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72

第72章 清世宗——雍正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

爱新觉罗·胤禛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立中体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清朝入关之后第三任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之子,他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第四子。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45岁的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继承帝位,年号雍正。“雍正”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开始被封为贝勒,由于父亲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对于儿子的心思全在当时的皇太子胤礽身上,所以,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并没有受到重视。因此,直到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才被晋封为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暗地结交朝臣与江湖术士的隐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最后,他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读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皇帝“传位于皇四子”遗诏的安排下,继承了皇位。他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也对人口迅猛增长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动官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以此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由于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才有了“康乾盛世”。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对他们分化瓦解,撤职监禁,予以严厉打击。为表明继位的合法性,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圣祖葬入景陵,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以不忍动用先皇遗物为由,将清帝处理政务之所,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养心殿从此而成为清廷的政务中心。在整肃皇族中反对派的同时,对当年的功臣、即位后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尧,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也毫不手软,以“居功自傲,蔑视皇权”为由,施以削权、调任、抄家、遣戍,直至处决的严酷惩罚。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清世宗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为提高军务效率,在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帝后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有鉴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的顺利过渡。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皇帝先后得十六子八女,皇长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临死前,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命皇三子弘时自毙。

皇帝个人档案

争议天子——清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姓名: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庙号:世宗

本名: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

生肖:马,陵寝:泰陵(清西陵)

职业:皇帝,祖籍: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生日:清圣祖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12月13日,出生地:北京皇宫

死亡时间: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0月8日(公元1735年),当皇帝机遇:以谋略、心计谋取皇位

寿命:58岁,父亲:爱新觉罗·玄烨

身高:不详,母亲:乌雅氏,后被尊为孝恭仁皇后

体重:不详,配偶:9人,皇后乌拉那拉氏

学历:皇家教育,初婚年龄:19岁

性格特点:多疑,工于谋略,子女:16子,8女

谥号:宪皇帝,继承人:儿子爱新觉罗·弘历

武功

平定青藏叛乱,剿抚西南叛乱

平定青藏叛乱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帝即位之初,青海、西藏边疆一些部落野心家曾一度进犯内地。起初,为了巩固帝位,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帝一时无暇顾及。在帝位稳固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帝当机立断,立刻出兵,打击了这些利益所得者,平定了叛乱。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帝运筹帷幄,积极进取,敢于面对挑战,稳定了边疆。在平定叛乱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整饬了少数民族内务,发展了当地农业。这也体现了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治理国家政务的果断。

通过少数民族首领控制那些边远地区,这种方式通行于唐、宋、明历代。在控制西部和北部地区时,汉族统治者一向以羁縻州县的措施为要点,一般不主张武力占领。然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由于武力牵制的相对不足,对这些地区缺乏制约力,一旦少数民族首领犯上作乱,统治者往往无法控制局面,最终形成战乱。因此,这种羁縻措施已经逐渐落后于形势,不符合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稳定,成为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明末,在我国西部、西北部的厄鲁特蒙古四大部落中,准噶尔部是最为争强好战的部落,居住于青海的和硕特部次之。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间,准噶尔汗噶尔丹作乱,不服从清朝管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曾三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噶尔丹作乱时,其侄策妄阿拉布坦与旧臣七人亡命吐鲁番,向清朝求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曾庇护过他。噶尔丹兵败后,策妄阿拉布坦返回伊犁,继承了汗位,并向清朝称臣。因策妄阿拉布坦称臣,又因西北旷远,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便撤回西征军队。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兼并掳掠弱小,恢复元气,又成了一个大部落,不久又吞并西域四部,自立为汗。

飞扬跋扈的策妄阿拉布坦此时已对清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因而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在两次派遣使臣劝解无效的情况下,命十四皇子允为抚远大将军视师青海,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之乱。策妄阿拉布坦兵败,原西藏地区的固始汗之孙罗卜藏丹津又因随清军讨叛立功而得以强盛起来。其父达什巴图曾被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封为亲王。

罗卜藏丹津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承袭和硕亲王爵,他虽然是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中惟一的亲王,爵高位崇,但他不满足于仅仅管领青海一地,还想充当藏王,统治西藏,但清政府派兵入藏平定了准噶尔之乱后,青藏等地的形势比较稳定,罗卜藏丹津暂时不敢轻举妄动。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去世,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即位,镇守西宁的抚远大将军允回京奔丧,罗卜藏丹津认为有机可乘,“遣人到侧亡(指策妄阿拉布坦)家,约伊发兵,同扰内地”,策妄阿拉布坦不敢贸然出兵助乱,却怂恿、支持罗卜藏丹津叛清。

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夏天,罗卜藏丹津胁迫青海诸台吉(明末清初玉树地区各部头人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赠爵为诸台吉)会盟察罕托罗海,“令各仍故号,不得复称王、贝勒、公等爵”,并自称达赖浑台吉,企图统驭诸部台吉,公开发动了武装叛乱。由于和硕特另一亲王察罕丹津、郡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等人坚决不从,罗卜藏丹津遂派兵大举进攻,察罕丹津等人“仓卒不能抗”,逃往甘肃河州地区,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诏许其部众入边,予以安置。

针对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作了两手布置:一方面派驻在西宁的侍郎常寿去罗卜藏丹津驻地沙拉图,宣布谕旨,令其“罢兵和睦”,“不从则惩治之”;另一方面,命川陕总督年羹尧办理平叛军务,准备用兵。

侍郎常寿至沙拉图,宣布了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旨意,说明若诸台吉不悬崖勒马,将举大兵来讨伐。可是,罗卜藏丹津早已认定了此刻是失不再来的良机,复兴乃祖事业的欲望和初战的胜利早已冲昏了他的头脑,他表面上声称听从劝告,而以亲王察罕丹津、郡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谋据唐古特,诸台吉不服诡称,骗取常寿信任,将他诱至察罕托罗海,囚禁为质。

扣留常寿后,罗卜藏丹津愈益猖獗,于清世宗雍正元年十月(公元1723年)对西宁府周围的南川申中堡、西川镇海堡与北川新城等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年羹尧上奏折给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汇报西宁附近的情况时说:“其围南川、西川、北川也,每处有贼二三千人,以势驱逐附近番子,攻城放火,烧毁民间积聚草谷,抢掠财物,其未受蹂躏者,西宁城外十余里耳。”可见西宁的周围已遍地燃起叛乱的战火。与此同时,罗卜藏丹津还勾结西宁附近塔尔寺大喇嘛察罕诺门汗等人,察罕诺门汗在青海是个“番夷信响”的宗教领袖,深得众人信仰。他参与叛乱,叛军一时势力大增,“远近风靡,游牧番子、喇嘛等二十余万,同时骚动。”接着,郭隆寺、郭莽寺等寺院也相继参加叛乱。“西宁数百里之内,一切有名寺院喇嘛皆披甲执械,率其佃户僧俗人等,攻城打仗,抢掳焚烧,无所不至。”甘肃、西藏等地的藏人也纷纷附从为乱。罗卜藏丹津猖獗万分,遂派兵进攻西宁。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鉴于罗卜藏丹津不听劝告,举兵反叛,决定调集两宁、松潘、甘州等处清军,平定叛乱。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十月初,命由甘州进驻西宁的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负责组织指挥平叛事宜。谕令西北的平逆将军延信,防边理饷诸大臣,四川、陕西、云南三省督抚提镇,俱听候年的调动,以统一行动;又任命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参赞军务。

年羹尧刚到西宁时,清军尚未齐集,叛军“悉破傍城诸堡,移兵向城”。年羹尧一面指挥当地清军在西宁外围与叛军作战,一面加紧进行平叛部署:奏请授前锋统领索丹、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参赞大臣;征调川、陕汉、土官兵;令云南提督郝玉麟、察木多总兵周瑛、副都统黑色、副将张成龙等率兵驻扎察木多(今西藏昌都)、黄胜关、巴塘、里塘等处,以截断叛军入藏之路;令靖逆将军富宁安派兵驻防吐鲁番、噶斯等地,以防叛军与准噶尔勾结;增加甘州、永昌、布隆吉尔(今甘肃安西布隆吉乡)等地的防守兵力,以防叛军内犯。

年羹尧布置就绪后,下令进攻西宁周边的镇南、申中、南川、西川和北川归德等地。这些地方的叛军,大部分是青海西宁塔尔寺大喇嘛察罕诺门汗的黄教信徒,成分复杂,也未经过什么正式军事训练,可以说是乌合之众。因而,在清军的大反攻下一击而溃。清军先声夺人,断了罗卜藏丹津的羽翼,罗卜藏丹津这时方从复兴元蒙政权的美梦之中醒过来,感到了恐惧,暗悔当初莽撞,乃送还使者常寿,请求罢兵。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谕令年羹尧,表示坚持武力平叛,不许叛逆请和。清世宗元年(公元1723年)十二月,蒙古原持观望态度的诸贝勒、贝子、公、台吉等率胁从叛众十余万投降清朝。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正月,岳钟琪又先后派兵平定了郭隆寺、郭莽寺、石门寺、奇嘉寺等寺喇嘛的叛乱,其中尤以攻打郭隆寺一役最为激烈。郭隆寺本为章嘉胡土克图呼毕尔汗住持的寺院,属下喇嘛与罗卜藏丹津、策妄阿拉布坦关系密切,因而抵抗十分顽强。在岳钟琪指挥下,清军奋勇进击,叛军伤亡惨重。

此时,只剩下罗卜藏丹津尚负隅顽抗于乌兰呼尔之柴达木。年羹尧与诸将商议进军方略,拟调兵二万余,由西宁、松潘、甘州、布隆吉河四面会攻。岳钟琪认为青海地区广阔,敌军尚不下十万,若我军深入,敌分散诱我,击此失彼,反而会四面受敌,不如乘春草未生,以精兵五千,直捣敌巢。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考虑再三,认为岳钟琪的方案可行,遂诏专任岳钟琪,命他进军。二月初八日,岳钟琪率军进击,追奔一昼夜,抵达敌巢。敌人尚在睡梦中,仓皇惊起败逃。罗卜藏丹津衣着女装,逃往准噶尔。岳钟琪率兵穷追不舍,每天行程三百里,至桑洛海,路尽而还,俘获罗卜藏丹津母亲和妹妹,及阿拉克诺木齐、阿尔布坦温布和藏巴札布等叛乱头目。战斗自初八日开始到二十二日结束,历时十五天,斩敌八万,降众数万,获驼、马、牛、羊、器械、甲帐等不计其数,大获全胜。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把这次战役的胜利,视作“十年以来”从未所立的“奇功”。

同年三月初一日,军队凯旋。同年四月十二日,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命举行献俘仪式,祭告太庙、社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景陵。并晋升年羹尧为一等公,岳钟琪为三等公,勒碑太学;还给年羹尧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如年羹尧爵,加太傅衔。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战争,从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十月清军出塞算起,只有短短四五个月时间;如果从岳钟琪率军于二月初八日出日月山到二十二日罗卜藏丹津逃离柴达木,则“仅旬有五日,成功之速,为史册所未有”。究其原因,除了平叛战争是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得到各民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外,还在于战争指导的正确。第一,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先遣人劝阻,令其和好”,同时指示川陕总督年羹尧,“军务宜预先筹度”,做好武装平叛的准备。这样,当罗卜藏丹津拒绝清政府调解,坚持叛乱时,清军出兵平叛,既争取了人心,又不失战机。第二,大将军年羹尧正确筹划,多方准备,切断了罗卜藏丹津与西藏和硕特蒙古、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的联系,把叛乱限制在青海一地。第三,岳钟琪知己知彼,指挥有方,在认真分析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案,做到了进兵神速、出敌不意,故能以少胜多。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战役打得很是辛苦,但是由于官兵骁勇善战,加上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运筹帷幄,最终取得了胜利,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维护了清政府的统一,加强了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管理。

青海战乱频频,从噶尔丹到策妄阿拉布坦,再到罗卜藏丹津,充分证明了清朝对西部地区统治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些都是由于清王朝在前期对青海的统治较为薄弱所造成的。平定青海的战争结束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立刻对青海进行了善后抚治,加强了对青海等地的政治控制,同时在经济上也给予扶持。针对青海地区过去的种种状况及将来,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决心改革统治西部的方针措施,既要节省兵力,又要以策万全。

在平定青海的柴达木战役之后,年羹尧就提出边防事宜八条,其中主要内容有:

一、由于策妄阿拉布坦恭顺清朝,遣使请降,请撤回大兵。选兵两千驻巴里坤,一千五百驻吐鲁番,两千驻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