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间最美是淡然
1965700000004

第4章 人有旦夕祸福,笑看风云变幻(1)

1.不逞强好胜才能乐天知命

我们所处的社会处处要求竞争,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淘汰赛,因此,很多获胜者养成了逞强好胜的性格。很多人认为,只有突出表现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各方面强于他人,才能坐稳自己的位置,获得安全感。

处处锋芒毕露,不懂得隐藏自己锋芒,即使真的满腹才华,也会引起别人的反感。逞强好胜是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虽然耀目,却也会承担很大风险。《莱根谭》中有句话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这句话的主旨是在告诉我们“不争”。

不争就是给自己与他人都留有余地,让心境变得平和。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让自己处于下风的地位,实则是大智慧的表现。

庄子的故事中讲了一棵逞强好胜的树,它一直追求卓越,长的要比其他的树都高,而且笔直、茂盛,它是林中的佼佼者,一棵英俊的树。它甚至笑话身边的一棵丑陋的枣树,那棵树满是疙瘩,歪歪曲曲,看上去病怏怏的,没几颗叶子。然而,这棵英俊豪迈的树最先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地,被伐木工砍走去做家具了。

庄子以辩证的智慧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缺点和优点,有时候,缺点可能是你的护身符,而你自认为所谓的优点可能会给你以致命的打击。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水是最柔弱的,处万物之下,然而却无坚不摧,无所不至。不逞强好胜,甘处下风,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很多时候,逞强好胜会成为表面的赢家,真正的输家。著名小品、喜剧演员宋丹丹经历过两次婚姻,她在自传里面写自己第一次婚姻失败,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太喜欢逞强好胜,什么事情都自己来做,让英达找不到成就感。

当她再一次步入婚姻的时候,她吸取以前的教训,不仅不争强好胜,还学会了示弱。然而,多年养成的习惯还是很难改变。在做客杨澜主持的访谈节目《天下女人》时,她讲了这样下面的故事:

宋丹丹要打点行李去外地演出,先生主动帮她收拾。男人总是粗心大意,毛手毛脚,整理到最后,箱子装不下了。先生说:“这只箱子太小了,得换个大点的才装得下。”这时,宋丹丹逞强好胜的习惯出现了,她说:“让我来!”经她一番折腾,还真把衣服都给塞进去了。

当她一脸自豪地向先生炫耀时,坐在一旁默不作声的先生终于忍无可忍地冲她咆哮道:“你为什么要剥夺别人幸福的权利?” 宋丹丹这才恍然大悟:能为自己所爱的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种莫大的幸福和乐趣,管他是用大箱子还是小箱子呢。

这件事后,好强的宋丹丹开始学会示弱。“你看这事该怎么办才好?”“那这事可就全靠你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刻意为之,久而久之,也就慢慢成了习惯,夫妻俩各得其所。事事逞强、样样精干未必会带来长久的幸福,有时候,示弱是给别人机会,也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智慧。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总是争强好胜,习惯了做强者,一旦面对失败,就很难从失败的打击中崛起,可是,这个世界上不会总是你赢,谁都没有条件和资本把风头出尽,把风光占尽。

因此,不如改变逞强好胜的习惯,保持低调做人的心态,学会乐天知命,坦然面对人生的高潮与低谷,淡然面对人生的春夏秋冬,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让自己拥有乐观且智慧的人生哲学。

面对同样的境遇,有的人愤愤不平,有的人却能随遇而安,皆缘于心境。“乐天知命”这四个字中蕴含着深邃而丰富的人生智慧,学会以乐天知命的态度面对人生,你就能够活得逍遥自在,即使人生遇到打击,也不能干扰到你快乐自足的内心。

人生冷暖,世态炎凉,都是人的主观体验。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历经艰辛,大起大落。从世俗的眼光看,他一生都在走下坡路,但无论在何种悲凉的境遇下,他一直保持宠辱不惊、乐天知命的旷达情怀。

他经历五个时代,曾任八州州官,政绩卓著,但因政治的歧见,不断被贬,然而在生活的磨难和政治的荣辱面前,他总能坦然面对,冷静处之,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他超然物外,随遇而安,而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被贬官来到地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还在当地交到很多好朋友,经常一起饮酒爬山。在冬去春来的一天,他兴致来潮,约了一群朋友去春游,没想到路上遇到了一场寒冷的春雨。

因为没有备雨具,同行的人都纷纷奔下山避雨,一路上狼狈不堪,唯有苏东坡不紧不慢地在路上欣赏雨景,一点也不觉得这场雨扫了春游的兴致。不一会,雨过天晴,他唱着歌走下山,还作了一首词,词中写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首《定风波》透彻地展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不论是面对现实中的风雨,还是面对人生际遇的风雨飘摇,他都能始终保持一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这种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一样能够找到真正的人生乐趣。

《周易》书中讲:“一阴一阳谓之道,乐天知命故不忧。”很多人遇到挫折,会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昼夜兴叹自己怀才不遇。殊不知你的快乐与否并不建立在命运带给你的际遇上,是否快乐在于自己的心。

苏东坡能够乐天知命,是深知自处之道。不管是任杭州太守,还是被贬黄州;不管是官倾朝野,还是远配海涯,每一次起落转合里,他都面对着真实的自己,以开阔宽厚的心态待人接物,因而虽经历着人生之大不顺,却依然能够探寻到属于每种生活的乐趣。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凡事退一步,学会了宽容,你就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对待别人,才会用慧剑斩断冤冤相报的仇恨,才会用宽阔的胸襟感受雨过天晴的快乐。反之,没有宽容的世界里,永远也不会有幸福和宁静。

有一个举子进京城赴考,书僮为他担书。一天,他们途经一个历史名城。看看天色也不早了,便欲住店。不曾想,各个旅馆客已爆满。他们只得出城另寻旅店。

因为害怕出不得城,他们慌忙行进。途中,举子问路边的一位老者:“老伯,请问,城门尚有多远?在天黑城门关闭之前我们能否出得城去?”老者仔细打量了他们一会儿,说:“慢则能,快则否。”那举子以为老人有些糊涂了,便催促书僮快行。

城门已经在望了,不料书僮一个踉跄,顿时扑倒,书本四散开来。当他们慌乱中整理好时,城门已重重地合上了。此刻,那位举子才不得不佩服老者的高明。其实,那位老者当时已经发现了主仆二人的焦急与浮躁,而浮躁不安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大忌。

一个人的不论贫富,地位高低,都不是他得到幸福的关键,关键是不论出于何种境地,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人,才能得到命运的回馈,得到幸福平静的人生!

2.荣辱毁誉身外物,原应半点不沾身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有语言的地方就有误会。人是社会的动物,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和委屈。如何面对世间的荣辱毁誉,则能够显示出人生的不同境界。

17世纪,日本有一个叫白隐的僧人,他很有修为,名声极佳,周围的乡民都很尊敬他。有一天,一对怒气冲冲的夫妇找到寺庙理论,原来他们发现家中待嫁的女儿莫名其妙的怀了孕,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村民们都震惊了,他们没想到受人尊敬的白隐禅师做出了这样不堪的事,纷纷指责白隐。白隐禅师不急不躁,淡然一笑,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他不可置否地收下了这个孩子。

孩子在白隐禅师的细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不仅健康,而且聪明可爱。孩子的妈妈看到白隐禅师每天带着孩子化缘,备受嘲讽,终于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她冤枉了白隐禅师,孩子的父亲另有其人。

她的父母惭愧地去寺庙中给白隐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白隐仍然平静地笑笑说:“就是这样吗?”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对“宠辱不惊”最好的解释,而我们现代人缺乏的正是这一点。

白隐禅师是一位修行很深的禅师,虽然我们难以到达这样的高度,但面对生活中无辜的伤害乃至诽谤,不妨学着像白隐禅师一样,将这些毁谤微风吹过耳畔,时间自会清洗一切。做到宠辱不惊,会让生活中充满宁静祥和,不仅让那些喜欢无事生非的人感到无趣而自行退去,也会让自己远离这些不必要的烦恼。

太在乎加于身上的荣辱,实际上是自我陶醉和自我折磨。所谓的宠辱,更多的时候是心灵对外界错误的感应。心胸豁达开朗,就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豁达是一种超脱的境界,就像故事中的白隐禅师,荣辱对他来说就像浮尘,并不能沾染他的内心,因此,不论他身处什么境地,都能够得到身心的安乐。

北京大学原校长马寅初曾发表著名的“人口论”,并因此被革职,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数十年后他被拨乱反正,得知消息时他也没有过多反应,依然是轻轻地“噢”了一声,就是这样豁达大度,宠辱不惊的智慧让他得以健康活到101的高龄。

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平静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平和地面对荣辱得失,不论面临怎样的误解或挫折,都能够坦然自在地生活,这样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学会如何平心静气地面对荣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莱辛是2007面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得知得奖的时候,她刚刚从市场买菜回来,看到围在家门口的记者,她没有意外的表情,而是掸掸蓝色长裙,随随便便地在台阶上坐下来接受访问。

有记者问:“莱辛女士,祝贺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刻你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激动吧?”老太太风趣地说:“老实说,我没有像你们想的那样,被惊喜压倒。我想我得奖的原因是因为我已经88岁了,他们总不能把奖给一个死人吧?所以就趁我还活着的时候,赶紧颁给我。”

当记者问到她得奖的心情时,她说:“我已经得过欧洲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了,每一项都得过。我很高兴我把它们都赢下来了,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不过似乎是很久以前,我的名字就曾被诺贝尔奖列入候选人名单,谁会一直关注呢?说实话,我已经把这事给忘了。”

这样淡泊的心境是因为多丽丝·莱辛经历了太多的荣誉与磨难,她早已看淡这一切,而沉浸在自己真正热爱的文字事业中。莱辛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移民家庭,她16岁就开始离家独自谋生,她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她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生活。

在成名之前,她一直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她是靠着锲而不舍的拼劲,经过长达57年的勤奋笔耕才最终“修得正果”。 莱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快乐的人生往往会产生真正的小说家。”

她虽然经历苦难,但并不会被苦难的经历磨去斗志,而在她荣誉满怀的时候,她也一样能够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正是对贫困生活的柔韧坚守以及对文学的执著追求,才磨砺出了英国老太多丽丝·莱辛的这份宠辱不惊的境界。

优秀的品质来自勤奋和身体力行,豁达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积淀和净化。经历的事情越多,明白的道理也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飞跃,如果能够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人生的修炼就算圆满达成。

一个人要做到在得意时低下头,在失意时抬起头。在荣辱面前保持平静的心态,才能够顺利地跨过生活中的障碍,成就一番事业。《菩萨戒经》中说,佛陀在过去世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佛陀走到哪里他们就跟着骂到哪里,而佛陀的态度则是从来不生气,用慈悲的心去观察他们的行为。

在佛教中,一切横逆与侮辱都是结缘,是在结事业的增上缘。《景行录》里说:“片刻不能忍,烦恼日月增。”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不能忍讥耐谤,则烦恼不断,则难成大器,荣辱毁誉来时要忍得住、耐得下,才能够担当大任,成就一番事业。

3.以平常之心面对拂逆之事

平常心一词源自于禅宗,当年赵州从谂禅师投到南泉门下,便问: 如何是道?南泉普愿禅师答了这五字:平常心是道。源律禅师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如何用功”,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禅师困惑不解,追问道:“平常人都是这样的,他们也是在修行吗?”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平常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仔细想来,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的不错,现代的人习惯熬夜,破坏了生物钟的自然规律,对于食物百般挑剔,追求变化多端的味觉,殊不知吃饭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不饿,然而现代人在饮食上已经离这个初始因素越来越远,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诸多疾病的产生。

平常心就是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简单,绝缘世俗名利,面对拂逆之事,一笑置之,不予理睬。马祖道一禅师:“平常心是道”,此处的“道”,于人而言,即是人生真理,是古往今来圣贤哲人孜孜以求的终极人生目标。

大道其实至简。平常心可以让你的生活充满快乐。平常心是一种没有矫饰、超然物外、清净自然的生活态度。平常心是超脱名利、不溺欲海。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无时不乐也无时无忧。

虽粗茶淡饭,却能品出真味,只简床陋榻,却能睡得安稳,这便是具有平常心了。

赵州禅师曾问南泉禅师:“平常心可以追求吗?”南泉答:“稍有追求就违背了平常心!” 只有放下一切刻意和努力的作为,于不经意间自然达成,才能与之相应。

一条渡船上载满了急切到对岸去的人,在船将要离岸的时候,有一位武士跑来大喊:“停船!我要过河!”船夫说:“船已经满了,你等下趟吧。” 船上有个出家的师父求情说:“多一个人问题不大,船离岸还不远,为他行个方便,回头载他吧。”

武士就这样上了船,他看见船上的出家人,连连说道:“出门遇到和尚,晦气!晦气!” 顺手拿起鞭子抽了他一下,骂道:“和尚,快起来,给我让座!”师父的头被抽得淌下血来。师父揩着那血水,却不与他分辩,默默起身,将座位让与了他。

满船的人见此情景,煞是惊诧。大家窃窃议论,说这位禅师好心让船夫回头载他,实不该遭此鞭打。武夫闻听此言,知道自己错打了人,却不肯认错。待到船上了岸,师父一言不发,到水边洗净血污。武夫看到师父如此安详的神态举止,愧怍顿由心生。他上前跪在水边,忏悔地说:“师父,对不起。”师父应答道:“不要紧,外出人的心情总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