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1992900000033

第33章 名人学习法(2)

著名作家老舍曾介绍过这种学习方法。他的方法共分三步:一是读书学习时,遇到特别精彩传神的词语时,想一想这个字换个别的词行不行?如果不行,为什么?经过一番比较思考,便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二是读书时,当你觉得有些句子表达得特别准确有力,也可以从句式变换中琢磨原因,从而揣摩到作者使用语言句式的精妙;三是有些文章,作者特意增加了某些词或句子,删减这些词句,再与原文对比,看看效果有何不同,进而理解作者的苦心。学习时,如能经常这样变换思考,将会获益匪浅。

现代作家陈建功也曾提出一种称作“三换作文法”的典型变换学习法。所谓“三换”,就是“换一个说法,换一个想法,换一个写法”。

“换一个想法”就是要避开常人容易想到的观点,力求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来,经常“反弹琵琶出新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许多“成见”、观点、成语等的认识都可以另辟蹊径,寻找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意。

“换一个写法”,关键是个角度的问题。同一则材料,可生发出不同的主题。如同两张照片所拍的背景一样,人物也一样,由于摄影师的角度不同,表现出来的主题也就不同。写作也像拍照一样,要多角度选择“镜头”。

“换一个说法”,就是要尽量地避开常见的、习惯的说法,努力说出与人不同的新鲜味来。例如,写人物的语言,要表其谦逊则尽量含蓄,表其豁达则尽量快捷,表其性格内向则尽量折射出其心理流程,等等。

运用变换学习法的核心在—个“新”字,只要能推陈出新,就可以大胆创造。这种方法不仅可用于作文,而且可以用于阅读与学习。

3.变式学习

变式学习是指在学习抽象材料,特别是在学习概念时,不断变换直观材料或事例,以便让其中的本质属性显现出来并保持恒在。变式学习法能够帮助学习者把握同类事物所独有的共性即本质属性。

采用变式学习法,首先要多设想。其次,要注意日常概念对所学概念、原理的影响。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所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上一致的时候就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特别要注意后一种情况。比如“垂”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总是下垂,是由上而下的,而我们在初中学习几何课中“自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有不少人只能理解点在上方、线在下方的情况,而认为点在下方时作垂线是不可能的。由于人们往往通过日常概念去理解、掌握所学的概念,因而防止日常概念泛化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用变式学习法,多变换几种典型的事例与直观材料,使学习内容的本质突现出来。

4.变化练习

变化练习是指在学习和练习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如视、听、读、写等。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教材的特点来决定。在学习无意义或较少意义的教材时,可多采用出声朗渎、笔写等方式;在学习富有意义的材料时,则采用内心思考、默读等方式较好。不要总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式,以多种方式变换或综合使用为宜。按巴甫洛夫的学说,仅靠一种器官进行活动,大脑容易产生抑制;各种方式交替使用,不仅可以引起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活动性。变化式练习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要求具体例子的多样化。通过练习多样化的习题能巩固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5.变换角度

所谓变换角度,是指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多起点、多指向、多路线、多焦点的思考学习。一般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暂时的思想障碍,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仍不得要领时,可及时地改变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脱离原来的思路,另辟蹊径。甚至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带有怀疑眼光的挑剔者,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契机。

(2)检验问题答案的可靠程度时,可从不同方面对照检查。有时,从一个角度来看是对的答案,换一个角度则可能是错误的答案或不甚精确的答案。因此,当得出初步结论之后,若进一步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则可以对答案或结论加以必要的检验。

(3)为了发展多维型思维可以有意设置矛盾情境,以引发多向地思考问题。例如,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且有代表性的问题,使问题本身有较多的能够做多角度思考的因素。

角度变换法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获得—种茅塞顿开的体验,同时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也极为有效。

测测你的学习方法正确吗?

对下列各题作出“√”或“×”的回答。

1.准备考试时,我先写好各道复习题的答案全文(或抄别人的),然后把它背熟,以便考试时能全部默写出来。

2.在某些主要学科或某一门学科中,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或特别难学的章节,总争取先作预习(在课前或前一个晚上)。

3.我平时没有订什么学习计划,即使是寒、暑假期间或复习迎考阶段也是这样。

4.阅读课本或其他读物时,我自己很少用红蓝笔或其他笔画线、做记号。

5.每天晚上我复习当天功课并完成当天作业都已经来不及了,所以第二天的功课我一般都不作预习。

6.在寒暑假期间,我常常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努力按计划去学点新知识。

7.要背诵课文时,我常常在诵读几遍之后就开始试背,然后再打开书诵读几遍,再试背,也就是让诵读和尝试背诵交替进行。

8.我常常把一些我认为写得好的文章(包括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反复诵读。

9.学习时,我时常把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部分或若干要点。

10.上课时,我尽力想象老师所讲的某些内容。

11.我一般是没有先复习功课,就动手做作业。

12.学习时,我偏重于理解,不大重视记忆,以致有些重要的定义、定理、公式、结论,我能理解却记不熟。

13.做作业时碰到难题,我常常找其他人帮助解决,免得自己花太多时间去琢磨。

14.写文章或做问答题时,我常常先列出大纲或要点(同时还对列出的要点进行增删),然后才下笔。

15.我尽量做到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并做完作业。

16.我重在平时复习,考试前夕倒不怎么紧张,有时反而去玩一玩,让头脑休息休息。

17.我平时没有时间去复习每门功课,一般都是老师要考哪一科时我才去复习哪一科。

18.我喜欢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但遇到问题时也喜欢和同学一起讨论。

19.听老师讲解一种知识时,我自己往往联想起与此有关的一些知识或事例。

20.读物理、化学时,我很重视书上说的各种实验,尽力想象实验进行的实际情景。

21.学习时,我经常把新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22.学习比较抽象的材料时,我总是努力联系实际,或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去说明它。

23.听课时,我往往把不理解的问题或联想起来的问题记下,以便课后进一步思考、弄清。

24.由于种种原因,我很难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开始做功课。

25.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我不单用头脑想,只要可能,我总是动手去试做一下。

26.听老师讲课时,我总喜欢动笔记一些要点、纲要。

27.在回答问题时,我喜欢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去回答.很少硬背课本上的字句。

28.我认为学习时能记住定理、公式、定义,结论就可以了,至于它们是怎么产生的,我往往不够重视。

29.考试时,我总是先把考题看一遍,把容易做的或得分多的题目先做了,把难做的题留到最后去想。

30.在准备考试时,我常常根据教科书写出各道复习题的答案要点(不是全文)。

31.发回的卷子或作业,如果有做错的,我总要弄清楚为什么错了,怎样做才对。

32.我极少运用参考书和辞典。

33.在复习功课时,我喜欢把详尽的材料变成简要的提纲,以便更好地记住。

34.我常常把学到的各种知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35.在准备考试时,我不是系统、全面地复习,而是猜想老师可能出什么题,然后有重点地复习一些内容。

36.复习功课时,我常常把学过的知识列成表或画成图,借以揭示各种知识(如各种概念、定理、公式、事物的特性等)的区别和联系。

分数分配

题目分2种类型:一种从正面阐述问题;一种从反面阐述问题。第3、4、5、11、12、17、24、28、32、35题为反向题目,这些题目选择“√”记0分,选择记1分:剩下的题目为正向题目,这些题目选择“√”记1分,选择记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你的得分

得分分析

总分在0~36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你的学习方法越好,反之是表示你的学习方法不够正确,适当的调整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