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1999700000037

第37章 每天读点成功哲学(2)

正如结构要服从于功能一样,战略也要服从于战术。也就是说,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让你的所有“棋子”都活起来,而不是憋屈在那里不能发挥作用。如果你的战略无益于战术结果,那么,这样的战略就是错误的,而不管它有多么完美的形象与体现。战略的制定不是从上到下,而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一位将军只有深入了解战场上发生的一切,才能在制定有效的战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战略不是来自涂有防腐剂的象牙塔中,而是生存于当场的对局中。

大凡有所建树的人,其实都没有非常严谨的计划,他们常因某个突发事件而追求另一个生涯目标。亿万富豪佩罗是电子资料系统公司的开山始祖,也是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重量级的候选人之一。他曾说:“要看个人成败就看他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佩罗深信不可预期的事情往往就是最大的机会,他的成功生涯就是活生生的见证。佩罗本来只是IBM的电脑业务员,开创电子资料系统公司所需的1000美元还是太太储蓄多年的私房钱。一开始,电子资料系统公司做的是大型二手电脑的中介工作,帮买不起昂贵电脑设备的公司解决了难题。然而22年后的一天,佩罗却以25亿美元的价格,将当初毫不起眼的电子资料系统公司卖给了通用汽车公司。佩罗说:“回首过去,有多少事情是照计划丝毫不差地实现的?要是计划的25%得以实现,就算十分幸运的了。”

威廉萦诺玛公司是美国家庭用品的大厂商,其创办人就是看准了旧金山湾区的零售点,因而大发利市;温娣的创始者大卫·汤姆斯,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世界知名速食企业的大老板;堪称世界第一的布洛克所得税申报服务公司的布洛克兄弟,在草创初期也无法想象日后他们的身价在纽约股市竟值10亿美元。这些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人所不能成者,就在于善于把握机会。

计划赶不上变化。真正的高手是不进行预测的,他们固然有自己的规则和计划,但他们绝对不会拘泥这些死板的东西,为之所累。因为他们知道,局势变幻莫测,没有任何一套计划能像计算机一样把事态的发展变化清晰地计算出来,唯一可做的只能是见机行事,见景生情了。

破除成见——以不变应万变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说,要评价一个人是否得道,可以通过对以下这几个方面问题的回答来判断。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客观存在,魄,主观意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能统一起来,而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气,在客观存在及其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决策并采取行动。致柔,做到完全遵循时势变化的发展规律,随其自然地作出选择。婴儿,最能做到无知、无欲、无为,是完全随其自然地作出选择的典范。在客观存在及其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决策并采取行动的时候,能否像婴儿那样保持无知、无欲,无为的心态,完全随其自然地遵循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而作出选择?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指头脑中各种各样的观念、欲望、知识、经验、教训等,这些都可能成为遵循“道”这个变化过程的障碍或垃圾。能否把头脑中的各种主观杂念清除得干干净净,绝不留下任何残渣余孽?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指的是人的“心门”,也就是心的“门户”。正如庄子所说的:“入出无见其形,是谓天门。”此处是指掌握万物生化的无形之门。“开阖”,意为一开一合,一动一静。“雌”,指的是柔弱和清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天性动(开),后天情欲即生。后天情欲静(阖),先天之性即现。人生天地之间,必然运心应物。然而,在举心运念时,不能让情欲障蔽本性,而应以清静无为处之。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意思是说,在探明事理的时候,大脑能否保持无知、无欲的纯净状态?无知,就是不把自己的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而是以完全客观、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永远像第一次遇到的情景一样去对待眼下所发生的一切事实。

在这里,老子强调的无非是一个字——破。只有破除“成见”,你才能对时势敏感起来。你内心中所有的条条框框,无论是知识、观念还是欲望,都可能会成为你作出抉择的阻碍。因此,你必须像婴儿一样做到“专气致柔”,才能做到相时而动、顺势而行,完全根据事态的发展作出选择并采取行动。

在金庸的著名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有一个张三丰教张无忌学习太极剑的片断。这一段描写得非常精彩,充分表现了金庸先生对这个“破”字的深深体悟:

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各人尽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用来对敌过招?”转念又想:“料来张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数,好让他瞧得明白。”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你了。你自己去想想吧。”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在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了一大半了。”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很是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吧。”张三丰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糊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么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收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说着将手中木剑递给了他。张无忌躬身接过,转身向东白道:“方前辈请。”周颠抓耳搔头,满心担忧。

在这里,以太极剑对敌,并非每招均须按照原招式,不可有所变化,更非按顺序一式接一式,三环套月必继之以大魁星。只要把握住剑法精神及要诀,审视对敌情况,机动出招,或每招加以变化,或一招中含两三招变化克敌制胜而已。原书第994页云:“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精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天下至理,殊途同归。老子所说的得道也好,张无忌学太极剑也罢,都在说明“破”的重要性。唯有“破”,你才能活在当下活生生的局势里,才能不被个人的偏见所束缚,做到“大象无形”。我无形,而敌有形,未曾交手,胜负已定。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片断之一。曹操请刘备在后园小亭青梅煮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若龙隐龙现。曹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刘备曰:“未知其详。”曹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后来还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最后以手指刘备及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在这里,曹操借龙的大小变化来比喻真正英雄的“无形”。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变化莫测,没有固定的形状,正是对英雄的最好比喻。正因为无形,所以才能“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才能“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龙是中国人的象征!那么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为了生存,保全自己,就势必像龙一样变化,审时度势,立足于天地间而不败!

无知无畏——勇气来自无知

自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为了成为文明社会中的一分子,我们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从牙牙学语到一字一词,从言谈举止到道德规范,我们的脑子不断在接受许许多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相应地指挥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后天”一天天在巩固,一天天在强大,而我们的“先天”却在一天天被深藏,被遗忘。

所以,学者,虽看似有益,但却暗含着不益;道者,虽看似玄奥,但却真正有益。故《道德经》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没有所学,就谈不到何谓所损。万物本就是对立存在。学得越深,受到的束缚可能就越大;受到的束缚越大,我们就可能在重大的选择面前瞻前顾后,坐失良机。打一个比方,你身上的东西越多,放下就越不容易,而放不彻底,也就看不清当下的形势。

在日常生活中,“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经常用来讽刺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人。但是,如果仔细揣摩一下,难道没有几分道理吗?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企业家,他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恰恰是因为“无知”,他说:

“因为无知,我才敢进入我想进入的行业,才不会考虑什么进入门槛的高低、有没有这个或那个进入的壁垒、竞争对手是谁、在哪里、有没有相对优势,致使考虑到最后决定不进入这个行业。

“因为无知,我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高薪聘请有知识的专业人才而不会考虑什么成本核算、对人才的投入是否有产出,以及投入产出比是多少等,结果我成功了。

“因为无知,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竞争阻力时,不懂得如何计算它的胜算有多大,不懂得设计什么精确的竞争方案,我只知道我要赢,背水一战,孤注一掷,结果我真赢了。

“然后,我得了第一桶金,我成了资本家,我雇用了一批高智商的职业经理人——那些当初因博学而放弃进入市场的人。”

想得多了,考虑得多了,有时候难免会纠缠于细节而看不清局势,进而瞻前顾后,犹豫不前。北大有一位著名的教授,他在一次讲座中对下面的学生说,他写文章从来不看一些相关的二手资料,因为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二手资料浩如烟海,观点参差不齐,如果看得多了,就什么文章也不敢写了。还不如只看一手资料,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领会,这样才更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来。

说“无知者无畏”,并不是在鼓吹知识无用,无知光荣,而是说过多的知识可能会让我们凭空产生畏惧心理,而畏惧心理又无形中让困难增大了一倍。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但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他暗想: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作业交给导师后,导师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有多难时,往往会做得更好。我们仅听别人说有多难多难,心里便产生了一种畏惧感,不敢去尝试,而不知道时,则大胆地去做,不畏畏缩缩,到头来,反而成功了,就像高斯一样。畏惧心理和困难是成正比的,越害怕,困难越大,你也就越做不成。如果阿基米德、牛顿把这道难题当做小学试题来做,我想他们一定可以解开这道数学难题。

为什么人类成长最快的时候是在年轻时期?为什么大多数人出成绩是在40岁之前?除了生理上的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那个时候的“无知”。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所谓“不惑”,就是不再无知了,所谓“知天命”,就是连老天爷的事情都知道了,因此也就给自己套上了一具重重的“知识枷锁”。向东吗?不行,据我所知,东方有一座高山,向西吗?不行,我知道西边有一条大河。跑快些吗?不行,知识告诉我们,跑快了会摔跤的,而且可能会摔死。

还是老子说得好:“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在探明事理的时候,大脑保持无知、无欲的纯净状态,不把自己的所知所识当做绝对的真理,而是以完全客观、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永远像第一次遇到的情景一样去对待眼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物。而这些,你能做得到吗?

打破常规——别让经验把你“杀死”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会怎样?

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他们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他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动作。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智力和经验,蜜蜂灭亡了。

而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反而顺利地得救,获得了新生。

下面这个故事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美国宇航局曾经为圆珠笔在太空不能顺畅使用而苦恼,因此出巨资请专家研制新式品种。两年过去了,该科研项目进展缓慢。于是,宇航局向社会悬赏,征求此种“便利笔”。不料,很快来了一个小伙子,他向惊讶的官员们出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枝铅笔!

人的惯性思维来自对事物的固有认知,而这时的知识对于人而言,就成了一种限制。人生在世,主要是靠经验做事情,也就在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习惯和惯性思维所左右。而能不能从过去的经验和惯性思维中跳出来,就成了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人们上班时总是习惯走一条固定的路线,或是乘坐固定的某路公共汽车;出差时总喜欢住在自己熟悉的宾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们相信经验,害怕改变,担心这种改变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遗憾的是,人们的这种习惯实际上并非最佳的选择,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选择和决断面前,更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时间在变、空间在变、对象在变、条件在变,僵死的思维模式怎么能应付变幻莫测的局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