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司马懿的崛起:从军师到权臣
19952800000014

第14章 士族派系

公元226年6月29日,魏国迎来了第二代皇帝——年仅二十一岁的曹叡。

曹叡继位第一年就把朝廷权力架构做了些调整。

四位托孤重臣中,曹休官拜大司马,位阶最高。不过,他原先的扬州牧被改成扬州都督,由此,他失去扬州行政权,仅拥有军权。往后,魏国几乎再没出现过州牧这一官职。

曹真官拜大将军(仅次于大司马)、都督中外军事(中央军最高统帅)兼雍凉都督。前两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刚刚平定益州南蛮叛乱,国内尚处于休养生息阶段。由于西线无战事,曹真得以继续留任朝廷掌管中央军。

陈群官拜司空(三公之一)、录尚书事;司马懿官拜骠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同样任录尚书事。前文讲过,录尚书事可以直接插手尚书台政务,自然,这两位重臣免不了磕磕绊绊。

转年开春,这天,司空陈群入宫觐见。

“陛下,近来臣心里始终挂着件事放不下。”

“哦?陈公请讲。”曹叡表面上对陈群毕恭毕敬,毕竟这是当年支持他爸爸登上皇位的股肱功臣,可暗地里曹叡很有一套,半年前他拜陈群为三公时,趁机剥夺了陈群手里的禁卫军兵权。可想而知,曹叡整天看着身边都是唯陈群马首是瞻的禁军侍卫肯定浑身不自在。

难道要跟我重提执掌禁军兵权的旧事?想都别想!曹叡脸上乐和,心里却这样想道。

不过,陈群并没如曹叡所料提到禁军兵权。他言道:“我大魏与吴国边境有两大战区。东部,大司马、扬州都督曹休坚如磐石。但南部,自荆州牧夏侯尚死后一直无人接替。臣心系社稷,故想举荐一位重臣担任南线统帅。”

“说得也是……”曹叡点点头。半年前,就在曹叡刚继位不久,吴国即趁魏国国丧期大举入侵。北荆州险些不保,最后还是司马懿率中央军支援荆州,这才赶跑了吴军。“陈公举荐何人?”

“臣要举荐的人,正是骠骑将军司马懿!他与前任统帅夏侯尚是儿女亲家,又在半年前亲临荆州大获全胜,实在是镇守荆州的不二人选。”

曹叡嘴角微翘,竟没忍住笑意。他清楚陈群举荐司马懿的真正意图——把司马懿赶出尚书台,他自己好独揽尚书台政权。

陈群和司马懿的斗争,除了二人共为录尚书事这个原因外,还掺杂着地缘派系因素。

陈群祖籍豫州颍川郡,位于黄河以南,以他的地位,绝对称得上是(黄河)南派士族的精神领袖,另外,自九品中正制施行后,越来越多的士族吃到这个政策的甜头,使得陈群的影响力快速辐射到黄河以北。司马懿祖籍司隶州河内郡,位于黄河以北,由于他的官位拔到和陈群比肩的程度,他也顺理成章变成北派士族的精神领袖。但论及政治影响力,司马懿跟陈群相去甚远。

曹叡虽然对此心知肚明,但陈群所说的南战区统帅空缺问题的确存在,而他举荐司马懿的理由同样无懈可击。

此时曹真在旁。曹叡转头问曹真道:“大将军也说说,陈公所言是否妥当?”

曹真是皇室重臣,在他看来,陈群和司马懿无非是南北两派士族争权夺利,而无论是士族内斗,还是尚书台政务都跟他没半点关系,自己正乐得作壁上观看个热闹。

“臣也觉得陈公所言在理,不过这事还须在朝廷上共议,看看群臣的态度。”

翌日,朝臣正式上疏举荐司马懿任荆豫都督。陈群自然不会直接出面。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司马懿则保持沉默,谨慎观察着局势。朝堂上就这么吵吵嚷嚷了好一会儿,陈群终于决定从幕后走向幕前。

“臣也觉得司马公才堪大任,若说司马公做不了荆豫都督,恐怕这重任就没第二个人能担当得了了。”话音落地,局面开始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同僚向陈群靠拢。

眼下,魏国的士族(包括司马家族在内)十有八九都是九品中正制的受益者,陈群是当之无愧的士大夫领袖。司马懿就算再不爽也不敢跟陈群公开翻脸。他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都拗不过了。

司马懿缓缓起身,平静地说了句:“臣责无旁贷。”

公元227年7月,司马懿卸去录尚书事职权,转任荆豫都督。

司马懿离京令陈群一家独大,成为朝廷里执掌政权的最高重臣。

而此刻,司马懿虽然一万个舍不得尚书台,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担任荆豫都督不仅是他仕途的一个新起点,更成为魏国历史上至为关键的一笔,自魏国初建以来,一直由曹氏、夏侯氏担任三大主战区统帅的传统到现在终于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