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89

第89章 清仁宗——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皇帝

爱新觉罗·甬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十月初六,死于清仁宗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二十五。清仁宗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日,在太和殿举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禅位、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登极大典。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归政之后,以太上皇名义训政。当时有两个年号:宫内皇历仍用“乾隆”年号,各省改用“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年号。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登极时36岁,在位25年,享年61岁。

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非嫡出,而是庶出,为什么可以成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继承人呢?这要从清高宗乾隆年间说起,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爱新觉罗·永琏。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后,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永琏9岁时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爱新觉罗·永琮。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九子爱新觉罗·永琮,但他2岁时又因痘症早殇。两位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看好的嫡出皇子,都过早的离开了人世。于是,当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再次立皇太子时,经过对比,他才选择了皇十五子爱新觉罗·甬琰,就是后来的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作为第三任皇太子。

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的名字本来叫永琰,为什么改“永”作“甬”呢?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皇帝的名讳。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名字,没有避讳的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开始。大致的情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名字的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名字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歷”)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歷”字,则改作“暦”字。到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时,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甬”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甬琰”。所以,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开始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退位后,本应住在宁寿宫,让新皇帝住在养心殿,但他不愿迁出,而让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居毓庆宫,赐名“继德堂”。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经常御殿,受百官朝贺,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则处于陪侍的地位。朝鲜使臣到北京,目击记载说: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侍坐太上皇,上喜则亦喜,笑则亦笑”。又记载:赐宴之时,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侍坐上皇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瞩”。《清史稿·仁宗本纪》也记道:“初逢训政,恭谨无违。”

与他的父亲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和祖父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还有曾祖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皇帝相比,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的主要性格特点。清仁宗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皇帝个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