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973200000027

第27章 谁是黄金时间的座上客(2)

精彩的文艺节目(包括电视剧)不受时间限制。在看腻了国产剧的虚假做作之后,在看腻了港台剧的声嘶力竭的煽情之后,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大同小异的文艺晚会之后,今天的观众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是鲜活的现实生活,是自己与同代人的生存境遇,是社会变革的现实与走向。既然观众喜欢这些,那么,电视文艺为什么不去尽情地表现它呢?那么有何理由不在黄金时间播老百姓感兴趣的精彩文艺节目呢?

社教节目竞争黄金时间

电视节目栏目化,栏目规范化已是中国各级电视台的共识。众多的电视台都在不断地完善和改善老栏目,推出新栏目,使内容广泛的社教类节目有一席之地,从而抢占黄金时间的制高点。

奏时代强音,追改革大潮,使得大型综合性社教栏目方兴未艾。

尤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东方时空》出现后,各电视台大受启发,或仿效,或另辟蹊径,纷纷推出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社教类栏目。

北京电视台的《改革年代》集政治性和社会性于一体,展示社会各领域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斑斓色彩。

湖北电视台的《时代TV》融新闻和艺术于一炉。设有《焦点透视》、《经济了望》、《今日名流》、《轻松节拍》等子栏目,或展示成就,或传递信息,或推崇真情,或针砭时弊,体现了电视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精神。

陕西电视台的《电视桥》一直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为宗旨,注意反映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不断适应观众的欣赏品位和收视心理。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作为《焦点时刻》的姐妹篇,每晚在黄金时间首播,具有强烈的新闻性,抓住了广大观众关心的重要新闻和社会热点,对事实进行追踪报道和新闻背景分析,起着舆论引导的良好作用。

综观社教类栏目,几乎都有政治性和新闻性很强的节目支撑。之所以受到普遍欢迎,是因为这些节目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宣传精神,符合我国的宪法、法律和道德标准;节目中常常解惑释疑,化解矛盾,有利于团结、稳定;镜头的选择和运用有利于表现主题,讲究宣传艺术和技巧。

在大型综合性社教栏目的带动下,题材集中、对象性强的社教栏目也纷纷改版包装,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形成特色,争取观众。

《神州风采》改变过去零打细敲的单一主题性节目的状况,有计划地推出单元型系列节目,突出了爱国主义宣传的主旋律。

《夕阳红》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展示当代中国老年人的风采。以5000万中学生为对象的《第二起跑线》,以面向新世纪,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着力展示中学生的智力、体力、毅力。

《环球45’》加强了编辑意识和节目的包装,增加了与观众的交流,体现了电视的教育、娱乐、服务的功能。

《人与自然》通过设立主持人和嘉宾主持人,改话外解说为对话播出,引导观众提高环保意识,提高了栏目的思想品位。

由此可见,对象性强、单一主题性社教栏目要想吸引观众,受人欢迎,必须在节目定位上做一番文章,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应当指出,栏目定位不能仅从编导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能离开观众的心理需求。定位过宽,栏目看似包容很广,实际上传达给观众的是分散而不集中的主题,得到的是散淡而不鲜明的印象;定位过窄,栏目反映的内容单一,就会缩小观众面,也会减弱其影响。因此,只有在调查研究观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给社教栏目寻求恰当而准确的定位,才能使所办栏目受到观众欢迎。

《生活空间》定位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从其中受到启发。正是这种定位的实现,才使该栏目雅俗共赏,为观众喜闻乐见。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是老百姓。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往往质朴纯真,动人心弦,也是包括老百姓在内的观众所关心、渴望了解的。《生活空间》的准确定位,贵在把握了观众的这份心理需求。

黄金时间呼唤电视纪录片

如果说日本人协拍的《丝绸之路》揭开了中国当代电视纪录片的序幕,那么,《话说长江》的成功则反映了中国电视人的自信。《话说长江》的内容是祖国绮丽山川优美风情,形式上则是绚丽多姿的画面、雄奇洒脱的解说、高昂抒情的音乐。较之今天的电视纪录片,它的手法虽说还略显不成熟,但毋宁说更像一首诗、一曲交响曲、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

与《话说长江》相似的纪录片还有《泰山》、《长白山四季》、《万里海疆》等。它们都在各地电视台的黄金时间里再现中华名山大川、历史遗迹,其中寄托的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祖国文化的憧憬和对祖国未来的向往。

进入9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开始了它立足现实生活展示民族文化的内涵。《望长城》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他不再仅仅是探寻风光遗迹、考证历史,而是更多地把镜头对准那长城内外的人们,投向体现文化延续的现实人生,展示坚韧、勤劳、善良、质朴的民族性格。

其他各类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也以其诱人的魅力相继在荧屏出现。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德兴坊》、《走向太阳》、《呼唤》、《十字街头》等纪录片,极力捕捉平凡常态中的闪光点,从而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心,呼唤道德理想的实现;着力于展示民族文化的《藏北人家》、《摩梭人》、《格拉丹东的儿女》、《马背上的民族》、《最后的山神》等纪录片,通过某种因封闭而保存的古朴文明的记录,既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在讴歌传统中,寄托了对现代社会的理想与追求。在《穷则思变》、《异军突起》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传统生存格局的突破和开拓;在《浙江民居》、《无梦到徽州》中,我们又留恋那些凝结着传统文明的物质结构和文化形态,从中体会到古朴文化的温暖;在获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沙与海》中,我们又体验到农家儿女不甘贫困又眷恋乡土的矛盾心境……

不用更多地列举就可以看出,电视纪录片作为客观及时的传播艺术,虽然时常展示现代人生的困惑,不能得出超出现实的答案,但其魅力正在于它对现实矛盾的真实再现以及它对社会心理的客观反映。当前,虽然许多电视节目制作单位专门设立摄制机构,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还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黄金时间呼唤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广告得益于黄金时间

对于中国广告界来说,1994年11月2日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于这天举行黄金段位广告招标大会。国内许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和广告公司都到场了,他们之间斗智斗勇,较量实力。这次招标共推出20块5秒的广告版面,其中最看好的是《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前播出的12块5秒的广告时段。经过激烈竞争后,这些时段都各属其主。

不管您是否愿意看,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广告似乎天经地义。因为它既适应市场经济中商品流通的需求,也是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除了一些基础工业和重工业的国有大型企业,几乎所有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都舍得花钱做广告。美菱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巨声说:“企业就应当有一种冲刺拼搏精神,要在黄金时间占一席之地,以体现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实力。”受这种思想支配的企业何止美菱一家?在黄金时间里,观众几乎都可以看到“五粮液”、“孔府宴”、“美菱”、“康佳”、“格力”、“巨人”、“北大方正”、“中华鳖精”、“活力28”等。

尽管有许多法规制度,但虚假广告仍然防不胜防。因而必须加强电视广告宣传内容的审查把关;必须改进广告的制作手段,使其生动活泼;电视广告不宜太集中,留在黄金时间内的必须少而精。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出现的公益广告大受欢迎。它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结构、美学追求不亚于其他电视节目,是电视宣传中不可缺少的阵地。

综上所述,黄金时间既针对观众而言,更与电视节目相关。在电视机前,观众是客;在观众面前,电视节目也是“客”。既然都是客,那就都可“过客匆匆”。所不同的是,跨入“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不能用“客”的标准来要求,否则,就留不住电视机前的客。无论是新闻、文艺,还是社教节目,都应成为“黄金节目”。这样,才能使黄金时间的电视机前宾客满座。当然,“好酒不怕巷子深”,有的观众喜到“深巷”去寻“酒香”则另当别论。

(1995年第3期《电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