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1992900000026

第26章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我们要培养起在实践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实践的习惯,因为和读书学习同样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是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学习观念需要实践来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摸索和证明;书本学到的知识最终需要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

X射线的发明者伦琴指出:“实验是能使我们揭开自然界奥秘的最有力最可靠的手段,也是判断假说应当保留还是放弃的最后鉴定。”诺贝尔得主丁肇中也说过:“一个理论无论它多么高明合乎逻辑,若无法由实验加以印证,终究是毫无意义的。实验与理论交互影响的结果,必然促进科学的进步。”

英国16~17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培根,不单纯是个学者,他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的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得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亲身体验后方能信书

要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就要养成“亲口尝一尝梨子滋味”的习惯,要亲身参与观察,而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就轻易下结论。

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生活的时代,一般知识分子都谨守“书斋讲学,面壁读书”的传统。而徐霞客一生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不追求功名利禄,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理学研究事业。他22岁就开始了艰苦的旅行探险生活,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为止,30多年中,不避艰险,考察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16个省。所到之处,对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都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用日记的体裁,把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了详细的科学记录,写成《徐霞客游记》,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徐霞客不仅具有不避艰险、不辞劳苦的求实精神,而且遇事一丝不苟,探索真理有着严肃认真的精神。他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实地调查,直至完全弄清楚为止。他三游雁荡山,对雁荡山的地貌有科学细致的描述;三次去福建,对福建漳平一带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并作了合乎科学的推论。他每考察一个问题,总是有记述,有分析,有创见,从不盲目迷信书本知识或者人云亦云。

学习的目的在于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对物理实验的亲身参与,在细微的观察中,我们会感觉到复杂的物理知识的应用变得简单了。因为,观察实验,往往能创设我们所需要了解的物理环境,使问题变得明显、直观。有时,实验能告诉我们直接的答案。

所以,要深入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实践一下。

1986年我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测队,经过179天的漂流生活,克服江源地区低温缺氧和暴风雪等恶劣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穿越无数峡谷险滩,创造了全程漂流长江6300公里、落差5400米的纪录,带回了开发和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开始了长江实地研究的新纪元。

又如,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实地考察。在这次考察中,科技人员登上了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乔治岛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实地研究基地——中国“长城”考察站。这次考察的收获单是地质矿产一项,就取回上百件的实物标本,以及一大批珍贵的反映南极过去地质演变痕迹的录像图片,为探索漫长的南极史,开发和利用南极资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对于那些考察员来说是艰辛的,但它却又是最富探索性的活动,是其他任何学习所无法代替的。

与实验相比,实地考察无事先做好的“框架”,因此,有时得到的结果会比实验更丰富,更具有开创性。

实地考察告诉我们:第一,只有深入实地考察,才能获取第一手丰富的、真实的、最具有研究价值的观察资料,否则,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所得的资料只能是虚设的、苍白的、毫无价值的。第二,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和探索精神,才有可能获得始料不及的新发现。

在生活中体验书籍

读书是为了运用,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毫无价值可言。要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书籍,把读书和实际联系起来,不能读了书之后反而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家。

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的作家。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做过许多工作,在各地流浪,全凭自学,成为杰出的作家。他在《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详细记载了他的读书生活。书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对书籍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他提倡一边重视读书,一边也要重视生活,并主张对读过的书最好再回复到生活中去检验一下,看看哪些是正确和有用的,哪些是错误和无用的。这样读书,对书本知识或生活认识,都是大有益处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方法,最后都归结到一点:回到实践,用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紧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记住和了解书中的内容,更要结合实际,有自己的看法,学以致用。

能入能出读书法就是深入到书本知识中去,把书本知识和自己知识经验相结合的读书法。这个方法最初由南宋学者陈善提出。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入,终当求所出。”清代著名学者惠周惕又进行了深入阐释,他说:“初读贵能入,既读贵能出。”读书既要博闻强记,又要不守章句,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经过博闻强记,把前后内容贯穿起来,达到十分熟悉的地步,才能进一步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这就是“能入”。读完书后不被书本上的具体字句所束缚,而要深入思考,领会精神实质,把书本上的死文字变成自己的活知识,这就是“能出”。

“能入能出”还包含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能入即深入到书本知识——前人知识经验的结晶中去;能出,就是要把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李公朴先生曾讲过便于从书中跳出来的“三条路”。一条叫“读活书”,读有实际内容,有生气的书。一条叫“活读书”,方法灵活、动脑筋多思考。一条叫“读书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得透脱”。能入能出读书法,既能“读活书”入得进,得其深味,又能密切联系实际,采取灵活的方法,从书中跳得出。

鲁迅主张读书“自己有主意”

鲁迅先生也谈过对读书能入能出的看法。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得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书中真正得到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