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1992900000025

第25章 刻意地睡前醒后学习(2)

{1}消除无所事事的时间。使每一小时都变成富有成效的时间单位,我们一生中有些最重要的功课往往是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学到的。

{2}利用白天时间。研究结果证明,白天学习一个小时等于晚上学习一个半小时。

{3}背诵型课程在课前要进行复习。一门要求背诵或讨论的课程,在上课前复习会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做,可以使你对所学的材料记忆犹新。

{4}讲座型课程可在课后温习。对于一个讲座课来说,最后马上复习笔记,可以帮助你加深理解并记住讲课内容。

{5}按事情的重要性排先后次序。把首要的事排在首位,你就肯定可以把最重要的事准时做好。

{6}避免过多的细节。在一周的时间表中排入过多的细节是浪费时间。有两个理由:第一,制订这样一个时间表所花的时间不如用来直接学习一个科目;第二,你要想按这份时间表来工作学习是不大可能的。

{7}弄清楚自己在什么时候需要睡眠。我们每天都有困倦和清醒的周期。如果你的工作、课程和情况允许的话,在困倦的时候就睡觉,在自然清醒时就学习。

{8}弄清楚自己应该学习多长时间。你上一小时课,就应该复习两小时,这个粗略的统计至多只在大体上有指导意义。学习时间实际上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生而有所变动。但是你可以从上课一小时复习两小时开始,在你搞清楚做完每门作业需要多少时间后,再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时间。

{9}安排好时段。每段安排一小时,你就会得到最高的效率;你可以用50分钟来学习,用十分钟来休息。

{10}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医学研究证实每人每天必须有八小时的睡眠。我们应该清楚这一点,即学习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睡眠。

{11}要均衡进餐。三餐要吃得从容,吃得好。一般来说,大部分时间吃油腻的或其他低蛋白质的食物,对身体和大脑都是没有好处的。饮食不足会导致烦躁、疲倦以致没有干劲。

{12}加倍估计时间,费时的事要提前做。大多数人都会低估工作所需的时间。为了避免你在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终于发觉在三小时内赶不出一篇1500字的文章,你就应尽可能早地着手写作,这样冰就会有更多的时间。

{13}别把你的时间安排得太紧。计算时间要精确,但你也得为在最后一分钟冒出来的问题留下解决的时间。

{14}制订一份生活计划,而不仅仅制订一份学习计划。生活是多方面的,你必须认清它的多面性。

3.时间常规运等法

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是有常规可循的,大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表安排、课内学、课外学与自由活动的安排、阶段复习与考试安排;小至每天上什么课,作业多少,听课,自习,自由活动等,总是带有规定性的。抓住这些规律,科学运筹时间,即可做到不慌不乱,井井有条,既能保持学习的稳定性,又能养成良好习惯,保证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4.目标运筹法

所谓目标运筹,就是把时间运筹同学习目标联系起来,根据学习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时间。也就是确定学习目标,对时间进行目标管理。有了学习目标,才谈得上如何计划时间。没有学习目标,就失去时间运筹的目的性。什么时间干什么,出什么成果,要有目标,不能干到哪算哪,预定的任务一定要力争按时完成,这样心中就有紧迫感、责任感。要学会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来抓主要的事,防止学习时摸摸这,捅捅那,浪费时间。

对时间要严格地计划,合理地运筹。一天的时间既要有较固定的作息制度,又要根据每天的任务合理调整。学习或办事要先计划时间,通盘考虑,排好顺序,做到忙而不乱,急而有序。首先,要把时间来个大块分割,例如什么时候起床,洗脸、刷牙用多长时间,吃早点用多长时间,上学路上走多长时间,放学回来休息多少时间,复习各门功课用多少时间,然后,每门功课的具体时间分配又是多少。每天学每一门功课的时间并不一定是死的,只要掌握好总的时间分配,不要让主副课之间互相侵占,可以根据各门课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效果的需要,灵活安排每天中每门课的学习时间。

学生当天之内必须做完的功课,往往有好几门,如果等到该做功课时,再来考虑先做数学或者先做语文,那么单是考虑这顺序,就会花相当的时间,这种做法实在很浪费时间。为了防止时间的浪费,可以在放学回家后,还没开始做功课之前,或趁着吃晚餐的时候,就先考虑好今天要做什么作业,对什么该先做,什么可以后做,什么该最优先,大致有个整体结构,使心理上有个准备,等到要做功课时,就能不必分心其他功课,而且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作业。

做功课的终止时间也是一种目标。做功课做到几点钟是很重要的。例如,把孩子做功课的终止时间,定在晚上十点,这对一个自律性还不强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十点左右”的“大约时间”,因此,难免他会马马虎虎,无法专心到底。如果把做功课的时间,定到“九点四十分”这种“中间时间”,那么对终了时间的意识便会鲜明起来,不但“有效时间”提高,同时作业也不至于做得马马虎虎。

5.集中高效运筹法

集中高效运筹时间的方法,主要是指在精力最充沛、最旺盛,智力活动最佳,注意力最集中的那段时间里,安排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因为,人的智力活动最佳期是各自不同的,有的人在早晨,有的人在下午,而有的人却在晚上。学习时,要把最重要、最关键的识记材料,安排在每天的最佳用脑时间里去进行,就能保证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获得清晰完整的记忆效果。所以,每个学习者一定要摸清自己学习的时间规律,以便科学地运筹时间。

6.重点运筹法

所谓重点运筹,就是把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难的学习内容,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最长的那段时间里去完成。把比较容易、轻松,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放在精力较差的那段时间里去完成。例如,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做语文、数学,在精力不佳的时候,就可以改看画刊,浏览报纸。人的精力已经消耗很多之后,从心理上会产生停止工作的念头,而有趣的学习内容又会激发起你学习下去的热情。对学生来说比较重要的时间有哪些呢?这里列举几例:

例一,新学期刚开始的时间。在新学期刚开始时孩子的课业上,前一学期因为成绩低落,而完全丧失自信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漫长的假期以后,已经完全忘记以前的印象,而兴致勃勃地开始用功了。同时,新学期开始时,在孩子的头脑里,呈现一片白纸状态。这时,让他们集中精神在密度较高的功课上,就好比在干燥的沙地上注入水分一样,必然能够快速地在孩子头脑里,储积下更多新鲜的知识。

例二,“即时确认”的时间。作业刚做完时,对该作业的关心度和动机最强。这种想法,在学习理论上称为“即时确认”。

根据“即时确认”的原理,刚一考完试时,可以说正是用功的绝佳机会。刚考完的“即时确认”,要不了太多时间,但却很有效果。因此,如果能利用这个机会,复习与考题有关的教科书和参考书,看看哪些考题答错了,应该怎样解答,这样,只用极短的时间,就能得到很大的学习效果。

例三,测验的最初和最后时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做事的最后阶段效率会提高。比如,篮球比赛时,裁判员宣布“还有最后五分钟”的时候,运动员就会争分夺秒地去争取胜利,产生“拼一下”的心理。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提高孩子做功课的效率上。孩子做功课时间快结束时,不妨预告一下剩下的时间,比如“还有五分钟”、“还有十分钟”、“还有二十分钟”,或告诉孩子剩下的题数也可以,比如,“只有三道题就完成作业了”。“再做五题就好了”。父母亲在时间的最后所提示的一句话,不但给孩子一种马上就快结束了的心理安慰感,同时也必然能激起他们“再拼一下”的心情。

例四,一天2~4小时为做功课的有效时间。学生从学校回来以后,在家能够集中精力用功的时间,以两小时到四小时为最大限度,而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学生,以两小时为限。再继续读下去,效率不但不能和时间成正比,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身心,造成孩子讨厌读书。有不少家长常常把孩子关进屋子,强迫读书。其实,孩子就算躲在书屋里也未必都在读书。做功课与其求量,不如求质。家长应该解放孩子的时间。

7.交叉更替运筹法

在一定时间内,为了保证科学用脑,缓解脑细胞,使其不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以免造成过度疲劳,就要采取交叉更替运筹时间的方法。当学习某一学科用脑时间过长,感到疲劳或效率减低时,就不要勉强再学,可变换一下学习内容,或进行一段有兴趣的其他活动,使大脑得到调节和休息,才能继续保持兴奋,以利提高效率。居里夫人喜欢同时读几本书;恩格斯写作之余爱好远足、击剑、骑马和游泳;列宁紧张工作之后,总是要读报或看小说,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时间的交叉更替,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

8.复线运筹法

所谓复线运筹,就是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做两件或多件事情的安排时间的方法。例如,看电视,同时织毛衣,买菜排队时,可以背英语单词等等。

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这话不尽然,有时一心也可二用。现代脑科学已经告诉我们,人的不同行为是大脑不同区域支配的。因此,早晨锻炼时,每天做饭时,都可以用来复习一下功课。利用料理家务,和同学、朋友聊天等时间,把一些稍带办理的事办了,省得用正规时间去办。这样就可以腾出“正规时间”学习了。

复线运筹时间,必须首先做个有心人。时时想到时间可以复线运筹,一定可以找到避免“单打一”的方法,成为运筹时间的能手。学生也要发挥时间的综合效应,干一件事而一举多得,这是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好方法。例如,出去玩时,可以带上观察的任务,玩回来把观察到的给家长叙述一遍,这段时间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观察力。又如,走路可以背外语单词、背课文、背单位换算,烧饭可以同时阅读报纸和画报。劳动、外出、游戏、交友、买菜、看病等都是学习的机会。零碎时间加起来是生命中极为可观的一大部分,利用好零星时间,既节约了整块学习时间,又防止了集中记忆带来的大脑疲劳。

9.封闭运筹法

学习时,为了避免外界的各种纷扰,避免打断思路,在集中精力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可暂时采取将自己封闭起来,隔绝与外界交往的办法,进行高效率的集中学习,这就是封闭式运筹时间的方法。如期中、期末或升学考试前,或者临时遇到特别繁重的学习材料,都可暂时与外界隔绝一定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突破某项学习内容,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但这种方法不易用得过多,不能只张不弛,如果违反劳逸结合,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10.分散运筹法

所谓分散运筹,就是把某一科目需要学习的总时间,分成若干学习小段时间去进行。例如,同一个科目需要读四个小时,一天连续读四个小时,称为“集中学习”;分成四天读,每天读一小时,称为“分散学习”。

以某项作业的实验来看,一批作业二十次集中做,和一天一次分为20天做,两相比较,每一天的作业效能,后者确实比前者高出百分之三十。就像人一天要分三次吃饭一样,读书也不能一次读完,必须插进休息时间,分好几次读,效果才能高。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组四年级学生反复阅读一首长诗,直到逐字逐句地记熟为止。另一组采取分散记忆法。结果表明,第一组集中记忆,需要阅读18次才能熟练地背诵,而第二组平均读七八次就够了。

实验证明,学习比较长的材料或难度较大的材料,分散运筹时间的学习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分散运筹学习时间,可以避免因学习时间长而造成的兴趣降低和注意力减退,可以避免前后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

11.休息时间运筹法

所谓休息时间运筹法,就是安排和使用休息时间的方法。在考虑做功课方法的同时,也要把休息的方法当成一个问题认真对待。

(1)休息时间到了立即休息。预定休息的时间一到,即使功课才做到一半,也应当立即休息。换句话来说,做功课的时间表,与其遵守开始的时间,不如遵守结束的时间重要得多。譬如,虽然开始明稍微晚一点,但如果养成严守结束时间的习惯的话,开始时所延迟耽误的部分,会想办法在学习时间内补起来。

(2)离开书桌才算是真正休息。做功课中间的休息,是为了消除疲劳,让做功课的心理紧张状态松弛一下,以便提升接下来的读书效率。如果休息时,还保持和做功课一样的状态,那么做功课的紧张状态依然存在,心理上的紧张就无法消除了。因此不管多短的时间,做功课中间的休息,一定要让自己离开书桌。

(3)做功课的休息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如果休息时间过短,疲劳还恢复不了,相反,如果过长的话,那么好不容易做好的心理调整也散失了,又必须从头开始做准备运动,反而降低了效率。中小学生做功课,中间休息以五分钟至十分钟最恰当。

(4)吃饭前后一小时应为休息时间。“吃饭前后一小时”是一天里效率最低的时候。从生理学上来说,吃饭前后,全身的活动能量都集中在消化器官,头脑的活动相对也就迟缓了。吃饭前后好好休息,以充分储备接下来做功课的有效能量,这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