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90

第90章 平庸天子——清睿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

姓名:爱新觉罗·甬琰,庙号:仁宗年号: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

本名:爱新觉罗·永琰,年号: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

生肖:龙,陵寝:昌陵(清西陵)

职业:皇子——皇太子——皇帝,祖籍: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生日: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十,出生地:北京圆明园天地一家春

死亡时间:清仁宗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当皇帝机遇:以皇太子身份继位

寿命:61岁,父亲:爱新觉罗·弘历

身高:不详,母亲:魏佳氏,后尊为孝仪纯皇后

体重:不详,配偶:15人

学历:宫庭教育,初婚年龄:15岁,

性格特点:平庸,子女:5子,9女

谥号:清睿皇帝,继承人:儿子爱新觉罗·珉宁

武功

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列强侵略

镇压农民起义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至清仁宗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十五年(公元1801年)),东南沿海爆发了蔡牵在福建、浙江、广东沿海聚众反抗满清统治的武装斗争。清圣祖康熙中叶,满清政府加剧对民众的压榨,迫使东南沿海广大民众下海谋生。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福建同安人蔡牵率领福建泉州、漳州一带沿海破产渔民及无业民众,在海上劫商自救,后以闽浙沿海为基地抗清。清仁宗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七年(公元1802年),蔡牵率船队攻厦门海口的大、小担山,500余众登岸,夺炮13门。清廷命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30艘,铸炮400余门往攻。次年初,蔡牵在浙江普陀海面遭李长庚袭击,败退福建海面,仅余船24艘,处境不利,遂向闽浙总督玉德诈降,又用厚金贿赂闽商更造巨艇,恢复作战能力。

清仁宗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九年(公元1804年)夏,蔡牵移屯台湾海面,集大船80艘,突入福建海面,击杀温州总兵胡振声,焚其战船26艘。清廷命李长庚率闽浙水师往攻,在浙江海面击败蔡牵。清仁宗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十年(公元1805年)冬,蔡牵欲取台湾建立据点,聚战船百余艘,先攻占台湾淡水、凤山(今高雄)等地,得当地民众支持,队伍发展至2万余人。蔡牵被推为镇海王,率众包围台湾府城。清廷急调广州将军赛冲阿为钦差大臣赴台督办军务,命李长庚率水师3000人渡海入台镇压义军。蔡牵沉舟鹿耳门港,阻滞清军舰船。

清仁宗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十一年(公元1807年)初,李长庚分路围堵鹿耳门及其附近港口,阻止义军突围。蔡牵趁海潮骤涨、沉舟漂起之际,夺航路突围至闽、浙海面。清仁宗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底,在广东黑水外洋迎战李长庚及福建水师提督张见升,受挫后仅剩大船三艘、小船十余艘。清军乘胜追击,并以火攻船挂住蔡牵座船后艄,蔡牵于船尾发炮,击杀李长庚。张见升畏怯,遂退出战斗。蔡牵移师远海休整。清廷命王得禄、邱良功分任福建、浙江提督,合兵围攻。起义军长期作战,伤亡甚重,内部分裂。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八月,蔡牵与清军闽浙水师连续交战于浙江渔山外洋,遭清军围击,寡不敌众,发炮自裂座船,与妻小及部众250余人沉海。次年,余部1300人降清。至此,蔡牵起义失败。

清仁宗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春,白莲教支派天理会的各地教首林清、李文成、牛亮臣、冯克善等,聚集河南滑县,商议起义。清仁宗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李文成、牛亮臣等据河南滑县起义,攻克长垣、东明、定陶、曹县等地。李文成称大明天顺李真主。而林清则在京城发动起义,准备里应外合,推翻清朝。在天理会起义之时,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正在城外祭陵打猎,紫禁城内并没有特别的警惕。林清在城外等着接应滑县的起义军,但是,他的手下200多名起义战士,已迫不及待地分两路进攻紫禁城的东华门和西华门。由于有太监做内应,进攻西华门的一队很顺利攻进皇宫中。由于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宫中的皇亲国戚、后宫嫔妃都吓得魂不附体,不知所措。几位义军战士已经准备爬进养心殿,情况危急。这时,二皇子爱新觉罗·绵宁手拿一杆鸟枪,略为镇定后,开枪将爬墙的义军打死。这时,健锐营和火器营的清兵赶到,刀枪相接,最终将冲进紫禁城的一百多义军消灭。而攻打东华门的义军始终未能攻入。两天后,林清被叛徒出卖,被捕就义。而滑县的起义军,也被强大的清军包围,李文成突围无望,纵火自焚。天理会的起义最终失败。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得知起义军攻进皇宫的消息,马上赶回北京。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把有关的官员革职查办,又夸奖爱新觉罗·绵宁在这次危机中御敌有功,封他为智亲王。后来,还立爱新觉罗·绵宁为皇太子。

在清仁宗嘉庆时期一系列的人民起义中,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的白莲教大起义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起义前后持续了九年零四个月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七日至清仁宗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五月十九日),参加的人数达几十万,斗争的区域遍及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五省,并且还波及到湖南省的龙山县。据不完全统计,共涉及府、州、县、厅、卫等二百零四个。清朝统治者征调了来自全国十六个省的兵力,耗费了白银二万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五年的财政收入;同时,这次起义还大大削弱了清军的力量,使清军损失一、二品的高级将领二十多人,副将、参将以下的军官四百多人,这次起义给满、汉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成了清朝走向衰落的起点。

白莲教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秘密宗教。白莲教是由摩尼教、弥勒教、道教、佛教等各种宗教混合演变而成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或者更早一些。有一种说法认为白莲教起源于东晋僧人慧远创立的“白莲教社”。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摩尼教在唐代中叶因受到回鹘贵族的信仰与支持,所以唐代统治者曾到处敕建摩尼寺。但唐武宗时期因回鹘势力削弱,故遭到唐统治者的禁止,后来逐渐流传于下层人民中间。它的“明尊”信仰与民间弥勒信仰相结合,在宋元时代逐渐形成了白莲教。一般说法都认为是南宋绍兴初年,吴郡(苏州)延禅院的和尚茅子元仿天台宗教义与吸取“明教会”(由摩尼教演变而来的)的教义与仪式创立的“白莲菜社”。茅子元自称“白莲主师”,其徒号“白莲菜”。他们以佛教中的弥勒教代替了明教会的迷摩尼佛,到元代末年就逐渐形成了以崇拜弥勒佛为主的“白莲教”。白莲教从创始到清代中叶的几百年中,始终不是以正统宗教被尊崇,而是作为异教被排斥。白莲教的教仪简单,经卷比较通俗易懂,深为下层人民所欢迎,并且常被一些人利用做为组织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工具。

白莲教的组织到了清代分布很广。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处都有,尤其是直隶(今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四川、陕西、甘肃、安徽等省最为活跃。各阶层人们踊跃参加,在农村中则有“乡约吃教”,在城镇、集市则有“差役书办吃教”。当时白莲教教门派别很多,有清茶门教、牛八教、十字教、焚香教、混元教、红阳教、白阳教、老君门教、大乘教、清香教、圆顿教、八卦教、太阳教等,五花八门。其中,许多教派都是白莲教的支派。白莲教拥有的群众最多,影响最大。它本身又分成许多别支,各以教主、首领为中心,组织相当复杂。领导人的名称也很多,有“祖师”、“师父”、“老掌柜”、“少掌柜”、“掌教元帅”、“先锋”等。这种组织形式虽适合于秘密、分散活动,但不利于集中和统一。清代中叶的白莲教大起义,突出地暴露了这一弱点,最后成为导致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白莲教的成员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群众却是贫苦农民、流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入教的“有田之人”,绝大多数是自耕农或半自耕农。像湖北枝江、宜都一带的大地主聂杰人这样的“号首富”者,毕竟是极个别的。聂杰人是在武昌府同知常丹葵的“苛逼”和“屡索不厌”的情况下才参加白莲教的。清高宗乾隆中期以后,白莲教组织发展得更加迅速。

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河南鹿邑县樊明德就在河南一带广为传经授徒,提出了“换乾坤,换世界”等口号。与樊明德同时或稍晚一点的著名教首还有河南鹿邑县人刘松,安徽太和县人刘之协等。这时期,白莲教在河淮江汉等广大地区异常活跃,并积极准备武装起义。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四十年(公元1775年)刘松不幸被捕,流放到甘肃省隆德县。刘松的两个徒弟刘之协与宋之清继承了师父的事业,使白莲教更加发展壮大起来。13年后,刘之协来到了甘肃隆德,同刘松秘密联系,准备以白莲教为纽带发动反清起义。刘之协从甘肃回到河南后,与宋之清一起经常活动在湖北、四川、安徽等省。他们把河南鹿邑幼童王双喜说成是“明裔朱姓”,宣传刘松的儿子四儿是“弥勒佛转世,当辅牛八”,借此号召群众。他们分别派出徒弟到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主掌教事。在湖北有齐林、樊学明;在四川有谢天绣;在陕西有韩龙。他们利用白莲教经卷中反对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终必将战胜黑暗的教义,宣传“大劫在遇,天地皆暗,日月无光”,“黄天将死,苍天将生”,“世界必一大变”。他们还号召信徒以四海为家,把教友关系看成是同生父母的兄弟姊妹关系,号召同教互通财物、互相帮助、男女平等。这些口号直接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和迫切要求。因此,对贫苦农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白莲教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湖北襄阳地区已成为白莲教活动的中心。石香农在《戡靖教匪述编》中说:“刘之协……谋逆湖北襄阳……未几当阳、枝江相继作乱,由是勾连裹胁,日聚月滋,而无赖不法之徒,如四川之啯噜子,南山之老户,襄阳之棚民,沿江私盐之枭,各省私铸之犯,乘间阑入。鼓煽劫掠,纷纷而起。”

清政府感到白莲教严重威胁着自己的统治,决心要彻底根除。从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开始,对白莲教教徒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逮捕和大屠杀。刘之协、王双喜在河南同时被捕。王双喜因年幼免死,流放到新疆。刘之协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公元1794年)年,从河南扶沟逃到襄阳,准备联合齐林等人举行起义。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襄阳地区的白莲教首领齐林、王聪儿、宋之清、樊学明等商定于正月元宵灯节,趁万民观灯、官府疏于戒备之机举行起义,为此并派出许多名骨干,到湖北各地,串联各地教众届时响应。不幸事泄,齐林、宋之清等一百多名骨干惨遭杀害。刘之协、王聪儿幸免于难,王聪儿藏身于襄阳郊区一座叫青莲庵的尼姑庙中。不久,湖北各地的教众又秘密商议在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三月十日同时举行起义。但因清政府搜捕白莲教徒非常严酷,前面已提及的常丹葵、戴如煌就是一例。在这些酷吏的勒索盘剥下,清高宗乾隆六十年(公元1794年),湖北竹溪人民举行了“夺犯殴差”的斗争,但遭到清统治者血腥镇压。湖北人民只有提前行动。

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七日,在湖北宜都、枝江交界的温泉窑一带爆发了张正谟、聂杰人等领导的起义,揭开了这次大起义的序幕。白莲教大起义坚持了9年多,后被清廷镇压下去。

抵御列强侵略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在位期间,除了应对国内的起义之外,也与国外的侵略者进行了斗争。清高宗乾隆年间,英国已不断在海外拓展殖民地,向东方扩展势力。护送货船的英国兵船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侵扰,截掠他国船只。清高宗乾隆七年(公元1744年),英舰在澳门劫夺西班牙商船一只,并带入省河。清两广总督派东莞知县印光任前往质问,英舰被迫将299名俘虏释放。清高宗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又有英舰四艘在广东洋面截捕法国商船。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英舰在黄埔擅捕荷兰船只。广东巡抚李湖曾警告说:“倘仍冥顽不灵,不守天朝规矩,此后敢有一天在我天朝地方犯我法度,扰我客商,骚动一草一木,不论公班、港脚夷船,本部院总要按照大皇帝功令,连大班人等同本犯一并严拿,分别从重究治,不稍宽贷。”

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即位后,清仁宗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英舰三艘从印度驶来,闯入中国境内,在穿鼻附近停泊。两广总督谕令:在半月之内移往潭仔洋面湾泊,并提出停止与英国贸易的严正警告。清仁宗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英国兵船开到零丁洋,准备进驻澳门。早在明世宗嘉靖时,即有葡萄牙商人获准在澳门居住,明官府向他们征收租税,审理他们的案件。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八年(公元1651年),清廷派兵驻守澳门。清高宗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增设广州府海防同知(即澳门同知)驻前山寨,香山县丞移驻澳门统治。清高宗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清朝接到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的报告,随即饬谕英舰不准登陆。清高宗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英国又以防备法国侵占澳门为由,由海军少将度路利率军三百人,于七月二十一日到达澳门洋面,八月初二日径行登岸,占据澳门炮台三处。两广总督吴熊光派员晓谕撤出,并于十六日下令封舱,停止贸易。九月初一、二日,度路利带兵船三只,驶进虎门,停泊黄埔地方。二十天后,度路利又率领官兵五十余名,水手二百余人,到省城外十三行停留,求见总督。这时,英船陆续开到,共有十三只;陆续登岸英人,共有七百六十名。十月,吴熊光檄调督扰提镇各标官兵二千六百名,派令参将张绍绪等率领,札黄埔、澳门,并派员向英军宣示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谕旨,警告英军:“若再有延挨,不遵法度,则不但目前停止开舱,一面即当封禁进澳水路,绝尔粮食,并当调集大兵,前来围捕,尔等后悔无及。”度路利见清廷调集水师,准备作战,遂于十月二十五、六日率兵退出虎门,十一月初二、三日退出澳门。英兵退后,吴熊光宣布开舱,恢复正常贸易。

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采取果断的态度,斥退英国兵船,随即查究此事,下谕斥责两广总督吴熊光说:“前此吴熊光在两广总督任内,英吉利国商船带兵入澳,占据东望洋、娘妈阁、加斯兰三处炮台,虽向系西洋商人防守所设,但究在中国地面,即与闯入内境无异。”吴熊光迟至月余始行具奏,既未亲往查办,度路利求见,又只派员晓谕,并未当面斥逐。“虽开舱在夷兵既退之后,而许其开舱,究在夷兵未退之先。是奏报既属迟延,办理又形畏葸。”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将吴熊光革职拿问,充军伊犁。巡抚孙玉庭革职。

中外交流

帝国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清仁宗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四月,英国“脱里斯”号兵船在老万山群岛附近劫夺美国商船一只;五月又追逐一只美国商船,赶到黄埔截留。清廷为此向英属东印度公司提出强烈抗议,并准备停止英国商人贸易。东印度公司请求英王遣使来中国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