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间最美是淡然
1965700000006

第6章 人有旦夕祸福,笑看风云变幻(3)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一辈子经历了许多坎坷的事,然而,他把这一切的不幸都看成是幸运。八年抗战的时候,一次,他在重庆,一颗炸弹在他旁边炸开,“一股风”把他掀到了阴沟里。他以为自己死了,醒进来后,摸摸自己,居然没有受伤,而他身边的人,好多已经被炸死了。说到这里,周老看了崔永元一眼,笑着说,你说,这不是我的幸运吗?

文革的时候,周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这本来是人生中一段痛苦的回忆,然而,他却大谈他的幸运。他说,我本来有失眠的毛病,结果,到五七干校一干活,这毛病居然好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失眠过,你说,这不算幸运吗?崔永元问他长寿的秘诀。

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崔永元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了一句话: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一句话,说得崔永元频频点头。最后,周老不无感慨地说,我之所以能活到这么大的岁数,可能是上帝糊涂了,大概他把我给忘了。

相声界一代宗师侯宝林,一生走到哪就把欢笑带到哪。晚年他患了胃癌,胃被全部切除。术后亲朋好友去看望他,他却笑着说:“这下可好了,我把胃全都割掉了,看胃癌往哪里长。”一句话活跃了气氛,使大家沉重的心情变得轻松。

文坛泰斗、百岁寿星冰心,晚年对死神有一种无畏的达观和幽默。她身体不好,有人请来气功师为她发功。气功师发了一会儿功,问她:“凉吗?”她说:“不凉。”又发了一会儿功,问她:“热吗?”她说:“不热。”最后她说:“你们别弄了,我这个人是刀枪不入。”幽默的语言,顿时使满屋笑声不断。

百岁寿星、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学多才、语言丰富,久患青光眼及白内障,但却非常乐观。有人劝他好好治疗,他却说:“我一生就有这个‘一青二白’的毛病。”

明代吕坤的话:“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不论是大师还是平凡人,都会面对各种烦恼和痛苦,如果我们能像上述故事中的主角,面对病痛或者失意,只是一笑付之,不怨天、不尤人,我们就能活得开心,过得自在。

6.人生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如果有一个地方,像垃圾回收站一样能够回收人们的烦恼,一定比打折的大卖场还要热闹火爆。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烦恼越来越多,笑容成了难得的奢饰品,甚至成了服务业的消费品,空姐接受的第一项培训不就是要有标准的笑容吗?

你的烦恼真的像你认为的那样多吗?据统计,一般人所谓的忧虑其中92%从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是你能够轻易应付的。在我们担忧的问题中,有30%的烦恼是已经过去,无法改变的,有12%是因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论,而这些评论大多是不客观、不正确的。

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要求一群实验者在周日晚上,把未来7天所有会烦恼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型的“烦恼箱”。到了第三周的星期天,他在实验者面前打开这个箱子,逐一与成员核对每一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有九成烦恼并未真正发生。接着,他又要求大家把那剩下的字条重新丢入纸箱中,等过了三周,再来寻找解决之道。结果到了那一天,他开箱后,发现那些烦恼也不再是烦恼了。

也就是说,多数烦恼都是自己找来的,这就是所谓的“庸人自扰”。除了这些庸人自扰,我们所忧虑的问题,只有8%是正常的,是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所忧虑的问题,40%不会发生,因为忧虑是大脑疲劳过度的产物。人生本不需要那么多烦恼,当发现自己在忧虑,可以先过滤一下,将自己的烦恼归类,不能解决的则可以完全丢弃。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风雨,风平浪静的生活只能是想想罢了,真正去经历就会发现它的索然无味。那些看似比天大比海深的事只是生活的调味料罢了,何必把它看得那么重呢?

世界上很多烦恼都是庸人自扰,我们完全不必斤斤计较,把那些琐碎的无谓烦恼看淡一些,你会发现生活中的阳光足以抵挡阴霾,每个人都能活得精彩。

据《新唐书·陆象先传》记载,陆象先是唐朝时苏州吴人。当时太平公主专权,宰相萧至忠、岑义等都投靠她的门下,只有陆象先洁身自好,从不去巴结。先天二年,太平公主事发被杀,萧至忠等被诛,受到牵连的非常多,陆象先则在暗中救了许多人,但那些人事后都不知道这件事。

先天三年,陆象先出任剑南道按察使。当时,司马韦抱真劝他说:“希望您采取杖罚来树立威名。要不然,恐怕没人会听从命令。”他回答说:“执政者讲理就可以了,何必要严刑酷罚呢?”于是没有听从韦抱真的意见,却将人民治理得很好。

三年后,他出任蒲州刺史。每当吏民犯了小罪,他大多开导教育一番,就将他们放了。录事见状,便对他说:“您应当杖责他们来作为惩罚。”他却驳斥道:“人的性情都是差不多的,难道他们会不明白我的话吗?如果真要用刑,我看应该先从你开始。”录事于是非常惭愧地退了下去。陆象先平时常说:“天下本无事,都是庸人自扰,才将事情越弄越糟。如果一开始就能清醒的明白这个道理,事情就会简单多了。”

克服忧虑的秘诀是养成一种超然的态度,把心头泛滥的愁烦看做流过去的江水,不任凭自己沉溺在里面,常常把心神集中在现实和身边的事物,并且务必养成凡事感恩的习惯。有时我们的心如置身在严冬的黑夜中,要求自己把值得快乐的理由一一写下来,可以引导我们快速地从忧愁的迷宫中脱身。

佛教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小和尚说:“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师父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种子边撒边飘,小和尚喊:“不好了!好多种子被吹跑了。”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撒完种子后,飞来几只小鸟啄食。小和尚急得跳脚:“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师父说:“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上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说:“随喜!”

在这个故事里,小和尚因为外界的影响时时处于忧虑中,老师父的几个随字拂去了土地的烦恼。庸人自扰,自寻烦恼;愚人自缚,自绑天足。放平心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美国阿尔伯克基市的生活顾问伊妮德·霍华特和简·特蕾比研究发现,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我能苗条些,漂亮些,有钱些,聪明些,该多幸福啊。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在给自己徒增烦恼。

生活中充满各种错误、瑕疵、曲折和磨砺,你只有平和泰然地接受,把它们视做生命的一部分,才能真正获得充实完满的生活。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人的一生中注定要经历坎坷,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受挫折与失意。本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去从容应对,顺其自然地享受征途中的一切,也便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平实实地处世了。

7.乐哉无一事,处处清凉意

有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去请教无德禅师:“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如何在繁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佛教徒答:“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泡在水里的花梗容易腐烂,腐烂后水份不容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净化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能量。”

佛教徒听后很欢喜,连连感谢禅师:“谢谢禅师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里的禅者生活,感受晨钟暮鼓和梵呗的宁静。”

无德禅师摇摇头:“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里生活呢?”

无德禅师的话,让佛教徒感受到了清凉的心境和清凉的世界。所谓“心随境转”,人就痛苦;“境随心转”,人就自在。只要你自己的心清净安宁了,无论你在哪里,都不会受到干扰,都依然清净安宁。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不由自主地波动,常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这是我们不能控制自己心态的结果,这容易给自己带来烦恼。

我们的情绪常常因他人的高兴而高兴,因他人的悲伤而悲伤,或者看到他人强过自己,而嫉妒难过,看到对手受伤而暗自庆幸!这些心理的产生,都是我们太在意外境的影响而导致的。

如果能够时刻关照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道场去修炼,那些不好的外因,或纷繁的人和物,反而会转过来,让你在炎热的时刻也能感受到清凉意。只要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哪里都是清凉。

所谓心静自然凉,晚唐诗人杜荀鹤的《夏日题悟空上人院》中写道:“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敞房廊。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朴实的语句,禅意盎然,读起来恰如在炎炎烈日下,静饮一杯凉茶,顿觉心静神安。

苏东坡说陶渊明一句话,“以无事唯得此生,一日无事便得一日之生”。说像我们这样“终日碌碌者,岂非失此生也?”他说我们每天都忙碌,这一生就好像没过一样,因为是“无事得此生”嘛。所以,无事无心做出来的是天下最好的东西。

生活在现实中,能够着眼于“当下”,安于“当下”,不去他求,心安宁则生活就会幸福快乐。禅师讲“时时在当下”就是生活在喧嚣世界的人们,在烦琐的、纷扰的、迷茫的时候,一种最好的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著名才女张爱玲说:“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欣赏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巅的绿叶。”这是另一种境界,带着禅的意味。

当你的心安宁时,你还会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世界,你可能会听见雪花飘落在屋顶的声音,你可能会感觉到花蕾在春风里慢慢开放时那种美妙的生命力,你还可能闻到秋风中带着从远山传来的树叶清香……真的,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会不断地发现并享受到生活的美。

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出名之后,他总是觉得忙碌得不亦乐乎,他感到生活很累,他便去请教老禅师。作家问:“师傅,我为何自从出名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禅师说:“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作家如实回答道:“我一天到晚要交际应酬,要演说演讲,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师傅,我活得太累太苦了。”

禅师打开衣柜,对作家说道:“我这一辈买了不少美妙的衣服,你将这些美妙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你就从中找到答案。”作家很奇怪,于是问:“师傅,我穿着自己身上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你要我将这些美妙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到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的。”

禅师微微一笑说:“你不是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够了,即使再给你穿上更多美妙的衣服,你也会感到很沉重的,你也会觉得不舒服。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一个作家,你并非是一个交际家,也不是一个演说家,更不是一个政治家,你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道:“每一人都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得到快乐幸福,其人生才会轻松愉悦啊!”

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言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清代宰相孙将鸣曾为资国寺题了这样一副楹联:“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只要我们能够珍惜当下的生活,随遇而安,就能够做到四海为家了。

人们争先恐后地追逐物质利益,而结果常常是难以令人满意。此时,比劳碌的身体还要疲惫的是那颗总要索取的心。人生被物所役,是一种悲哀。淡泊是一种疏于名利,清于物质生活的高尚情趣。名利算什么,寂寞身后事;金钱算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淡泊的心境不是要放弃理想和追求,而是要每个人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做一个认真、踏实平凡者。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真正的幸福在于知道如何享受自己的所有,并能除去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

我们的需求越少,生活越简单,心境就会越加安静,即使身处炎热的夏季,也能感受到丝丝凉意。人生只有在平和大度的心境下度过,才会生活得安然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