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1992900000036

第36章 筛选择优读书法

喜欢读书、渴望读书,但绝不能见书就读。因为世间的书籍浩如烟海,多不胜数。如此浩繁的书总是瑕瑜互见——有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好书,也有诱人堕落的垃圾书刊。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切不可“照单全收”,要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亨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地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恩格斯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工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就是下面要介绍的“筛选择优读书法”。

博览——通读——精读,是逐步筛选择优读书的过程。博览(浏览)是筛选读书量的基数,没有大量书籍的浏览也就谈不上筛选,但只停留在浏览阶段,对专门知识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从浏览的书籍中,择优选出一部分进行通读,可以了解书籍的梗概从而决定取舍,再从通读书籍中择优精读。只有在大量浏览的基础上才能选得准、选得精,也只有精读了部分书籍内容,才能保证主攻方向的深入。在精读主攻方向的指导下浏览,才能心中有数,不至于漫无边际。这种在主攻方向指导下浏览和在浏览基础上深入精选是筛选择优法读书的原则。

怎样选择书籍

显而易见,博览(或者叫浏览)的前提是选择一定数量的合适的书籍。那么,怎样选择书籍呢?大体来说,可以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好的书籍。

书籍是用来帮助你进行学习,所以所选的书一定要“专业对口”。在进行选择时,如果自己拿不准,最好向名家或有经验的人请教一下,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浏览进行比较,提取精粹。

第二,选择书籍时要注意“广博”与“精深”二者相结合。

所谓的“广博”,就是指既要阅读与所学内容有关系的理论书籍,又要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要阅读专业书籍,而且要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书如果不广博,学习常常难以为继,深感力不从心。所谓的“精深”,就是指在“广博”的基础上选择最有用的一门,深入钻研,力求精通。例如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广泛阅读各种体裁的中外名著,而且应该就其中的某一类、某一部精读深钻,加以研究,争取有所发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需要说明的是,广博与精深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仅仅广博而不精深,就必然驳杂而肤浅。用一句俗话来形容就是“门门懂,样样瘟”。反过来,没有广博的基础而一味地追求精深,也不可取。

讲究阅读策略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有人做过统计,每年学习40周,每周学习50小时,总计为1.2万小时,它等于一个人参加工作后的全部阅读时间(3.6万小时)的1/33,等于一个人毕生阅读时间(6.8万小时)的1/36。在这弥足珍贵的阅读时间里,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

1.策略之一:定向阅读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间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中学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基础,常常对一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是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终生从事的目标。陈景润在中学时就决心献身数学,周仁在中学时就立志于研究中国的古陶瓷。因此,对于中学生朋友而言,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两个“中心兴趣”进行大量的、较为深入的阅读,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中学生的课余阅读潜力是很大的。有人对中学生的课内阅读量和课余阅读量作过对比统计: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约共70万字,高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共计130万字;而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在课余进行感兴趣的课外阅读,阅读量分别可达700万字和1000万字,课内和课外的平均比值为1∶9。如此浩大的阅读量,如果我们能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按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进行定向阅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2.策略之二:选择阅读

数学家王梓坤说过,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但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

我们选择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是,“读第一流的书”。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章中,只要经过认真地筛选和比较,你就不难发现,属于某一学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读这些著作,你就可以领略学科的全貌,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

第二方面是,“读一流学者写的书”。所谓的第一流的学者,是指在该学科领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他们站在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洞察该领域发展源流和发展趋势。读他们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要了解“第一流的书”和“第一流作者写的书”,其方法是通过推荐书目了解,或是请老师、家长推荐介绍。

怎样选择优秀书籍

合适的书籍找到了,进一步该如何选择优秀的呢?如下名家经验你不妨借鉴一下。

(1)看首尾,摸清来势。开头一两页若是提出新问题,或能引人入胜,可读。结尾数段如确有新境,或能出其不意,当细读。

(2)倒读。报刊上往往有些补白短文,一般不足千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短文可谓短小精悍,不可错过。

(3)读书时兼用鼻嗅,学《聊斋志异》名篇《司文郎》中的盲和尚,以怪鼻嗅出文章的优劣香臭。闻到味儿不正,便可停。如文中自夸“小有名气”,或毫无必要地反复自称年轻女作家者,可慎读。

(4)遇读不懂的书,有多种情况。一是自己学力不足,该书的确高明。二是作者将自己弄不懂的事,用人人不懂的表述方式来“炒卖”,借以吓人。不读它,勿上当。

(5)长篇小说未见得章章精彩,回回动人,也杂有平常篇章,甚至有败笔。如果读到理不明、气不顺之处,可暂停,插上书签,跳过去继续读。全书读完后再回头翻阅“暂停”之处。以判定是败笔还是确有高招。

(6)重视新人之作。新人在当今环境下能脱颖而出,必具实力,不可忽视。

课外读物不外乎三类

课外阅读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课外阅读范围广泛,可以有效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因此,课外阅读也应该“筛选择优”。选择的时候要把握针对性和趣味性的原则。下面简单谈谈怎样选择课外读物。

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一本好书,可以引导你走向成熟的彼岸。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多读一些有关人生、理想、修养方面的书,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使我们受益终身。

概括地说,选择课外读物,应该具有针对性,要切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如果自己某一方面知识十分贫乏,那么你不妨找些这方面的精品书籍来读一读,这将会使你学到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从而弥补你知识上的缺陷。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一本好书,可以奠定你将来人生发展的方向。因此,选择合适课外读物,坚持课外阅读十分重要。

选择课外书籍,还要有趣味性。无须讳言,课外阅读的兴奋点主要基于浓烈的阅读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同书籍的趣味性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书籍毫无趣味,读书一点味道也没有,显然不愿意去读,那结果肯定是读不好。

课外读物纷繁、浩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数理化、文史哲无所不包,无非可分为三类:一是经典类,即有利于巩固、扩充知识,进一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读物;二是文教类,即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各方面知识和才学的读物;三是娱乐类(或者称为游戏类),即有助于松弛生活节奏,调节情趣的读物。

经典类读物是我们历代永远传承的文化瑰宝。每年放假前,不少学校和老师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出了书单,大多以经典名著、人物传记和中外文化图书为主。初中高年级和高中学生可以到文学书店挑选名著原版阅读,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一些经典的世界名著,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很大好处。初中低年级和小学学生,则可以选择名著的缩写版和配图版,这些图书均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受能力而编写。“三、百、千”等中国传统启蒙学能一口气读完,不要为了不懂的地方而停下来思考或查证。能很快读过一遍,第二次阅读时,就能了解更多,吸收更多。太早查证参考数据,对我们不仅没有帮助,而且会妨碍我们阅读。还必须能运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还可以使用手指当作指针,不仅要训练增进阅读速度,而且也是要促进更加集中精神。

2.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主动阅读

主动阅读的简单规则——边读边提出问题,而且必须尝试着自己去回答问题。无论读任何书,都必须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与重点有关:

书的内容大体有关什么?

作者详细叙述的是什么?

这本书是真的吗?

这本书和你又有什么关系?

要能够抓住重点,指出作者一连串观点的发展,无论如何你必须把所有的观点连贯起来。

培养习惯的方法无他,只有不断地运用练习,形成阅读的习惯。习惯是第二天性,把握规则才能将其熟练运用,把握原则,加上不断地练习、运用,才能养成习惯。

3.抓住重点的学习方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找出书本内容的规则。

依照作品的种类和主题加以分类。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叙述本书的内容。

按照内容发展的前后关系及顺序,一一列出各部分的大纲。

确定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诠释作品内容的规则。

找出作者的关键词眼,并且完全了解这些字眼的意义。

找出重要的句子,从中掌握作者的主要命题。

找出互相关联的句子,并加以组织,以便了解作者的论点。

确定作者已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最后再断定他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进行评论之智能礼节的一般规则。

还不能充分了解作品以前,不要任意同意,反对或存疑。

不要恶意反对或驳斥。

批评作品时,必须提出批评的理由或证据。

B.批评观点的特殊准则

指证作者的无知。

指证作者传递错误的知识。

指证作者不合逻辑的观点。

指证作者分析或解释说明的不完全。

解说的书主要是传达知识,只有经过思考后抓住重点,拟出来的规则,才能一目了然。明智的行为是以知识为基础。理论的书,告诉你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实用的书,则是教导你如何做你想做的事,及如何思考你必须做的事。理论所要表达的,是事情的真实性及事情本身的内容。而不是提出获得更好结论的建议和方法。哲学书籍所涉及的范围,都不超出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

4.必须学习以适当态度来阅读不各种不同的知识

必须以透视的眼去读它,了解一本书,最主要的就是把握架构,把握住文章的要点。每一本值得阅读的书,都具有完整的架构,且各个部分,有系统地组织起来。愈完美的作品,其结构愈完整。必须知道构成整体的每一个部分,而这些部分之间,应该是有组织的联系。如果有一个部分不只是集合,而是复杂组合有计划、有安排的情节,你就必须试着把它们找出来。世界上的情节很有限,故事安排的好坏,就看作者如何为相同情节的主干加上外衣。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心得,就像作者也有他自己的观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