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973200000013

第13章 “亚运之光”报道的回顾

1989年9月10日至14日,《“亚运之光”火炬传递在湖北》的电视新闻在本台新闻播出后,14日中央台新闻联播和体育新闻栏目中也先后播出。之后,中央电视台综合编发的“亚运圣火”专题片中,湖北的画面也采用得较多,这次报道,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领导重视、早作准备

为做好“亚运之光”火炬传递在湖北的宣传报道工作,我部从今年6月份开始着手准备,具体抓了4项工作。首先是成立专班。我们组织了有50多人参加的报道班子,分为前期、后期两大部门。又将前期人员分为中心会场组、航拍组等9个报道小组。后期人员分为传送、通联、播出3个小组,确立各组的工作任务,要求各司其职。其次是学习动员。我们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关做好“亚运之光”报道的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同时组织工作人员收看中央台新闻节目中报道外省迎“亚运之光”的消息,学习兄弟台经验,再次是制订计划。我部在充分准备,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于8月底制订出报道“亚运之光”的两套方案,在征求领导、工作人员意见后,又做了一些修改。最后是检查落实。还两次组织前期工作人员到实地考察,对黄鹤楼下的机位、长江大桥全景拍摄以及长跑接力传递全线的机位作出了周密、准确的选定。

突出重点,精心拍摄

我们把武汉地区迎“亚运之光”作为报道重点,武汉地区的活动又以黄鹤楼主会场为中心,镜头始终随火炬拍摄。5个重点是:中心会场全景、长江大桥上的活动、汉江汽笛长鸣的有关镜头、航拍镜头及长跑队伍全景。为了全面反映“圣火”在湖北的情况,我们在有湖北特色的方面做文章,确定及时报道革命老区的麻城市、红安县;农业方面的粮棉油基地;工业方面的葛洲坝、二汽等迎“亚运之光”的活动。我们一方面派记者赶到红安、麻城等地拍片;另一方面连夜与记者站及地、市、县电视台联系,以获得最佳新闻片。为丰富画面,深化主题,我们现场采访了陈静和刘渝兴以及几位教练。我们组织技术力量攻关,分管主任上机剪接画面。在长达3小时的记者、通讯员的资料中,分别剪出了本台播出新闻片和上中央台的新闻片,剪接时间约8小时。本台播出此片效果良好;13日,中央台在新闻联播、体育新闻中播出此片时,一字未改、一个镜头未动,原片得到了安全、准确、高质量的播出。

突出效果、安全播出

后期工作人员积极工作,并及时处理通讯员送台的片子,较好地完成了“亚运之光”在荆楚大地的汇编、播出任务。9月10日至14日,通联组编发各地迎“圣火”新闻22条,新闻专题1条。许多新闻是当天下午三四点钟到台后及时赶编出来的。“亚运‘圣火’传递到革命老区麻城市”一则消息于9月11日下午5点多钟才送到,按惯例完全可放在第二天播出,但考虑到时效性,编辑们主动提出将原串好的带子重新串,把这条消息串进去,结果当晚就播出了。按照中央台的要求,9月21日晚,本台要播出30分钟“亚运之光”在湖北的专题,而原来已播出的稿件得重新编写,工作量大,时间紧。为确保时效,通联编辑加班加点,不打折扣地完成了新闻专题的编辑任务,按时播出。

团结一心,知难而进

前期工作人员骁勇善战。10日凌晨6时许,杨智、金德晏一行空腹出发,从水果湖到黄鹤楼主会场,又到“二七”纪念馆,全线拍摄直到下午两点半。徐立新、杜少华用绳子捆住自己,绕着黄鹤楼拍了5圈,成功拍摄了黄鹤楼盛况。11日上午,杨俊伦从红安风尘仆仆赶回。他现场采访了红军的后代,拍摄了老区镜头,“唱”好了全篇报道的压轴戏。后期工作人员在机器不够用的情况下,王根宝、李田请外单位支援;临战前的星期天又来台试机,对每台机器都进行了调试,所有的电池都充足了电,保证了摄录质量。13日,李进军顾不上吃午饭,下午3点准时将高质量的新闻片传往中央台。赵培树、王勇等同志坚持每天轮流值班到晚上8点多钟,接待各地送片人员。李云华汇编新闻专题,加班加点,做到安全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