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71

第71章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5)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皇帝是个学贯中西的人,对于当时西方的科技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却严守封建自给自足经济的藩篱,而这样做必然导致无视科技的进步与教育的更新。而重视这两点,正是近代资本主义得以富强的关键。所以,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当政期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发展本国经济,而中国却在他的领导下继续着从前的老路,也就为今后出现被列强侵犯埋下了隐患。看看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同时的彼得大帝,俄国那时尚处在农奴社会,科技文化军事都比西欧落后。彼得一世在鼓励工商业发展并向外国企业主提供办厂便利的同时,尤为重视科技文化的学习。他命令改用欧洲通用的儒略历,简化文字,创办报纸,设立科学院,大量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甚至自己化名改装混杂在使节团中去英国荷兰考察,亲自去造船厂当学徒。他又改革军制,更新装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等等。在他的带领下,俄国从此迅速进步,成为军事强国。而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却未能及早“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将此全留给了后来的洋务派和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恬。倘当时能重视科技文化军事的学习与更新,相信中国近代写满国耻的历史将会改写。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对清初正在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不是扶持而是严加限制。例如对丝织业机户的织机数量、工匠人数、工资定额,冶铁业场主的采矿地点、炉数、产量、价格、运销地点等都有严格规定,并课以高额税金。采铜业的产品一度只许以成本价卖给官府,再由官府售卖。还在佣工中另外实行一种保甲制,他们“日则做工,夜则关闭在坊”,象囚犯一样没有人身自由。国内关卡林立,肆意刻剥商人。官府还勾结行会以各种条规罚款来限制竞争,防止生产规模和经营网点的发展失控。

下令海禁在对外贸易上,清代以闭关锁国著称,英明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也不例外。平台湾后,海禁稍有放宽,但外贸仍只许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进行,须经由官商开设的公行,并限制进出口商品数量及种类(进口的更少)。康乾时外贸规模之小可以从下面两点看出。两宋类似三国鼎立,而其外贸港口却比大一统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时多,达六七处。南宋高宗时,市舶司岁入达二百万两,按什一税计,年外贸总值当在二千万两左右;而五百年后“大清”康乾时,年外贸总值也从未超过此数。种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萌来萌去总是长不大。相比之下,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同时代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明智得多。路易十四即位初,法国工商业远远落后于英国、荷兰。为了加强竞争力,路易十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降低商品税率,取消国内部分关卡,对新办手工工场提供国家津贴,鼓励对外贸易,支持造船工业,国家资助建立许多大外贸公司,努力扩大本国在海外的势力和影响,使法国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很快取得与英国抗衡的地位,为后来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的完全确立打下了基础。由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朝拒绝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生长,在别人大步前进时中国却从此背上了封建落后的农业国的重枷,尽管清末勉为其难地兴办与鼓励近代工商业,但落伍已久,列强争夺目标已对准中国。

大兴文字狱据统计,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一朝大小文字狱不下十余次,文字狱是对文化思想进行严密控制的一种手段,这些大案都是由于著作中有眷念明朝的民族意识而引起的。“文字狱”一词即出自清朝。清朝自爱新觉罗·福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雍正及至乾隆期间,都对汉族知识分子施以高压,或深文周纳、吹毛求疵,或望文生义、捕风捉影,或图谋加害、蓄意制造,“文字狱”惨案迭起,罗网撒向全国,一案动辄牵涉几十人,甚至数百人,杖毙凌迟,株连九族,死人也要“锉尸枭示”。残酷的镇压,令士子学人200多年来噤若寒蝉,纷纷避祸于考据之学。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之后的雍正、乾隆两朝,文字狱次数之多,株连之广,处罚之严,都超过以往的朝代。

下面举两个清圣祖康熙年间的文字狱。

第一个,发生在清圣祖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至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湖北人朱方旦著书两部,讲修养身心,练气聚功。朱方旦认为,脑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人的意念、思想、记忆均藏在脑子里,并从那里释放出来。这个观点向当时占正统地位的理学提出了挑战。理学把“心”看成万物本原,所谓“圣人之学,心学也”。朱方旦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发生矛盾,遭到朝廷一些人的围攻。清圣祖康熙20年(公元1681年),王鸿绪上疏参劾朱方旦“诡立邪说,煽惑愚民,诬罔悖逆”,第2年,经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御批,朱方旦被斩,其著作“尽行销毁”。

第二个,发生在清圣祖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劾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私刻文集,肆口妄谈”。所谓“私刻文集”,指清圣祖康熙四十年间(公元1701年),戴名世的学生尤云鹗检老师“平日所藏钞本百余篇刊而布之”的《南山集偶钞》,该书对历史、社会、人情、风俗均有记载和议论。触犯了当朝大忌的是,书中在写到有关南明的人物时,都以南明各朝如弘光、隆武、永历为正朔,而此时清朝已建立了全国性政权。戴名世平时恃才傲物,不喜与达官贵人交结,已得罪不少人,这回终于被赵申乔捉住了短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览奏后,降旨“严察,审明具奏”。此案审理历时近两年,牵连者甚众,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二月,戴名世被处斩。

身后谜团

爱新觉罗·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死因之谜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第四个儿子雍正即位后,民间就一直有人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皇帝不是寿终正寝的,他是被雍正皇帝害死的。真的是这样的吗?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晚年言行来看,他的建嗣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胤禵而不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记载,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赴南苑打猎后,因“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大义觉迷录》)。随着病情加重,于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去世。

对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皇帝的驾崩,在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倒不是因为人们感怀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的恩威,而是因为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突然即位,再加上皇十四子胤禵在政治舞台上的兴衰与年、隆之狱的历史现象,人们才对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的死因提出了疑问,而且,至今,人们也一直在猜测。总体来说,对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皇帝得死因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自然病死,二是被皇四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谋害致死。

如果是自然病死,那么,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死因就与皇家的记载相同,没有什么可以猜测的。但是,如果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被雍正谋害致死,那么,在探索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的死因时,就要把它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在世时的皇子争立储位的斗争一起来讨论。清代原无预立储位之制,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清圣祖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册立自己宠爱的二皇子胤礽为皇太子,后在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以“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被废黜。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三月,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为皇太子。最后在1711年(康熙五十年)十月,终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再将胤礽废黜禁锢(《清圣祖实录》)。实际上,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两次废立太子,主要是由于太子和诸皇子为了巩固与争夺储位,结党营私,勾心斗角之势日益严重。但废储之后,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仍未消失。谁来继承大清的皇位呢?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在第二次废掉太子后,为此伤透了脑筋,但是,他迟迟没有正式公布人选。所以,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死于这种背景之下,很自然会招致人们的议论。

首先来听听继位者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是怎样说的吧。他说: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佑、阿其那、塞思黑、允俄、公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当时他未在场,等到他来到畅春园时,“皇考告以症日增之敌……其夜戌时,龙驭上宾……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大义觉迷录》)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奉命即位。如此述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纯属自然病死,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登基也是顺理成章的。当时的萧奭《永宪录》称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病危时,曾“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朝鲜《李朝实录》更为具体地记载到: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解脱其头项所挂念珠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曰:‘此乃爱新觉罗·福临皇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

对于这些宣传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继位合法性的记载,《清朝野史大观》是不以为然的。确实,此事是否详实,令人颇为可疑。当时就有人认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本欲传位给皇十四子胤禵,结果被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等篡改遗诏,毒死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自拥为皇。如有些书曾记载了这样一些说法:“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病中“降旨召胤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甚至朝鲜李氏王朝祝贺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登极的专使回国后都指出:“雍正继位,或云出于矫诏”。曾静对此说得更为明确,“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也就是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是被毒死的。早年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对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之死也深感怀疑。通过文献的辨析,他认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死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阴谋,这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所造成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王仲翰在《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中也认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被谋害致死之说不是捏造的,并以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断言:“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清史杂考》)近年许曾重指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去世和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嗣位“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是“隆科多在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害死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史论丛》第四辑)。

不过,针对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被谋害致死说,也有人认为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生前对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较为信任,临终传位,完全可能,而且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久病在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病状,其死亡实属正常。再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本人对人参“不轻用药”,加上警卫森严,用人参汤毒死他是很难的。

总之,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死因的争论已持续了二百多年,究竟是病死,还是被毒死,还须对当时的历史状况和史料真伪作进一步的探索。

与世界同步

睁眼看世界

1662年,《赋税论》在英国出版,作者是配第。在书中,配第提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大小成反比。

1663年,德国人盖利克创制了第一台用转动的大硫磺球来起电的机器,并发现在地磁场下,铁屑可以被磁化。

166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和英国人胡克发明了显微镜。

1667年,《失乐园》发表,其作者为英国诗人弥尔顿。

1673年,荷兰人惠更斯利用摆的原理测量了绝对重力值。

1674年,荷兰人列文虎克最先发现了海洋原生物。

1675年,格林尼治天文台在英国建立。

1675年~1710年,在英国的伦敦建立了圣保罗大教堂。

1676年,丹麦人罗默推算出了光的速度。

17世纪70年代,统计学中两大派的代表书籍,英国人配第的《政治算数》和德国人康令的《国情论》几乎同时问世。

1680年,平板玻璃在法国用浇铸法制成。

1682年,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的顾炎武逝世。同年,沙皇彼得大帝在俄国登基,随着他的登基,俄国迎来了大规模的改革。

1683年7月,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并与奥地利爆发了战争。

1684年,德国人莱布尼兹发表了第一篇微分学论文,两年之后又发表了第一篇积分学论文,由此,创立了微积分学。

1685年~1750年,德国作曲家巴赫在世,代表作有《创意曲》等。

1688年,英国在这一年发生了光荣革命。

1689年~1755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世,他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并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1690年,荷兰人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并出版《光论》一书,在书中导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定律,并解释了双折射现象。

1694年,德国人莱布尼兹发明了机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

1694年~1778年,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世,他提倡自然权利学说,主张“开明君主制”。

1695年,《地球自然历史探讨》一书在英国发表,作者是伍德·沃德,在书中,他提出洪水使生物灭亡的洪积说。

1698年,英国人萨弗里制成了第一台用于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并首次将蒸汽作为工业动力。

17世纪,英国产生了欧洲近代的货币。风景画在荷兰成熟。巴罗克美术在欧洲开始流行,这种美术发源于意大利。现在我们使用的五线谱在欧洲逐步完善。芭蕾舞在法国宫廷形成。

17世纪末,欧洲产生了玻璃画。

1701年,荷兰人布尔哈维在莱顿大学开创了临床教学,并通过学生将这种教学方式传遍了欧洲。

1704年,茅台酒在中国贵州的茅台镇开始生产。

1705年,英国人哈雷发现了周期彗星。第一台大功率静电起电机在英国人豪克斯比的努力下制成,并进行了实验。英国人虎克在自己发表的书《论地震》中提出了用生物化石记述地球历史的方法。

1709年,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在英国议会通过。英国人达比成功的用焦炭炼铁。

1709年~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发明了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还创立了华氏温标。

1712年~1778年,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世,他主张消灭王权和建立共和国,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他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理论。

1713年,清政府册封班禅五世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

1713年~178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在世,他主编了法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并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1716年,《康熙字典》在中国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