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973200000046

第46章 行“舟”沙漠越半岛

苏伊士运河、西奈半岛,六七十年代闻名遐迩。

从地图上看,西奈半岛很像一颗尖尖的牙齿。它东连亚洲,西接北非,北临地中海,南濒红海,战略位置十分险要。1984年以来,西奈半岛成为埃及与以色列军事冲突的最前线,几十年间承受了多次中东战争的战火,近些年才享受到和平带来的安宁。今天一大早,我们乘车从埃及首都开罗出发,经苏伊士运河去穿越这块令人向往的土地。

我们首先来到半岛西边的花园小城苏伊士,举世闻名的苏伊士运河就从这里缓缓流入红海。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经过周密准备,突袭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埃及,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军的绝大部分飞机来不及起飞就被炸毁,以色列军队闪电般占领西奈半岛。随后多年,埃以军队在这里展开了长期的消耗战。为了阻击以军的进攻,埃及忍痛将己方的大批船只沉没,关闭了苏伊士运河,从此,曾为埃及带来巨额外汇收入的苏伊士运河成为一条死河。镶嵌在西奈西边的明珠城市苏伊士也随之成为一座死城。

时隔30年后,苏伊士城一幢幢整齐的居民楼沐浴在阳光里,绵延数公里,周边绿草如茵,色彩浓郁的热带花树形成花海,路边的灌木精心修剪成形,像是无数把绿色的伞。城郊炼油厂巨大的现代化油罐和输油管道绵延数公里,在蓝天的映衬下,整洁气派。炼油厂的围墙上还会有很多精美的抽象壁画,浓缩了从法老时代、希腊罗马时代到阿拉伯时代的埃及历史。苏伊士城目前已成为埃及重要的石油、煤炭和化工生产基地,埃及大部分原油来自西奈半岛。

我们驱车从苏伊士城北通过长达数公里的哈姆迪隧道越过苏伊士运河,眼前则是另一番景象:漠漠黄沙中唯有一条笔直的沥青公路通向遥远的天际。

埃及收回西奈后,重新拓宽、加深了运河。为了加强西奈与埃及本土的联系,于1980年开通了这条现代化的隧道。之所以取名哈姆迪隧道,是为了纪念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在此牺牲的埃及工程兵司令哈迈德?哈姆迪。关于这条工程艰巨的运河隧道,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有句豪言至今流传:“哪怕是用手抠,我们也要在运河底下抠出一条隧道!”由此可见它是埃及人民引以为豪的一项重要工程。

车往前行,放眼望去,沙漠在炎炎烈日下反射出金色或白色的光芒,沙丘起伏不生寸草,偶尔可见一堆沙棘尽显生机,远方不见尽头的丘陵云遮雾障,只有一些高压输电线和一座座钢铁支架表明这里并非蛮荒之地。苏伊士运河长达200千米,我们行驶在地势较低的公路上看不见运河,但能看见运河上缓缓行驶的巨轮。从远方看去,那些巨轮仿佛行驶在沙漠之上,形成了真正的“沙漠行舟”的独特景象。

西奈半岛的神秘,在于至今还残留着一段当年号称固若金汤的巴列夫防线。

以色列军队占领西奈之后,耗资两亿多美元修建了当时以军副参谋长巴列夫的名字命名的这条防线,在与运河平行的长达120千米的防线上,共有200多个碉堡群和据点。防线的外围是电网和雷区,再外围是地下油管,可以向运河喷射燃烧汽油。由于油比水轻,燃油可在河面形成高达700摄氏度的高温火网,阻止埃及军队的反击。但就是这道以军夸下海口的巴列夫防线,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在短短的6个小时里就被埃及军队突破。

如今,巴列夫防线的绝大部分已被夷平,只剩下方圆一两千米的残迹供人参观。这段残迹随地势的高低而起伏,既有连成一片的6个地堡,又有设在地势最高处的了望亭;既有隐蔽在据点后方的弹药库,又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高射机枪发射点,纵横交错的战壕将这些军事要点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今残破的地堡深陷在黄沙中,其中五个被埃军击毁。登上了望亭,从高倍军用望远镜看去,远处运河边有一群红白相间的小楼,驻守此处的埃及军人说那是埃及新近投资兴建的旅游度假村。

汽车继续前行,我在观察中沉思,在宁静中联想,很难想象这片土地当年是那样一番战火硝烟的景象。当我们乘坐的汽车穿过西奈半岛停在以色列边境海关检查站时,回想这一路的见闻,深感和平对于埃及、以色列乃至于全世界人民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啊!

(199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