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973200000026

第26章 谁是黄金时间的座上客(1)

“黄金时间”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出现的习惯用语。引用到电视领域,是指同一时间内电视台安排的节目拥有较高收视率的时间段。按多数人的说法,每天的18点至22点为黄金时间。这是因为这个时间段的电视节目拥有比较多的观众。尽管电视观众的生活工作环境及爱好不同,对黄金时间的认可和占有不尽一致,但他们永远是黄金时间的座上客。本文对此不详述,仅就电视节目的构成及要求而提出“黄金时间留给谁”这个命题并作浅析。

黄金时间不能没有新闻

电视新闻是最真实、最生动的时代记录,理所当然地要占领黄金时间的制高点。

近10年来,电视新闻以其特有的优势和突出的影响力赢得了广大观众,令新闻界同行刮目相看。但其总体质量还不能令人完全满意。比如:大量的电视新闻题材重复、内容平庸、手法陈旧,特别是经济类新闻仍然没有摆脱“老框框”,缺乏新意,概念化、表面化、片面性的新闻报道经常出现。究其原因,是电视新闻在反映现实上存在差距。

我们当前所处的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是亿万人民为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而奋斗的时代,是人民群众建立不朽功勋的可歌可泣的时代。改革开放16年来,中国内地的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命运、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电视新闻所反映的与这些变化不太相称。是新闻单位的领导不重视新闻吗?是我们国家对新闻的限制过多吗?是生活太平淡而没有感人的报道题材吗?不是!主要问题在于一些电视记者对现实缺乏深刻的理解、深刻的感受和深刻的观察。其新闻观念要么停留在以往的阶段上,要么存在所谓超现实的茫然。加上有的领导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引导,而记者对丰富多彩、热气腾腾的现实生活缺乏激情和热情。要么满足于一般化地完成任务,报道一些肤浅的生活表象;要么对时代的主流缺乏兴趣,热衷于捕捉一些落后的、阴暗的、不健康的所谓纪实新闻;要么满足于跑“衙门”、抄报表、要材料,编发大而空的“两张皮”新闻;要么老在狭小的生活圈子里转,拍摄“关系新闻”……如此种种,虽占有黄金时间,却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观众不满意,记者也陷于矛盾苦恼之中。

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潮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当务之急。所谓时代潮流,就是全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有电视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需要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关注社会生活,去挖掘并反映新变化、新风貌。近几年大量的改革措施出台,大量新行业的兴起和新产业的出现,都给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乃至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去研究、去发现、去报道。毋庸讳言,当前社会生活中确有不少问题。但是,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始终是主流。电视新闻不能脱离这个主流。要纠正这么一个偏向,好像反映主流的正面宣传就没有出息,就是歌功颂德,就没有意思。其实,在这种偏向的背后,往往存在缺乏分析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缺乏电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的电视新闻。

当今中国,绝不是不可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缺点和问题,而是看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感情去反映。同一个对象,用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去报道,效果可能完全不同。比如说贫穷落后这个事实,新闻报道可以使人深省奋进,也可以使人灰心失望;抗洪救灾,可以拍得悲壮也可以拍得凄惨。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明白: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都包含着“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分量。

总之,置身于黄金时间中的电视新闻以其含金量的多少决定其可信度和观众的多少。

黄金时间选择文艺节目

文艺节目(包括电视剧)是电视台三大支柱节目之一,放在黄金时间播出似乎也是固定模式。但如今人们看电视,选择越来越细,品位要求越来越高,绝不像以前电视刚火红时随便播什么,都能引起一片叫好声。平淡如水的节目,即使在黄金时间播出也提高不了它的身价;精彩的节目放在非黄金时间都会拥有观众。有人说这是因为观众的水平提高了,也有人认为是文艺节目的水平提高不快。这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没有击中要害。我认为是荧屏没有迅速、全面、准确地反映丰满多彩的社会生活,源于文艺节目的张力滞后于时代。

文艺晚会经常与黄金时间有缘,但这一文化形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尽管编导疲于奔命寻找选题和制作节目,但是常常困惑于众口难调。依我之见,问题的症结是编导们在组织和表现晚会节目时,往往忽略了晚会文化的灵魂――真情。

事实上,观众对文艺晚会的真情渴望从未减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忙着耕耘自己生存的一方热土,人与人之间那种原本血脉相连的感情关系相对疏松了,在感受到炎凉世态之后,他们对真情的渴望愈发强烈。不可否认,近几年来无论是综艺晚会还是主题晚会,在组织形式上都作了不少探索,但其中能够在节目形式之中聚集、融入真情实感的晚会并不多。编导们不善于发现并抓住生活中有情感的东西,不善于撷取生活中具有个性的动情点,或通过艺术形象拓宽观众的视野并引起观众的注意;演员们往往在重复那不能重复的时间或感受,或将虚情假意,或把没有生活根基的晚会节目强加给观众。有的晚会仅仅追求停留在表层文化现象上的个别猎奇节目,虽然比较活跃,但艺术品位、文化品位、政策品位不高,谈不上有何审美价值。

有人说,电视台在引导着文艺的新潮流。电视里提倡什么,社会上就会有什么。一场文艺演出观众不过万人,而一场电视文艺晚会,观众成千万上亿万,影响太大。我以为晚会的编导要素质高、知识全面,艺术水平、文化水平、思想修养水平应高于一般人员。我所强调的晚会的高品位,是希望找到大众心理需要或他们还未意识到而心里底层却是需要的那部分来做节目,在人生哲理的高度开掘其中隐含的内涵,通过一个个节目,凝聚成势不可挡的情感力量,并以高度的艺术冲击力去撞开观众的心扉。如果晚会节目的内容与观众的心灵缺乏那种一触即发的情感联系,那么观众也会在黄金时间里另择频道。

再说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在缓解观众的疲劳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精彩的综艺节目能调节观众的心情,丰富观众的休闲生活。一些穿插其间的智力问答、幽默小品等,对丰富观众的知识结构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我们看到的综艺节目,大多形式松散,内容单薄。有的综艺节目只注重形式的花哨而忽略内容的张力,观众看后一笑了之,留不下什么印象。综艺节目确实要轻松、活泼、娱乐性强,但一味强调轻松,连插科打诨也当做了不起的幽默,综艺节目就会走向死胡同。这方面,需要综艺节目制作人员开拓新路,大胆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综艺节目提高到新水平。

任何一家电视台都舍得用黄金时间播电视剧。但如今的电视剧越拉越长,长得观众懒得连续看下去。国产剧的虚假做作,港台剧的粗制滥造,已很难适应观众的口味。泱泱大国应有民族的更深刻更有厚度的精神食粮,如《唐明皇》、《三国演义》等历史剧,看后给人启发,令人回味;欣欣向荣的中国更需要反映火热生活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如《渴望》、《情满珠江》、《神禾塬》等,观后使人了解国情,增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