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973200000045

第45章 死海浮游

很早就知道死海,据说躺在它的水面不会沉下去,令人神往。穿越了苏伊士运河和西奈尔半岛,我们终于来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死海。

死海位于约旦和以色列之间,是个内陆盐湖。死海的平均深度为300米,湖面比海面低392米,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低的水域”。由于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仅有5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40毫米,以致死海湖水含盐量平均达30%,超出一般海水量的5倍多。死海中几乎没有什么动植物,是有名的不毛之地,死海也因此而得名,不过在死海岸边的一些地方,却不乏珍稀植物,与死海形成鲜明对比。

死海是东非大裂谷北部的延伸部分,大约形成于300万年前。据统计,湖中所含盐和各种矿物质多达400亿吨,其中含量不太大的氯化钾,按每年提取250万吨钾盐速度计算,可开采800年。死海不但以矿物资源丰富而称为“富海”,而且这个看似贫瘠的海滨荒原,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47年,在死海北部的库姆兰,几个牧童在寻找丢失的羊群时,偶尔发现了藏在洞中的《圣经》古抄本。后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又先后在10个洞穴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专家学者通过对“死海古卷”的研究,证明巴勒斯坦地区曾拥有早期人类辉煌的文明。

我们的旅行车停靠在死海一边一个名为英盖蒂的“基布兹”的停车场,附近有淡水冲洗和换衣服的设施。希伯来文音译“基布兹”为“集体农庄”。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联和东欧一些地方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陆续来到当时巴勒斯坦地区,按照社会主义的理念,在这个犹太古国的荒地上建起了一个个“基布兹”。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小孩集中养育。直到今天,除了孩子由父母领回家抚养外,其他仍然是“大锅饭”的经济模式。即使是有的成员在外面工作,其收入也要上交,然后从“基布兹”领取生活所需。

下海之前,举目所见英盖蒂郁郁葱葱椰枣树和绚丽的鲜花,而栋栋居民小楼就掩映在绿树和花丛之中。在荒漠中开垦出片片绿洲,用极其节约水资源的滴灌技术种植出各类树木,这是以色列人创造的奇迹,也是他们的骄傲。我们所到的这个海滨浴场有少见的漂亮的海滩,树阴中供人休息的长凳和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一些不知国籍的游客或在死海里浮游嬉戏,或在照相、录像,或用泥巴涂满身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一切显得那么宁静,那么和谐。开发死海的旅游资源,已成为当地民众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然而近年来,死海周边的神秘大坑开始危及死海。曾有公交车辆被神秘大坑吞没。据专家分析,造成神秘大坑的原因是:第一,死海周边均有沙漠,降雨量少且无规律,只有在春、冬靠来自约旦河的水源壮大。但沿岸的灌溉水分享了本属于死海的水源;第二,死海岸边修建的一些化工厂既消耗了水源,也污染了环境;第三,旅游业的发展让死海难以承受。死海丰富的矿物质有益于健康,但过多的索取和消耗,使死海越来越小。地质专家认为,正是死海的“退步”,才导致了大坑的出现。当死海海岸线不断后缩,淡水就会向前补充到盐层下面,盐层遇淡水化,久之就出现大坑,解决的办法是:修运河,引进海水。为此,位于死海北部的约旦和死海南部的以色列均同意修运河引进海水挽救死海的方案,但约旦主张从红海引水,以色列主张从地中海引水。

我喜欢游泳,并在很多地方游过。但在这水味极其苦涩的死海,我却不会游了。海水的浮力实在太大,我就像一截浮在水面上的木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只好躺在水面上,头枕双臂。同伴们纷纷试着躺在水面上看报纸,居然个个成功。不过,强烈的太阳光线使人难以长时间睁大眼睛。旅途的疲劳,巴以时而冲突造成的紧张,暂时都忘却了,我躺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尽情地享受着。距死海20多公里外的耶路撒冷此时仍然无法安宁。我想,对于人类来说,和平是何等的珍贵啊!

(2002年《电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