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1992900000040

第40章 精读一本书(2)

女作家茹志鹃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她家里有一帧条幅,上面写着两个字:“煮书”。茹志鹃曾经向人解释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得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的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这是何等的一个深钻细研的境界啊。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爱人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3.杜维明“涉深水得蛟龙”

杜维明是一位闻名美国的汉学家,从1967年起就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教授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杜先生学问渊博,不仅有自己的读书观,而且有独特的读书方式。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杜先生,你采用什么样的读书方式?”

他回答说:“英国学者柏林说过,做学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狐狸打洞式,接触面广;另一种是穿山甲打洞式,钻得深。这也可以用来说明读书的方式,而我采用的是穿山甲方式。”

作为一名研究理学的专家,杜维明的读书单上主要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对于这些典籍,他系统地读、反复地读,手不释卷地百读不厌。就以“四书”而言,他每年都要重温一遍。他读这些书,不是一读了之,而是一头钻了进去,同时进行潜心思考,每读必有所得。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穿山甲的读书方式”吧。杜先生认为,如果每次重读书,没有新的收获,就等于没有读。“涉深水得蛟龙”,他从书中领悟了更深的哲理。正是这种谦逊好学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正是这种“穿山甲的读书方式”给他的学术研究带来累累硕果。

“穿山甲式”读书法正是精读一本书的另一诠释。

4.深钻细研,是要下番苦功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他读书也很刻苦,对学的东西进行深钻细研。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读名著需要深钻细读

说了这么多的例子,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读呢?以文学为例,名著是一种值得仔细阅读的图书。斯蒂夫·艾伦教给我们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人类所完成的一项最了不起的也是最困难的技术——怎样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读老师指定的书。老师指定读《白鲸》,我不喜欢它,我没有读,我以为我赢了。

可实际上,我输了。我失去了阅读名著本应得到的有益的东西。后来,我还是读了它,渐渐喜欢起《白鲸》来,而且每读一遍,我都发现一种新的乐趣。

什么是名著呢?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

不是很多书都能经受住这种考验的。算一下自从人类第一次用凿子打制石器以来出版的所有著作,名著只占有其中极微小的部分——还不到总数的千分之一。只不过有几千部罢了。在这些书中,它牢固的核心则不足一百部。

为什么你应该阅读名著,并且要学会欣赏它们呢?我提出三条充足的理由:

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

第二,名著资助你成长。

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

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你几乎能够从许多书中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境界。

我常听到人们说:“名著太难懂了,我啃不进去。”

让我出些主意帮助你找到这个奇妙的世界。拿一本你常说要读的名著,然后按照下面的建议去读!

1.知道你正在读什么

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传记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

2.不要躺在床上读

我承认读名著会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思想活跃,器官敏锐。如果你躺在床上读,你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你就会埋怨那本书。

3.不要被众多的人物所左右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卡尔马卓夫兄弟》一书中抛出了50多个主要人物,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22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使你脑袋发胀。这时,不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你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你记得你的许多朋友,在结识前也是陌生人。

4.给作者一个机会

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你对你要读的那本书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我啃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共啃了三遍,才看懂。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你就把它放到一边,搁一天或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

5.大段大段地读

别小口小口地啃,你读的句子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

6.读作者读的书

例如,莎士比亚为了写《尤力斯·恺撒》、《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了诺斯的《蒲鲁塔克传记集》的翻译本。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的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作家的观点不一致。没关系,起码它使你思考。

7.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书

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你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他所写的作品。你就会开始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一个作家不可能暴露自己。我们关于莎士比亚的大部分猜测都是从他的剧作中找出的线索。

8.重读一遍

所有名著都反复读。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你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书里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告诉你,你简直不会相信这是同一本书。

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聪明的人类一样。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你在精读时该注意什么

朋友,现在你有什么感想呢?拿起书来,仔仔细细地读,深钻细研,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将要研究的课题认真钻研,通读有关书籍,读通、读精、反复钻研、认真地思考、深入掌握直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在阅读方法中可称之为“精读”。这种阅读法不同于普通阅读,更不是浏览、泛读。

需要注意的是:

(1)精读要定一个明确的方向,把自己主攻专业的著作及有关基础课程,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读。十目一行,精雕细刻。

(2)随研究的重点课题要制订科学的读书计划。基础在先,精深随后。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见什么就研究什么。精读就是要在一个较窄的专业领域里,集中精力,精深研究,深钻细读,仔细体味,深入掌握其精义,即是精读用心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