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1992900000037

第37章 薄厚互返法

薄厚互返法指经过“从薄到厚”继而“从厚到薄”,而达到掌握全书真谛的读书方法。这是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总结归纳出的一种读书规律和方法。“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

由薄到厚再到薄,即为接受、消化过程。“薄厚互变”法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由薄到厚。

这是说,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每一个概念都要彻底地搞清楚。例如,一条定理,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在证明中是否涉及到另外的概念和结论等,都要一一弄明白。如果遇到了别的概念和结论,就应该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懂就追,追根求源,不搞清楚,决不收兵。这样一来,本来一本不太厚的书,追到后来,内容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可能就变得相当厚了。这就是由薄到厚。

第二阶段是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这仅是读书的第一步,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再由厚到薄。读一本书,不是仅仅把个别的概念、个别的定理弄明白就可以了,还要能够进行分析归纳,抓住主要的本质东西,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自己的深入分析之后,就会感到,真正要记住的东西并不多,原先很厚的一本书,到这时候,就像变得相当薄了。譬如读了高中以后,再回过头去想想以前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虽然也有那么几本,但现在经过一归纳,还有那么厚吗?肯定是没有了。这就是由厚到薄。

运用“薄厚互返”法读书时,“从厚到薄”的阶段必须依赖于前一个“由薄到厚”的阶段,这是不能逾越的,但第二阶段却可以补第一阶段的不足。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这两者并非不相关涉,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由薄到厚这一步,就不可能有由厚到薄的进一步。反过来,如果只做到由薄到厚,而不能做到由厚到薄,那么书读得越多就会越麻烦,就会坠入书堆的烟海之中而茫茫然毫无头绪,同样不可能真正把书读懂读通。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这样不断地“薄厚互变”着读书,速度是不是太慢了一点?不错,这么读开头也许要慢一点,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真练就一套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硬功夫,那么看同类书时,在认真攻读一本之后,再读其余的几本,就会发现,这部分原来自己已经十分明白了,那部分实际和第一本书上读到的完全一样,其中真正新的、需要学的东西就剩下那么一点点了。这么去读,不就快得多了么?所以,用这种“薄厚互变”法读书,乃是先慢后快,慢中藏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节结合前人的读书经验,重点介绍一套实现“由厚到薄”的读书程序,叫做由厚到薄五步读书法。

第一步:确定该读的内容

古人讲“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万卷虽多当俱眼”。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书是多少呢?一部《论语》才1.37万字,一部《孟子》才3.54万字,都没有一张报纸的字多。这是古代的书,读上卷,也不过相当于看几千张报纸,不超过1亿字,量虽不小,但可以办到。

人类发展到今天,情况就不同了。书籍可谓浩瀚无际,即使是某一学科的书籍,一生也难以读完。我们面对如海书林,最重要的是选择,宜背诵的则背诵,宜精读的则精读,宜粗读的则粗读,不宜读的则不读。

清末张之洞写了一本叫《书目问答》的书,是专为他的学生写的,目的之一是告诉他的学生,选择好书读,不好的书不读,也就是读书要有选择。

所谓选择,首先要看一下所读之书的目录或者内容提要,然后根据需要确定哪些内容该读,哪些内容不该读。如果全书没有该读的内容,那么这本书也就不要读了。如果是教科书及其参考书,则以老师指导的为主;如果是课外读物,则以行家推荐的名著名篇为主。

读书可以消遣,可以增长才干,可以励志,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以励志为目的去选读课外书是最值得提倡的。

有的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以后,一见书犹如牛见了青草,不分好歹,大吃大嚼。这种做法很不可取。世上的书那么多,那么杂,不加选择地苦读一辈子也读不出个名堂来!不仅如此,有些书对青少年还有毒副作用,如果不加选择地去读,很可能被其诱离正确轨道。若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加以选择,便实现了广义的“由厚到薄”。

第二步:明确重点

对于所学习的一切重点内容及一切应该内储的知识,可用钢笔在底部打上波浪线,或者作出其他标记,还可以书写体会,加眉批。下一步复习时就看这些内容,其他内容可以不看了。对于重点内容中的重点句子以及重点句中的重点词汇都要作出标记,而把那些多余的语言和词汇过滤出去。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东西统统抛掉”。对于你所确认的重点内容,可以边读边记笔记,然后,回过头来去整理笔记,使之网络化或条理化,最后,该内储的则抓紧记忆,该外储的则及时归类予以外储。

第三步:反复理解、领会、记忆应该内储的内容

刚开始学习时,有一两处不明白、记不住也不要紧,继续往下看,当前后内容贯通以后,自然就大彻大悟了。对于数理化等理科知识,要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多做练习题,以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应变能力。

第四步:归纳概括

每一章乃至全书学完以后,对应该掌握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整理出来的内容可写在几张纸上,或者抄录在文摘卡上,或者加注眉批,实现“厚本变薄本儿,薄本变张纸儿”的飞跃。同时在此基础上,针对所有应知应会的内容提出若干问题,由自己一一回答。日后复习时方便、省时。对于应该外储的散见于书中的知识,抄录卡片,归纳存档。

第五步: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

这是专指内储知识而言的。复习是为了弹掉覆在记忆之上的灰尘,应该适时进行,否则灰尘太多太厚,清除就费时了。对于文科知识,复习时可以回答第四步所提出的问题为主;对于理科知识,可以解应用题为主。

这种“由厚到薄”五步读书法,对于中学生、大学生、自学者都适用。在“知识爆炸”、“书刊泛滥”的今天,五步读书法中的第一步最为重要。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用的也是这种学习方法。钱钟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群书。读中学时,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爱不释手,披阅不倦。考入清华后,他的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日泡在图书馆内,博览中西新旧书籍。自己的书就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他阅读面之广,连许多教授也叹为观止。

钱钟书的博学,归功于他的博览。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夸张,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钱钟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