙在鼓里的卡波特高兴地宣布这个孩子将是农场的继承人。耶宾更因此怀疑自己是艾比夺取家产的工具。艾比以为没有这个孩子就能和耶宾长期厮守,所以把孩子弄死了。耶宾知道真相后,悔恨不迭,并向官员自首。
剧作深刻地阐释了物欲和情欲相互交织缠绕产生的矛盾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在物欲和情欲之间作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挣扎的美国人有着透彻的刻画和描写。这部作品在美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五号屠场
《第五号屠场》是美国著名作家小库尔特·冯尼格特(1922~)的作品,二战以来对战争抨击最为猛烈与尖锐的文学作品之一。
冯尼格特二战期间在保吉战役中当了俘虏,被关押在文化历史名城,德国的不设防城市德累斯顿,在德军已成败局的情况下,1945年2月13日,英美联军对该城用燃烧弹狂轰滥炸,14个小时就将这座名城化为灰烬,居民死亡达13万人以上,冯尼格特与其他战俘被关押在地下冷藏室才幸免于难。在以后的几天中,冯尼格特和其他战俘被迫从废墟中挖掘尸体并焚烧,这次经历后来成为冯尼格特文学创作的中心意象,并在《第五号屠场》中得到艺术的再现。冯尼格特从其第一部长篇《自动钢琴》(1952)开始,就一直在实验运用各种非传统的手法进行创作,以通俗文学表达对科学、文明、进化、政治、道德、历史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其作品除了具有黑色幽默的嘲弄性模仿、碎片式情节等艺术手法之外,还具有了“元小说”的许多因素。
《第五号屠场》主人公比利过着双重生活。在第一种生活中,比利只是一个普通人,二战中服役、被虏,战后娶妻生子。60年代中期儿子被征入伍赴越南打仗。1968年比利乘飞机失事,比利脑部受伤但幸免于难,伤愈后开始讲述自己超越时空的经历。1976年被暗杀。在第二种生活中,比利挣脱了现实时空的束缚,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穿梭往来;1967年比利曾遭一个来自特拉法马多尔星球的飞碟的绑架,被放在动物园中展览。特拉法马多尔人形状奇特,眼睛长在手上,却性情温顺,不知有战争一事。他们生活在时间之外,所以比利在特拉法马多尔星球上呆了几年,人间只不过是一个微秒,并没有人觉察到他已离开了地球。在飞机失事之后,比利决定向世人公开特拉法马多尔人的秘密,由于比利的双重生活,小说的情节在地球与外星球、战争与和平、过去与将来之间来回穿梭,使得小说的结构十分复杂,但贯穿于这些情节碎片的仍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即比利在德累斯顿战俘营的经历。
在作品的第一章,作者宣称《第五号屠场》是一部反战小说。他反对的不是某一个别战争,而是战争本身,在冯尼格特看来无论以什么名义进行的战争都是以人类的死亡与文明的毁灭为代价的,无论什么战争都是荒谬野蛮的。德累斯顿,一座千年文化名城在14小时内被夷为平地,大火延续到第二天把全城烧成灰烬,除了躲在地下冷藏库中的俘虏与看守外无一幸免,全城到处是残缺腐烂的尸体,由于无法掩埋,只好用火焰喷射器将之就地烧毁,这座不设防城市一夜之间沦为屠场,而在这一场可怕的屠杀中,充当屠夫的都是以正义的名义进行轰炸的英美空军。
小说最后一章的时间是1968年,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竞选美国总统的议员肯尼迪遭枪击身亡,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一个月前也遭暗杀身亡。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将越南战争升级,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物质损耗。应该说,作品中的科幻成分极大地丰富了作者的表现手段,并将对战争与人类命运的思考放在整个人类历史和宇宙的角度,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思维空间,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
毛猿
《毛猿》是美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也是20世纪世界杰出的戏剧家之一的尤金·奥尼尔(1888~1953)的表现主义代表作,发表于1922年。
它的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8场喜剧”,其主题是探索人类归属问题。该剧是根据作家191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全剧共八场,不分幕。
剧中主人公扬克是一艘油轮上的司炉工,他自认是一个超人,他一心一意追求合理的地位和合法的归宿,但残酷的社会使他陷入困境之中。扬克是司炉工中力气最大、自信心最强的一个,他自认为是这艘油轮的驱动者,不无自豪地说:“我是终点,我是开始,我一发动,一切都转了。”他看不起有钱人,却被船上的有钱人视为毛猿,这使他突然发现自己原来被整个船舱之上的世界排斥在外,并没有丝毫优越之处。他离开轮船去寻找归宿,但他的所有努力都归于失败,走投无路的他不知道怎么办,觉得世界上没有人理解他、同情他。第二天黄昏,他走到动物园。在大猩猩的笼前,他忽然感到那笼里的大猩猩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他向猩猩倾诉心中的不平,还使劲打开笼门放猩猩出来。猩猩出笼后,挥动长臂把扬克紧紧抱住,岂料猩猩力气太大,竟把扬克的肋骨压断了。扬克死在猩猩怀里,他最后留下的话是:“太太们,先生们,向前走一步,瞧瞧这个独一无二的一个地道的——野毛猿吧。”猩猩对此茫然无知,它把扬克扔进笼子,还关上了门。这样,扬克终于在动物园的猩猩笼子里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粗粗一看,剧本似乎是写劳动人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幸遭遇,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主要不是真实地、历史地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阶级斗争和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而是表现“人同自己命运的斗争”,人在这场斗争中“心理发展的过程”。作者试图通过扬克同环境的冲突,表现人类在物质至上的社会中精神失去平衡,竭力寻求自己的位置而终究无所归属的永恒状况。作者也曾断言“人在追求不可企及的东西时,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他的成功是在斗争中,在追求中”。实际上,作者企图将扬克写成是“每一个人”,“他努力寻找他的‘归属’,寻找使他成为生活结构中的一部分的那条线索——我们大家也都在进行同样的努力。”他希望通过这部戏剧“指明这条失去的线索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至于扬克的困惑、迷惘,奥尼尔认为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共有的,那就是人与人的冲突。在古代,往往表现为人与神的冲突,而今天它表现为人与他自己、与他自己的过去、与他所寻找“归属”的企图的冲突。
《毛猿》中第8场扬克的独白,它不仅是人物内心强烈情感的表露,也是人物自由联想式的思维过程的外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跳跃性,往往是意念情绪的不规则运动。日本电影理论家岩崎旭则指出:“表现主义戏剧是企图把人的思想意识中的世界,或者索性把人的潜在意识,用象征的手法整个搬上舞台。”因而,不少评论家都把表现主义看作戏剧领域的象征派。《毛猿》中象征很多,如剧中的大油船既象征了现代生活,同时又象征了远古的野蛮生活。大炉间象征牢笼,也是现代人所处的尴尬与窘况的象征;主人公扬克象征人类;米尔德里德小姐漂亮的白衣服和烧炉工人们污浊的黑身躯象征着脆弱的幻想和丑恶的现实之间极端的对立。象征手法的广泛应用,赋予《毛猿》一剧浓厚的寓言色彩。此外,剧作通过舞台造型和灯光布景的变换以及强烈的音响效果来渲染气氛和突出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