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宦经》
1992800000030

第30章 对百姓的态度如何,是考查为官者好坏的有效方法

爱民者必忠。

关爱百姓的人一定是忠臣。

对百姓的态度如何,是考查为官者好坏的有效方法。忠臣心系天下,为民谋福,他们对百姓的关爱是真诚的,也是时刻不减的。倘若为了谋取私利,为官者就不会把心思用在无权无势的百姓身上,而只会讨好上司;他们纵是假作“关爱”百姓之举,也是有口无心的,终会露出狰狞面目。

曹参的顺应世情

曹参是汉朝开国的大功臣,他勇猛过人,机智果断,汉高祖刘邦封他为列候,食邑平阳,计有10630户之多,且准他代代相传。

惠帝元年(前194年),曹参任齐国丞相之时,鉴于当时齐王刘肥年少,自己又缺乏治国经验,曹参遂广开言路,遍召当地长者和有识之士求教治国之策。

消息传开,百姓同声赞好,可曹参的家人却极力反对,他们对曹参说:

“大人贵为丞相,初来乍到,应该多树权威,以镇民心。如此下询于民,显得大人太没主见了,于大人名望有损啊。”

曹参摇头道:

“身为丞相,若是不问下情,自作聪明,何能治理好一国之事?我的面子事小,治国事大,我不该以势揽势,让百姓失望。”

齐国学者数百人应召而来,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曹参听得也没有了主意,不知该采取何策为好。曹参的属官见他犯难,索性直言对他说:

“书生之见,大人何必当真?如今大人执掌齐国政事,只要大人发下令来,谁敢不听?再说大人功高盖世,智力无双,这样下求于民,大可不必,大人太过谦了。”

曹参立时痛斥了那个官员,他大声说:

“为官之道,处事之学,岂能仗势而为、以势逼人就范?势有尽头,人有贤愚,现在我若胡为放纵,他日势尽岂不遭人痛骂,自寻死路?我决不会干这样的愚蠢事!”

胶西有个隐士盖公,很有学问,研究黄老之术。曹参慕名派人带着厚礼迎请。盖公向曹参进言说:

“人在位上,大都想有番作为,留下自己的印迹,大人以为如何?”

曹参回答说:

“这是人的私心作怪,曹某不屑为之。”

盖公连声叫好,后道:

“人亡政消的事往往植根于此,结果其人势没立成,反遭人怨,百姓受害。大人有此见识,恕在下直言了。”

盖公陈述了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他劝曹参在此国家初创之时不要擅行改革,使民众有所生息当为要务,如此顺应世情,方可达到治理天下之目的。

曹参叹服有加,厚待盖公,他任齐相九年,坚持依黄老之术处理国政,结果齐地安定,百姓受益颇多。

萧何死前推荐曹参为相,曹参接任后,所有的事都不擅自变更,依然遵循萧何的章法。有人指责他平庸无才,他的好友也不止一次地劝说他:

“大人贵不可言,又怎甘心让人无端指责呢?大人墨守成规,一无自己的主张,也难怪别人有所疑虑。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大人若能运用权势,自修法度,威仪足备,何人还敢轻视大人呢?”

曹参置之一笑,只说:

“小人之言,我不会当真。我自有我的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

曹参任用郡国官吏时,只选那些老成持重的人担任,而对那些野心勃勃、极力追求个人名声的人一概弃之不用。有人告他不识贤才,曹参却回敬说:

“浮躁逞能之徒,必会自恃己能,干下臆想乱民之事,他们看似有才,实不知这才是治国之大害。一个人若只想揽权用势,他自不会谦逊待人了,如此人必厌之恨之,谁会真心服从他呢?一有祸乱,他自遭恶果不说,此乱当是由他而生,更不可原谅。”

惠帝见曹参不理朝政,心中有气,只当他不为国尽力。惠帝一天对曹参的儿子说了自己的牢骚话,曹参的儿子于是责怪了曹参,曹参打了儿子二百板子。第二天,惠帝埋怨曹参不该出手打人,又表明了自己的意思。曹参于是诚恳地说:

“陛下的圣明比不上高皇帝,臣更比不上萧相国,高皇帝与萧相国费尽心力,治国的方略已然善之又善了,何必改动它呢?陛下只求天下大治,又何必强求臣弄势用权呢?”

惠帝大喜过望,心疑尽去。曹参任相三年,去世之后仍被人广为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