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自己对了,世界就对了
1964000000027

第27章 安心地存在,才是最恰当的活法(2)

生命是有限的,为了想象中的人和事浪费时间和精力,实在太可惜了。有时,认命而不信命,其实也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

04.对生命而言,接纳是最好的温柔

一个拥有自己的过程,真正完完全全拥有自己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去追求自由的过程。当自己能够去追求自己、爱自己、拥有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觉得"当周围所有的人都不了解也不接纳我时,至少还有自己是了解、接纳、拥有自己的",只有在不需要完全仰赖他人的评断时,心的自由才会发生。

--《亲密孤独与自由》

小时候,他就对自己不满意,因为他家是村子里的"困难户",他是班里的"穷孩子"。有时候,他特别厌恶自己。母亲在乡下给人洗衣服,他觉得很丢人,就算学校有事开家长会,他也总是以父母有事来推脱,他怕别人笑话自己,更怕人看穿他的自卑。

他经常抱怨,为什么不让自己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如果那样的话,他就可以积极大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可以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跟自己认识的女生搭伴而行,就可以在班里举办文娱活动的时候主动报名参加。可是这一切,他现在都不敢做。

长大后,他依然不敢直视他人的目光。学校里要求各小组发言,他从来都只是座位上的听众,根本没勇气站到台上;遇到不得已非要发表演讲的情况,他就提前背下要说的话,反反复复地练习,晚上都睡不着觉,非得这件事过去,心里才踏实。

尽管他这么"用心",可台下的同学们交头接耳,似乎并没有听,他有时就在怀疑,他们是不是在议论自己,自己看上去是不是很窘?是不是有哪句话说得不好?是不是表情很僵硬?他甚至有点讨厌那些同学,更讨厌这样公开说话的场合,之后,但凡有这样的活动,他都找借口不参加。

成年后,他依然畏惧他人的目光。不过,这时候的他已经知道如何掩盖自己的自卑了--伪装。别人问他学历如何,他故作轻松地说是本科,实际上他只有高中毕业。别人问他父母做什么的,他轻描淡写地说做生意,其实他们的生意就是一间几平方米的杂货铺。

他真的太害怕了,怕人说他没有文化、水平低,怕人说他家境不好、没见过世面。他跟人交谈时,总会表现出一副"我都懂"的姿态,实际他是在掩饰内心的自卑和怯懦,越是装,他就越痛苦,越不能接纳生活中那个真实的自己。他所有的,只是厌恶和憎恨。

直到那天,他读到了一个人的故事,才恍然大悟--

他毕业于哈佛,顺利从本科读到博士,是哈佛三名优秀生之一,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是个一流的运动员,16岁那年获得了全国壁球赛冠军,还传奇般地带领以色列国家队赢得壁球赛的世界冠军,被视为民族英雄;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即所谓的"幸福课"在哈佛受欢迎度排名第一;他给世界500强企业做培训获得极高的评价,被誉为"摸得着的幸福",还因此成为美国课酬最高的积极心理学大师--这个人名叫沙哈尔。

他没想到,一个在世人眼中如此成功的人,在接受采访时,竟也会表现出腼腆与害羞。他印象里的那些成功激励大师,应该是激情澎湃口若悬河的,怎么会紧张呢?可是,沙哈尔很坦白地说"我曾经不快乐了30年"。

沙哈尔的成功秘诀,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接受自己。

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专家就要求自己必须"像"专家,他也不会因为腼腆害羞而自责,也不会为紧张而焦虑,更不会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或是用什么方式强行压抑紧张。面对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心理情况时,他只会对自己说:我接受自己的紧张,OK,Goahead!

最初被外派美国培训的三个月,沙哈尔承认自己一直很紧张,因为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曾经希望自己像某个同事一样富有感染力,幽默洒脱,他还刻意花费心思去学习美式幽默,但事实上,他的感觉并不好,因为这种行为和感觉都不够自然。后来,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向他透露,更喜欢他本真的样子。于是,他又做回了自己,还惊喜地发现,这种感觉特别好。

从沙哈尔的经历中,他意识到:人唯有接纳自己,才会快乐。如果一直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那么生活中的一切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心中的那个声音,时刻准备着抓住自己的失误和弱点,然后做出严厉的批评,让自己背负令人痛苦的情绪,对自己感到失望,摧毁自信。如果能抛开这个声音,完全地接受自己,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有用的、乐观的,那么不管自己有多少缺陷,曾经犯过多少错,都可以平静坦然地接受,没有丝毫抵触与怨恨。

也许,你会问:该如何学会接纳自己?接纳,意味着接受事实,承认事实。

不要再责骂自己、挖苦自己,无论你有多少缺点,曾经做过什么错事,从现在开始,尝试着去接纳自己,接纳现在的生活,当你的表现没有满足自己所期待的时候,也要告诉自己,现在发生的所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不要再因为家庭而给心灵蒙上阴影,那些让你感到自卑和讨厌的事,如果你愿意承认它、接纳它,那么它们也会成为人生的一份礼物。

不要以微瑕掩碧玉,莲花就是莲花,玫瑰就是玫瑰,只要做自己。试着爱上你生命中的一切,它们组成了活生生的你。也许,在许多方面你仍然无法跟别人相提并论,可那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让自己放下所有负面的能量,真心地相信,人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05.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从此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凡是我遇见的我都喜欢,一切都被接受,一切对我都是可爱的。从这时,我使我自己自由而不受限制,我走到我所愿去的地方,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自己。温和地,怀着不可抗拒的意志,从束缚着我的桎梏下解放我自己。

--《大路之歌》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某天中午,某饭店某包间里,围绕着热腾腾的火锅,许久未见的三姐妹,上演着一出"幸福好戏"。

老大是三姐妹里最早出去闯荡的一个。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境的缘故,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去了南方。十几年里,她进过工厂,当过打字员,如今自己开了一家外贸公司。公司规模不大,可至少能保证她吃穿不愁,还能攒下点儿家产。在老三眼里,大姐俨然就是一个能吃苦耐劳、坚强大气的女强人,让她既佩服又羡慕。可大姐却说:"我没办法啊!不靠自己靠谁呀?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没钱怎么立足?还是老二命好。"

老二是家里学习成绩最好的,研究生毕业后就进了一家科研机构,福利待遇都不错,还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只不过,她老公不是本地人,当时为房子的事他们没少发愁。后来,她的公婆卖了老家的房子,凑够了首付,在本市买了一栋三居的大房子,公婆也搬来了一起同住。再后来,他们有了孩子,公婆对孙子疼爱有加,对儿媳妇也不错,一日三餐伺候得特别好。老二平时工作是忙,可却很少为家里的事操心,每天不用操刀掌勺,回到家就吃现成饭,姐妹们也觉得她的日子过得不错。

对于这份"幸福",老二自己却不这么看。她抱怨说:"跟公婆一起住,别提多不方便了。好多事,你们只不过是看到了表面,其实里面的事多着呢!要说咱姐们三个里,最滋润的还得数老三。做自己喜欢的事,老公的事业又好,两人每年都去很多地方玩,多自在啊!"

吃着火锅的老三瞧着二位姐姐,说:"咱们这都是怎么了啊?都觉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现在,咱们三个在这里吃着火锅,刚刚还买了一大堆的东西……要我说,咱们都挺幸福的,谁也别盯着别人的日子瞧了。"

作家郑辛遥曾说:"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甭管有钱的还是没钱的,一见面都会抱怨"累"。有人太看重位子,有人倒腾房子,有人想着票子,有人放不下架子,有人眷顾着孩子。潜移默化地,骨子里都透着竞争和攀比,生怕自己落在了谁的后面。

然而,比的结果是什么?它能带来什么好处?可以这样说,没有丝毫益处,它只会让你忽略眼前的幸福,忽略真实的生活,忽略是事情的真相,盲目地追寻自以为是的美好,给周围的人和物设定过高的标准,让自己陷入求而不得的纠结中。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肯立克刚上大学时,惊喜地发现校园里有很多漂亮的女生,她们身材健美,衣着大胆,简直就像是要去参加《体育画报》泳装特辑的海选一样。然而,他的一位名叫大卫的朋友却说:"我们学校一个漂亮女生都没有。"

听闻此话,肯立克很疑惑,难道大卫的眼光比自己高出那么多?直到后来他去了大卫的宿舍,才彻底解开心中的疑惑:大卫的宿舍里贴满了《花花公子》的巨幅美女照。每天都被这样的美女照片充斥着眼球,他的审美标准不高才怪呢!

后来,肯立克推测:喜欢与虚拟人物作比较,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人们在理智上知道,那些美女跟自己的生活没太大关系,不该拿她们做比较,但我们的潜意识只知道自己看的是美女,于是就自动启动了攀比程序。于是,潜意识跟她们比较一番之后,你就会感觉自己的幸福感少了。

退一步说,就算你保持了足够的理智,从不跟生活圈子以外的人比较,但你也一定听说过类似的话:"别人家的小孩,从来不玩游戏,就在房间里学习,那孩子长得好看,还特别听话,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人家会说好几门外语,现在每个月拿不少钱……"

现实的生活就是如此,很多人都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价值在哪儿,只能借助各种外在指标作为衡量生活和幸福的标准,比如金钱、地位、人脉、孩子。这些指标非常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很多对生活有所追求的人,就陷入了追逐和奔波中,为了让生活早点达到幸福的标准,一刻也不肯停歇,总在跟周围的人比较着,试图永远站在前面。

如此就真的错了,错在把外物的多少定义为美好生活的标准,错在把比别人优秀、幸福定义为成功的标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幸福,幸福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太过忙碌,太过粗心,太过纠结,所以才忘了停下来体味生活、观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