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52

第52章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十五位皇帝,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初一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启”,史称“天启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熹宗朱由校皇帝一生在位7年,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最善于木工。据说,在建造房屋与木工、油漆工艺方面,明熹宗朱由校的水平很高,“巧匠不能及”。明熹宗朱由校将他的所有心智,都放在自己的玩乐中去了。也正因此,魏忠贤才有可能在天启一朝中专权。

明熹宗朱由校曾制成过一座小巧玲珑的乾清宫模型和五间蹴圆堂模型,被誉为“天才木匠”。然而,明熹宗朱由校所受到的教育极少,几乎可以说是文盲,根本不喜欢处理朝政,他宠幸太监魏忠贤等人,致使他统治期间成为明朝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阶段。

皇帝个人档案

木匠皇帝——明哲皇帝朱由校

姓名:朱由校,庙号:熹宗

本名:朱由校,年号:天启

生肖:蛇,陵寝:明德陵(今北京十三陵)

职业:皇孙——皇太孙——皇帝,祖籍:今江苏句容

生日: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出生地:北京

死亡时间: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当皇帝机遇:以皇长身份继位

寿命:23岁,父亲:朱常洛

身高:不详,母亲:王选侍

体重:不详,配偶:张皇后及三宫、六院众多妃子

学历:近乎文盲,初婚年龄:16岁

性格特点:多疑严酷,子女:3子,2女

谥号:明哲皇帝,继承人:兄弟朱由检

武功

宁远大捷,大败女真

由于历史原因,明熹宗朱由校无疑在大众心目中被草率的扣上了“昏君”的帽子。在普遍的印象中,明熹宗朱由校被夸大成一个只对木工有兴趣其他什么都不管的傀儡。这种印象在很多人读《明史》的时候一直就有。然而,在明朝后期的几场比较大的战争历史的时候,你却会惊讶的发现:明熹宗朱由校在对战事的过问思考和决策上,表现出的素质与一般的印象却是相去甚远。

明朝末年,经过萨尔浒战役的失败,明军从战略进攻方变成防守方,其主要的任务已经变成了对后金的战略防御。当时的明朝政府的战略布局一切从这个实际出发,天启皇帝朱由校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明熹宗朱由校的七年执政时期里,辽东的战争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孙承宗任督师,高第替代孙承宗,袁崇焕抗金胜利。

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初,辽东明军因为王化贞冒险行动遭到惨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攻陷了广宁。明熹宗朱由校对于辽东战场形势非常的焦急,开始不断的派人对辽东战场做详细的勘察,写成书面报告给自己审阅。同时明熹宗朱由校也在思考辽东督师的问题。这个时候,皇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自请督师,明熹宗朱由校对这个老师一向敬重不已,欣然应允。

孙承宗到辽东后,明熹宗朱由校一直给他绝对的信任,相信他能够处理好辽东的局势,对孙承宗提出的要求几乎是有请必准,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孙承宗在辽东干的也相当的卖力。孙承宗对辽东军务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使明军在万历后、天启初的面貌大有改观。

明熹宗朱由校一直对孙承宗持支持态度。孙承宗希望对金兵进行一次主动攻击,需要军饷,向皇帝索要。明熹宗朱由校经过深思熟屡认为可行,但是这些官员坚持自己对于战场的看法,甚至采取了消极的方式来拖沓对抗。此时,皇帝朱由校也没有办法,孙承宗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孙承宗在辽东的地位,这是朱由校对其支持的结果。

事态的发展对孙承宗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有一个孙承宗非常器重的大将马世龙,错误的听信了一个从金兵那里逃回来的投降者说的情报,派兵渡柳河进攻金兵,已经进了金兵的埋伏圈,这一仗明军又大败,损失四百多人。

朝野上下对马世龙开始弹劾,大量的弹劾奏疏堆到了明熹宗朱由校的面前。明熹宗朱由校也对孙承宗深感失望,允准了孙承宪回籍养病的请求。

孙承宗离职以后,明熹宗朱由校遍寻朝野没有找到合适的辽东经略人选。于是,明熹宗朱由校只好听从了魏忠贤的建议和大臣们的廷推,选择了高第担任辽东经略。

有一年的冬天,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跑过来要和明军干架。明熹宗朱由校率先获得了情报,要求高第把积聚的粮草运到内地以防金兵抢掠,并命高第“严饬道将,倍修战守,务保万全”,可怜的高第十分怕死,竟然置皇上的命令于不顾,直接带着兵躲回到山海关去了,留下袁崇焕一个人守卫宁远。

远在北京的明熹宗朱由校并没有能立即知道这个消息,他还在努力的对这次战役做部署,只是他没有想到,当他的命令到达辽东的时候,高第已经第一个望风而逃,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已经兵临宁远城下了。其后发生的,就是袁崇焕的经典之作,以两万人轰退了数倍于己的金兵,并让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受到重创而一命归西。

在当时的交通限制下,明熹宗朱由校所接到的消息一直晚于战场上所发生的事情,但是他一直都尽力的作出部署。在宁远开战之后一两天,明熹宗朱由校才知道高第已经到山海关躲起来了,宁远一座孤城在守金兵。他立即要求总兵杨麒派军队策应宁远,务必帮助袁崇焕守住宁远,这个命令比现实至少晚了三天。

就在宁远还在激烈战斗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宁远可能守不住,所以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山海关的防御上。有大臣提出,宁远使用的大炮相当先进,但是宁远一座孤城可能最终守不住,不如把这些大炮运回山海关增加山海关的防御。很多人赞同这个计划。然而,当时的朱由校显得相当清醒,他把守卫宁远看成是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坚决反对从宁远撤出这些大炮,并严令各部军队,救援宁远,务必要保住宁远。而明熹宗朱由校寄予厚望的高第却坚持躲在山海关不敢出来。

四天以后,朝廷终于得到了全面的宁远之战的报告,明熹宗朱由校对袁崇焕和宁远守军的表现相当的赞赏,亲自下旨慰问和嘉奖,并加升袁崇焕和满桂。

明熹宗朱由校对高第彻底失望,派人去山海关进行彻底的调查。连高第的靠山魏忠贤都对高第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大光其火,不再对他支持。高第只好上疏请辞,明熹宗朱由校象征性的安慰了两句就把高第打发回乡去了。

从此之后,明熹宗朱由校在辽东战场上,开始越来越倚重袁崇焕。要求后妃、皇子、亲王、公主和宦官捐银,共捐出十六万两银子送到辽东以做军饷,同时让人带去大量的火器以充实辽东明军的防守力量,并密切关注金兵的动向。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回师之后就一命呜呼,这个被某些人夸耀为“战神”的人物,在明军正确的利用自己的优势之后,就没办法占到一点便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继任者是他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也是被后世夸耀为战争天才的人物,其实在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世的时候,爱新觉罗·皇太极也并没能在明军身上取得什么优势。爱新觉罗·皇太极比他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高明的地方就在于:皇极极正确的把握到了战略的方向,和明朝议和,进攻朝鲜。

明熹宗朱由校谨慎的支持袁崇焕,同时派去了蓟辽总督阎鸣泰帮助袁崇焕,但是阎鸣泰也反对议和,明熹宗朱由校明确的说:其实议和只是手段,绝对不是目的。

大家都知道议和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议和的进展无法有实质的突破。爱新觉罗·皇太极率先按耐不住,对明军发起了攻击。

情报迅速到达了明熹宗朱由校的案头,明熹宗朱由校召集军事大臣廷议,并很快做出了防守部署,命令驻扎山海关的满桂驻扎前屯,原来驻扎在这里的侯世禄与三屯总兵孙祖寿移驻山海关和宣府;在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宁远,分布兵力三万五千,由袁崇焕直接驻扎并全局指挥。又从昌平调军队一万,天津、保定、宣府,大同各调兵五千援助关内守军。同时,明熹宗朱由校命令各个重镇做好备战准备,随便听候调遣。明军摆出一个强大的阵势恭候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到来。

爱新觉罗·皇太极首先包围了锦州,劝赵率教投降,赵率教不屑的对他说:“你要么就来攻我,否则别想说动我!”爱新觉罗·皇太极只得攻城,但是除了每天攻完城把越来越多的尸体拖回去焚烧,金兵没有取得任何的进展。

爱新觉罗·皇太极本来想引诱宁远等地派出援军,然后双方在平野作战,有利于金兵骑兵的发挥,但没想到明军上下没人理他,全都据城死守。可怜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那些精锐骑兵对爬城墙没有任何优势,跑的近点就被明军的大炮轰了个干净。明熹宗朱由校不停的对前线发布命令,要关外四城各自坚壁自守。除非宁远危急,否则谁也不准互相援救谁。同时,明熹宗朱由校考虑到锦州不能一直这么打,于是,命令满桂从山海关中调出精兵一万援救锦州。援军迅速到达,与金兵展开激战,双方不分胜负,金兵只好退出了对锦州的包围。

爱新觉罗·皇太极苦战半月没有占到任何的便宜,便想全军后撤,引诱明军出来和他打遭遇战。无奈明军早已经有好的部署,还是没人理他。爱新觉罗·皇太极气极,不顾众人反对强令调兵去攻打宁远,结果明军在城下火器齐发,城上大炮一字摆开,爱新觉罗·皇太极攻打了半天,甚至都没能接近城墙。

正在爱新觉罗·皇太极犹豫要不要继续进攻的时候,明军寻找到金兵的薄弱地带,从里面迅速冲出来一群人歼灭了那一部分金兵,还没等其他部分的金兵反应过来又迅速的退回城去。

绝望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又跑到锦州,再向赵率教劝降,人家更加不会理他。爱新觉罗·皇太极思索宁远城里坐着袁崇焕,那是当年把他老爸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轰到一命呜呼的主,而且今日之情形也不同往日,袁崇焕拥有比当年对阵他老爸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好很多的客观环境和兵力。所以,皇极极自知绝对不是袁崇焕的对手,只好再攻打锦州。激战一天,爱新觉罗·皇太极没有看到任何取胜的希望,自己的军队在大炮中损失惨重,只能放弃进攻,失败回营。

爱新觉罗·皇太极这一仗,动用大军对锦州和宁远围困了二十四天,寸功未立、寸土未得,反而伤亡惨重。皇极极自知自己这一仗绝对讨不到任何便宜,只好撤兵回去,沿途烧毁明军修筑的工事泄愤。

宁锦之战大大的增强了明军的士气,使明军从战略防御阶段开始转化为和金兵的战略僵持以防御为主的阶段。这里面,明熹宗朱由校清醒的认识,合理的部署,对前线指挥官的信任,和袁崇焕出色的指挥及明军上下齐心协力、正确运用了自己的优势等因素,都是明军取得胜利的关键。

然而,命运在这里发生一点转折。宁锦之战后,明熹宗朱由校迅速病倒至奄奄一息。魏忠贤立即开始了对袁崇焕的攻击。此时已经是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七月,明熹宗朱由校病的非常重。但是内廷却经常发布皇帝的旨意,罢免了袁崇焕,将宁锦之战的功劳全部算在了魏忠贤的身上,从七月到八月间的朱由校生命中最后的一个月里,内廷的旨意大都是对魏家人加封。直到八月中,信王朱由检才亲自见到了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由当时奄奄一息的明熹宗朱由校亲自任命为继承人。八月二十二日,这个年轻的皇帝就去世了。

生平最得意之事

制做木器,醉心建筑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明熹宗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不仅贪玩,而且还玩得很有水平。明熹宗朱由校自幼便有木匠天份,他不仅经常沉迷于刀锯斧凿、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娴熟,一般的能工巧匠也只能望尘莫及。据说,凡是明熹宗朱由校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够做出来。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明熹宗朱由校部要亲自操作,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明熹宗朱由校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史书记载:明代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明熹宗朱由校经自己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缕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明熹宗朱由校还善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态,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亦很惟妙惟肖。明熹宗朱由校还派内监拿到市面上去出售,市人都以重价购买,明熹宗朱由校更加高兴,往往做到半夜也不休息,常令身边太监做他的助手。

明熹宗朱由校的漆工活也很在行,从配料到上漆,他都自己动手,并喜欢创造新花样,让身旁太监们欣赏评论。明熹宗朱由校还喜欢在木制器物上发挥自己的雕镂技艺。在明熹宗朱由校制作的十座护灯小屏上,雕刻着《寒雀争梅图》,形象逼真。《明宫杂咏》上有诗吟道:“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沈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明熹宗朱由校雕琢玉石,也颇精工,他常用玉石雕刻各种印章,赐给身边的大臣、宫监。

明熹宗朱由校喜欢看傀儡戏,当时的梨园弟子用轻木雕缕成海外四夷、蛮山仙圣及将军士卒等形象。明熹宗朱由校情绪高时,也施展自己的手艺。明熹宗朱由校做的木像男女不一,约高二尺,有双臂但无腿足,均涂上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个小木人下面的平底处安一拘卯,用长三尺多的竹板支撑着。另外还有一个用大木头凿订成的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上面添水七分满,水内放有活鱼、蟹虾、萍藻之类的海货,使之浮于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周围朋纱囤成屏幕,竹板在围屏下,游移拽动,这样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戏台。在屏幕的后面,有一艺人随剧情将小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鼓声喧大。当时宫中常演的剧目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均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明熹宗朱由校做得是如醉如痴,看得也是如醉如痴。

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冻,冰坚且滑。明熹宗朱由校便命一群太监随他一起玩冰戏。明熹宗朱由校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床面小巧玲拢,仅容一人,涂上红漆,上有一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明熹宗朱由校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上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两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瞬息之间就可往返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