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1992900000021

第21章 笔记(1)

你听说过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吗?狗熊用左手掰下一个棒子,夹在右边胳肢窝下,然后,又伸出右手去掰棒子,这时候,右边胳肢窝夹着的棒子就掉了。它用右手掰下一个棒子,夹在左边胳肢窝下,然后又伸出左手去掰,这时候,左边胳肢窝夹着的棒子又掉了。就这样掰呀、夹呀,夹呀、掰呀,最后,走到地头一看,哈!掰了半天,只夹住了最后一个棒子。

狗熊掰棒子,颇像一些人读书,今天读一本,明天读一本,这本没看完,又抓那一本,书读了不少,记住的知识却不多。那么,读书,怎样才能不忘呢?学到的东西怎么才能不丢呢?没错,培养做笔记的习惯。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下面给你介绍几种常见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摘抄法

最简单的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摘抄法”。

所谓摘抄就是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把其中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摘下来,抄在本子上或卡片上。

摘抄的内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可以抄录领袖导师的教导,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至理名言,人民群众、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和格言谚语等。例如: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故事》)

(第144页)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鲁迅全集》第一卷)

(第71页)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各科功课的需要摘抄。如为了把作文写好,便留心看过的文章,把其中写得生动的地方按叙事、抒情、状物、议论等方面,摘抄下来,借鉴学习,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益处。如果对学习历史很有兴趣,那么就在平常读书看报的时候,把有关历史知识摘抄下来,这对于学习历史是很有意义的。摘抄时要注意:第一摘抄的话语要精,要把集中表达一个观点或某一思想的语句摘抄下来。第二要把摘抄的这段话的出处在下面注明,这段话是谁讲的,是从那本书上摘抄下来的,书上的那一页。注明出处,以便将来用时可以查阅原著。第三摘抄的卡片多了,要分类整理,分别装在一个盒子里,比如格言类、名人名言类、文学中的景物描写呀、人物对话呀、心里描写呀等等,分类整理后,使用时,查找方便。一大堆放在那里,用时现找,可麻烦了。

一个人的藏书总是有限的,常常要向朋友借书或到图书馆借书看。借来的书总是要还的。怎么办呢?书中精彩的描写,有意义的知识,或是你特殊感兴趣的东西用“摘抄法”做读书笔记。书还了,好东西留下来了。读自己的书,为了以后查找方便,也应当用这种方法。

画写法

所谓“画写法”,“画”就是勾勾画画,把文章的重点或者自己体会深的地方用线勾画出来。“写”就是把文章的要点以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习的感受,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在书的空白处。

下面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万卡》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画写。

三个月前,9岁的男孩万卡·茹科(时间、地点)夫送到鞋匠阿里亚兴这儿来做学徒(人物、起因)。在圣诞节的前夜,他没有上床睡觉。他等到老板、老板娘、几位师傅出去做晨祷以后,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和一支安着锈笔尖的钢笔,然后在自己面前铺平一张揉皱的白纸,写起来。

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头看看门口(恐惧的心情痛苦……的生活不幸的遭遇)和窗户,还斜眼看了一下那个乌黑的神像和神像两边摆满鞋楦头的架子,颤颤巍巍地叹了一口气。那张纸铺在一张凳子上,他自己……

就跪在凳子前头。(形象鲜明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是短篇小说《万卡》的开头部分。

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起因。

作者通过描写万卡给爷爷写信时候的神情动作,说明他在鞋店的学徒生活十分痛苦不幸。这里从“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至“颤颤巍巍地叹了一口气”等语句,充分表达了万卡的悲惨处境,集中表达了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所以在这段话下面画上道,同时写上“恐惧的心情,痛苦的生活,不幸的遭遇”几句话,概括了万卡在鞋店做学徒的悲惨状况。在这一段话中,“好几次战战兢兢地”、“颤颤巍巍地叹了一口气”,鲜明地表现了万卡生活在剥削与压迫下的恐惧悲痛,所以在这些关键词语下面,再标上着重号,这样就把重点勾画出来了。而“形象鲜明,吸引读者读下去”两句评语则画龙点睛地分析了关键词语所表达的艺术效果。

“画写法”有一条原则,画要画得准确,而不要勾画一大片,如果满本书都是红笔画的道道,那还怎么看得出哪里是重点呢?批要批得简明,而不要罗罗唆唆写一大堆话,那样,书的空白处就写不下去了。总之“画”和“批”都要恰到好处。

写读书提要法

写读书提要也是一种做读书笔记的好方法。读书提要和摘抄不一样:摘抄是把文章或书中的某一句话、某一段话抄下来,这一句话、一段话并不一定是文章或书的中心内容,而提要是要概括出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摘抄是抄原话,提要往往是用自己的话把重要内容归纳出来,也可以用书中的大小标题,加上一些说明,写成一个提纲式的提要。

符号圈点法

符号圈点法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读书和学习方法。

符号圈点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用自己固定的符号圈点出来的学习方法。它在进行阅读时,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有助于理解意义的符号在书中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阅读。这应贯穿在每一读书方法过程之中。

这种方法的运用全凭个人喜好,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但归纳起来一般可分成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初读标记,即在读第一遍时,因为自己对书还很陌生,因此阅读的重点在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它的整体脉络,做到“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初读标记时可以使用红、蓝铅笔和一套自己爱用的符号圈点、勾画出文章的要点、难点和疑点,为下一步的阅读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步,重读整理,即依据第一遍读时所作的各种符号复习要点,攻读难点,思考疑点。经过这番攻读,先前初读时勾画出的难点、疑点此刻不再是疑难了;开始时确定的某些要点此时也可能感到不是最重要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初读标记加以整理。具体地说,该省去的省去,该增添的添上。到了这时,你便会感到书本由厚变薄,相关知识已牢记在心。对所读的文章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符号圈点的步骤,即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进行,好处是使用方便,促进理解,易于检查,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说到符号圈点读书法,不能不提到毛泽东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毛泽东可谓居功至伟。然而,毛泽东的爱读书也是出了名的。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读书造就了毛泽东。

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书对他来说就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不可须臾相离。

毛泽东不光爱读书,而且很讲究读书方法。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为自己定的一条原则: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毛主席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曾阅读批注了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2100多字的批注和提要。在他移居长沙清水塘时,他这本书曾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这位同学才托周世钊先生带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翻阅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打开毛主席阅批过的书籍,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将一个一个地错别字和明显点错的标点改正过来,又将漏字一个一个地添加上去。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运用符号圈点法时必须注意:

(1)所使用的勾画标记要有各种区别意义的符号,并且一以贯之,最好逐步形成自己惯用的符号系统。

(2)符号要简明醒目,意义明确。至于用什么符号,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一般常见的方法是:名词解释用。圈起来;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表示;问题的答案要点用“——”标记;并列的要点用“(1)—(2)—(3)—”列示;文章的经典论述或者定义用“~”突出;关键词句用“……”标明;需要认真考虑或理解的地方用“!”注明;对其中的观点、论据或逻辑的正确性存有疑问用“?”表示;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强调等等。总之,无论用什么样的符号,一定要有一个严密的系统。

(3)对文章的圈点勾画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乱画一气。

(4)圈点勾画时使用的符号不宜过多,否则会因零乱而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难以辨认;但是也不能过于单一,否则会分不清主次与结构,不便于今后的复习。

毛泽东的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毛泽东同志非常赞赏的他的老师徐特立的读书方法。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的身体力行这条成功的治学经验,而且坚持不辍。他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这里说的多写,也就是多做读书笔记。

毛泽东的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形式:

1.内容摘录

毛泽东青年时代,课堂听讲写“讲堂录”,课后自修写读书录,选抄全篇文章的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摘录本,共有好几网篮。毛泽东长期保持着这种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延安时期,毛泽东看了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约3000字。他写信给这位哲学家,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最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些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这样就把读书与研究、探讨结合了起来。

2.标记符号

毛泽东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早年读的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毛笔加以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延安时期读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斯大林选集》,许多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与勾画。50年代初开始一直陪伴他的一套乾隆12年武英殿版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圈点、勾画的标记。现存中南海的毛泽东藏书,由于不少书反复阅读,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以至朱墨纷呈、点线交加。

3.旁注批评

《伦理学原理》全书十万多字,但毛泽东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评就有12100多字。延安时期读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毛泽东在书眉与空白处写了13000字的批评,其中第三章“辩证法的根本原则”,他用秀丽的行草字体写了近千字的批评,对原著作了扼要概括,既有赞同的评语,又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作的引申、发挥。他在《旧唐书》中《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上分别写道:“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寥寥几字,把读书的“意见和感想”表达得相当精辟。

4.读书日记

1937年,李达把刚出版的《社会学大纲》寄给毛泽东,毛泽东读了很高兴,认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反复精读这本好书,并续写中断的读书日记。日记第一篇写道:“二十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此后,他每日认真记下读书进度。

5.改错纠谬

对书中不正确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也用笔记形式改正。如《南史》的《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正确,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辩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毛泽东用简略的话指出不正确处,如:“此例不甚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等。毛泽东读书非常仔细,连书中错别字、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也一一加以纠正。这反映了毛泽东的严谨治学精神与刻苦的攻读精神。

6.评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