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晚清军政启示录(第1部):被砍断的龙旗
19959400000005

第5章 皇帝不需要进取心

马戛尔尼曾经无比自信地以为,他和他的使团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一定会为大英帝国打开东方市场。可现实却是另外一个样子,英国人提供的军事装备被锁进圆明园的仓库里,直到60多年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才发现,当年英国国王托马戛尔尼带给乾隆的生日礼物已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始终无人动过。

大清国的君臣只是将英吉利国的贡品当作“玩好”加以收藏,这和日本人的态度成了鲜明的对照。荷兰人也于此时将欧洲仪器输入日本,秉承学习精神的日本人深为这些东西之奇巧所吸引,赞叹其穷理之微妙。日本幕府老中松平定信于1792—1793年(即马戛尔尼来华之时)巡视海岸,下令加强海防,吸收西方之“理”。而大清国的两大文武官员,和珅和福康安却抱着“看亦可,不看亦可”的冷漠态度,在大时代里做着他们各自不同的天朝梦。

在这群人里,如果说唯一让乾隆帝心生好感的,就是那个有着一头金黄头发,白皙俊朗的少年。这个将家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后,眼前这个面目纯净的少年会在英国下院的辩论中力主对他的大清国发动武力,而那时的少年已不再是少年,性格深处已经拥有一种利刃般的果决。

这个世界没有时间改变不了的,柔软的会变成坚硬的石头,坚硬的也会变成腐烂的木头。而此时的小斯当东虽然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有些陌生,但在他的内心仍不乏亲切之感。至少他对这个国家并无恶念,他的目光和他的声音一样清亮透彻。

小斯当东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接触这个国家的语言,那时他只有七岁。在来到中国之前,他将自己所了解的中国知识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他的中国话是跟一位姓李的中国神父学的,所以他学的第一个中文单词是李子。

于是,他的李老师被喊作“李子先生”。每次小斯当东喊“李子先生”时,中国神父的东方面孔会露出温暖的笑容,小斯当东的西方面孔也报以同样的笑容。在这个英国男孩儿的心目中,中国人都应该像“李子先生”那样,谦逊而温暖,不具有任何侵略性。即使站在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老人面前,小斯当东也没有陌生人之间的疏离感,更不懂得设防。

英国人的商业谈判,被强行编排成了一场蛮夷之国的上贡游戏。英国人要求开放舟山、宁波、天津等处作为贸易口岸,在北京派驻大使以及固定关税的请求都遭到了中方的拒绝。在乾隆和他的官员看来,他们的老大帝国,早就在一国独大的东亚世界里构筑起了相当稳固的朝贡贸易体系,根本不存在西方的平等邦交和自由贸易。

这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国家,这时候完全意识不到国际贸易的重要。

在中国政府的再三催促下,马戛尔尼使团不得不满怀遗憾地离开,他们在大学士松筠和两广总督长麟等人的一路护送下经大运河、赣江、北江穿越中国腹地。两个半月的漫长旅程,使英国人对这个停滞不前的帝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行人中,最失望的人莫过于马戛尔尼,他带着满满的热情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如今虽然两手空空地离开,但还是带走了曾经专属于这个国家的“神奇”两个字。在踏上这块土地之前,他的半生努力都在为这一天做准备,包括他枕边放着的那本已经破损泛黄了的《道德经》。马戛尔尼对乾隆的印象不错,他后来说,在接待我们的时候,乾隆非常亲切有礼,我们十分满意。他是一位优雅的老人,健康有力,看上去不过六十岁。

让马戛尔尼感到失望的是,大清国的皇帝对他们提出的贸易要求表现得很是冷漠。它的人口超三亿,几乎为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的两倍,而国内市场和国内贸易也远远超过欧洲。对于来自地球另一端的英吉利,乾隆真的提不起任何兴趣。

马戛尔尼虽然有些失望,但是他觉得这一趟东方之旅还是极具价值的。至少在他心里,打破了先前毫无根据的东方幻梦。那个被欧洲诗人和哲学家美化了无数遍的伟大帝国,也不过如此。这个自高自大的国度有着无法掩盖的虚弱,他不是在装睡,他是真的已经沉沉睡去。这个国家从他的君主到官员,到他的人民,没有任何想要改变的迹象,即使想过改变,也想不到从何处打开变化的缺口。

当马戛尔尼看到大清国的军队使用的还是火绳引燃的枪支,却对他们所带来的每分钟发射二十响的火枪不屑一顾。在马戛尔尼看来,“只要我们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

于是,马戛尔尼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在他看来,英国人的进取精神,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得到强力推进。唯独在中国,英国人的“进取心”得到全面压制。“进取心”虽然被压制住,但是资本增长的野心却无法被压制。

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一书中将这次不成功的访问视为“两个文明的冲突”,他写道:“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认为它的文明从来都是最优越的,希望能将它的文明广为传播,替代吃烘烤食品的、劣等的野蛮人的文明。英国人则认为,它的文明是最优越的,因为它是现代的,建立在科学、自由思想的交流和贸易优势的基础上。”

东西方霸主相遇在18世纪的路口,来不及躲闪,只能迎面撞上,然后不欢而散,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知识分子把持了权力的边边角角,一般读书人陶醉在科举制度下,只想过自己的生活,却有另一批抱着儒家的理想,与变局下的大时代做最后的抗争,百死不辞的人。

他们似乎人人都有所谓“士”的精神,显得高贵且迂腐,他们甚至将物质生活的丰富和餍足视为一种罪恶。相对于物质,他们将精神与脸面看得高于一切,对于技术层面的东西,他们将其视为奇巧淫技,不值一提。

和那些动机不够纯粹的成年人不同,尚处于少年时代的小斯当东忠实地记录了他眼睛里看见的一切,包括父亲和马戛尔尼大使由于外交上的原因而刻意掩饰的事情。他的记录也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史料。

尽管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导致了中国形象的急剧恶化,但是天真无邪的小斯当东却对这个怀柔远人的国家抱有足够的善意。他不会忘记,乾隆皇帝看他时,目光里流露出的那份慈爱与温和,成为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也是他最乐意在文字里反复表述的细节。不仅如此,他还与大学士松筠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1800年,小斯当东决定重返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