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99

第99章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3)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一贪女色。有书记载: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置兵败于不顾,携妃嫔游行园中,寄情于声色既聊以自娱,又自我麻醉。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此外,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还眷爱“天地一家春”,就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还有野史说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养着一位民间寡妇。《野史叟闻》记载: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钟情于一位寡妇曹氏。曹氏是山西人,长得秀美妖艳,妩媚动人。曹氏是入宫以后,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最眷之。野史类似的记载还有:“山西籍孀妇曹氏,风流姝(丽,脚甚纤小,喜欢在鞋履上缀以明珠。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召入宫中,最为眷爱。”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二贪丝竹。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爱看戏,爱唱戏,有时粉墨登场。在热河行宫,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都经常点戏、看戏。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有时指导太监演戏,如《教子》、《八扯》等戏,还演唱过《朱仙镇》、《青石山》、《平安如意》等戏。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热河逃难,更醉心于戏剧。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把升平署(宫廷戏班)招到承德行宫承差,亲点戏目,钦定角色。他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听戏,几乎每天都要戏班承应,有时上午刚听过花唱,中午还要传旨清唱。天暖之后,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有时在“如意洲”看戏。“如意洲”有水上戏台,凭水看戏,别有情趣。薛福成《庸盦笔记》记载: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热河不但围猎,而且观剧。“和议刚成,即召京师升平署人员,到热河行在唱戏,使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乐不思蜀”。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三贪美酒。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贪杯,一饮即醉,一醉便闹,大耍酒风。野史记载:“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幸免于死者,及醒而悔,必宠爱有加,多所赏赐,以偿其苦痛。然未几而醉,则故态复萌矣。”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四贪鸦片。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继位不久,违背祖训,吸上鸦片,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没有国君的使命感,也没有历史的责任感。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历史责任上,不仅有过,而且有罪。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应是《北京条约》签订的直接责任者。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外敌入京、义军蜂起、社稷多难、江山危急之时,逃离皇都北京,躲在避暑山庄,而且恐惧洋人,拒不回銮返京,是满清第一昏君。

皇室谜团

爱新觉罗·奕詝之妻懿贵妃出生地之谜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十月初十,是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懿贵妃、第八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诞辰日。在叶赫那拉氏刚出生的日子里,和普通人家生了个女儿一样,除了叶赫那拉氏的父母多一份欣喜之外,并没有引起其他过多人的关注。关于她的出生,历史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正式的记录。因为谁也难以料到,几十年后,这个普通人家的女子,会成为秉掌大清国朝政四十余年的圣母皇太后、人人都要向之顶礼膜拜的“老佛爷”,她的名字,被列入世界近代二百名人之中。

历史对叶赫那拉氏出生留下的这段空白,给后世想了解叶赫那拉氏的人带来了许多遗憾和困惑。自清末迄今,围绕叶赫那拉氏的家世和生平,有种种传说,对她的出生地问题,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屈指数来,竟有六种说法:安徽芜湖说、山西绥远说(即内蒙说)、甘肃兰州说、浙江乍浦说、山西长治说,还有北京说。人们都试图从这位赫赫有名的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降临人间的第一个驿站起,追根溯源,探询她的思想、性格形成的脉络和源泉,探询她成长、成名的偶然和必然,以解开发生在她身上,又给一个民族带来过深刻影响的许多历史之谜。

安徽芜湖说又叫“生长南中”说,这是关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出生地传说中最早的一说。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徵,曾做过清朝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因之慈禧太后“生长南中”,“雅善南方诸小曲”。在民国时期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着:慈禧太后,“那拉氏者,惠徵之女也,惠徵尝为徽宁池太广道,其女生长南中,少而慧黠,缳艳无匹侪,雅善南方诸小曲,凡江浙盛行诸调,皆琅琅上口”,因此得到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宠幸。一些小说家及影视编导们,又根据这种说法,将此情节经一番渲染,写进小说,搬上银幕——圆明园桐荫深处,一曲甜甜绵绵的南方小曲“女儿十八正当年”,听得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如醉如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也由此发迹。

不仅如此,由此说还演化出了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与吴棠的故事。说是惠徵在徽宁池太广道上,以亏款罢官,病殁于途,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奉母扶柩归京,因生活贫甚,几不能办装,幸得清江候补知县吴棠相助白银三百两为之解难。为感吴棠之恩,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掌权后,将吴棠由知县累擢之四川总督,“懿眷之隆,未有出其右者”。事实上,惠徵任安徽道员是在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在当年七月,当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已十八岁,而且已经入宫,被册封为兰贵人了。在清宫档案里清楚记载着: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二月初六,谕令惠徵任宁池太广道道员。二月初八、初九两天,清宫挑选秀女,结果慈禧太后被选中,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太监传达皇帝谕旨,封慈禧太后为兰贵人,并命于五月初九日进宫。这对惠徵全家来说,可谓喜上加喜。等将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送进宫后,惠徵才携家眷赶往江南,七月到芜湖正式接印上任。另外,在档案中,还有不少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皇帝、皇太妃赏赐兰贵人的赏单,多者赏银百两,少者野味一盘。所以反对“安徽说”的学者断言: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不仅没有“生长南中”,而且可以说,其一生根本没有去过南方。

和安徽芜湖说堪称南辕北辙的一种说法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是“山西绥远说”。清代的绥远城,民国时期改归内蒙古,所以此说又称“内蒙说”。在北方塞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有一种传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父亲惠徵,当年曾任山西归绥道道员,归绥道驻地在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市,呼市新城有条落凤街,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就出生在这里。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小时候有个乳母,是当地回民,人称逯三娘,年幼的慈禧太后,还常到归化城边玩耍。这一美丽动人的传说,绘声绘色,至今犹存。然而,清宣宗在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的档案“上谕档”中却清楚地记载着:任命惠徵为山西归绥道的时间是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惠徵走马上任是当年七月。这时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年方十五,正等待宫中挑选秀女。显然,“落凤街前未落凤”。不过,和清朝多数官员一样,惠徵是带着家眷赴任的。所以,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确实在归化城住过三年,若说呼和浩特市是她的第二故乡,则不为过。并且,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的外祖父惠显,从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至清宣宗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在归化任过副都统。所以,慈禧太后和归化城多少有些联系,持“绥远说”的人可能正是把惠显错当成了惠徵,才得出这种误导性的传说。

“甘肃兰州说”的说法是:惠徵曾任过甘肃布政使衙门的笔帖式,当时住在兰州八旗会馆以南的马坊门,即今永昌路179号院,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就出生在乃父任职兰州之时。所以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的出生地就在这个院落里。此说将慈禧太后的出生地说的比较详细具体,并且在惠徵的一生中,他确曾长期担任过笔帖式之职。但有的学者经过考查发现,惠徵任笔帖式的时间,都是在京城各衙门,这期间,他没离开过北京,更没有去过甘肃。所以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生于兰州说,轻而易举就被击破了。“安徽说”、“绥远说”及“兰州说”,都因纰漏太多,已逐渐被史学界否认,并达成了共识。而后三种说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其人研究的深入,却越争越烈,至今尚无定论。

199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处不起眼的地方,刊有一篇不足三百字的报道:“史界新发现,慈禧太后生于浙江乍浦”。文中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的父亲惠徵,在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间,曾外放到浙江乍浦,任正六品武官骁骑校,而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所以,她的出生地,是“浙江平湖市乍浦城内的满洲旗下营”。该报道又写到:在现今的浙江乍浦老人中,仍有种种关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幼年的传说。这就是从1993年出现的“浙江乍浦说”。此说抓住了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慈禧太后出生这个关键性的年代,也抓住了当今诸说中时间考证上最薄弱的环节。所以,单从时间上立论,此说似乎是可以相信的。但是细心的学者仍从中发现了疏漏:根据清朝政府对官员的考核档案,清宣宗道光十四年官员考核时,惠徵被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被任命为吏部八品笔帖式。如果按“乍浦说”的说法,惠徵在这几年之间在乍浦当过骁骑校的话,他将从一个京城八品以下的二等文官,忽然连升几级,成为了正六品的武官,这不合常理;再由正六品武官,无缘无故一下又降回八品文官,则更讲不通。这些明显的破绽,最终使人对“浙江乍浦说”难以信服。

最新奇、最独特的说法,要算“山西长治说”了,这种说法又称“潞安说”。因为当今的长治市,就是清代的潞安府。此说认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压根就不是满洲人,她的生身父亲也不是惠徵。此说正式提出于1989年。先是1989年的6月23日,长治市郊区下秦村农民赵发旺(自称是慈禧太后五辈外孙),到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找到负责人刘奇,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是长治县上秦村人,并交出了一份五位老人联名、还人人按了手印的书面材料,要求政府帮助澄清。此后的9月,长治市志办的人员到上秦村对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的身世做了调查。10月8日,长治市志办负责人刘奇写的《慈禧太后是长治人》一文,在《长治日报》发表,长治说开始引起社会反响。此说所依据的“铁证”,主要是百年来流传于当地特别是长治县西坡村和上秦村一带关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童年的口碑传说。

据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原本是长治县西坡村汉族农民王增昌之女,名叫王小慊,4岁那年,因家贫,母又病死,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宋龄娥。龄娥天资聪明,爱唱小曲,宋家夫妇把她视为掌上明珠,7岁时送书房上学,九岁时就会双手写字。不料其十一岁上,宋家又遭灾难,因而被转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徵家做丫头。一次,惠徵夫人富察氏发现宋龄娥两脚底下都有一个瘊子,被视为福相而收作养女,改姓叶赫那拉,更名玉兰。惠徵又请人教玉兰填词作赋,玉兰出落得越发灵敏可爱。后来玉兰参加皇帝三年一次的选秀女,被选中入宫,从妃嫔一步步升成了皇太后。当了皇太后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爱吃长治的地方食品:黄小米、玉米面、壶关醋、萝卜菜;偏袒重用长治人长、治官员:长治人原殿鳌犯了欺君罪因慈禧太后叶赫那拉讲情而免死,提拔了山西五台人徐继畲、长治人郭从矩,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年逃到山西时还接见了潞安知府许涵度;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爱看山西地方戏上党梆子;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爱唱山西民歌;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关心长治人的疾苦,曾专拨银粮赈济长治灾民,等等。

与传说相呼应还有大量的物证:在上秦村关帝庙后,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被认为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入宫前住过的院落;在西坡村王氏家谱上,更明确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的话;在位于西坡村外羊头山西麓的荒滩岸边,甚至还有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生母的坟;在长治市城区原潞安府后院保存有“慈禧太后书房院”;而在上秦村宋家的土炕上,又刨出了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给宋家的信,清德宗光绪、宣统年间清廷特制皮夹式清代帝后宗祀谱以及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本人的单身照片,等等。林林总总,口传、实物和文献,各种证据共达三十八项。

为此,宋四元家的后人,自称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四辈、五辈侄孙女的宋双花、宋六则等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长治地方的男女老少,众口一词,并纷纷画押公证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是长治人。长治市为此专门成立了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童年研究会,《长治日报》连篇刊载了有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童年及其家世的文章,认为“慈禧太后本是山西汉人”。近几年,长治慈禧太后研究会还陆续编辑出版了《慈禧太后童年考》、《慈禧太后童年——解开百年不解之谜》等书,拍摄了《慈禧太后是长治人》、《慈禧太后后代、乡亲话慈禧太后》的电视片、资料片,举办了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童年展览,等等。

山西长治说,从人证到物证,纷纷扬扬,似乎证据最确凿,但在史学界,争议也最激烈。1993年,长治市慈禧太后研究会与北京史学会联合召开了“慈禧太后童年学术研讨会”,有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有的专家认为:长治市慈禧太后童年研究会“经过多年的深入访问调查,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认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出生于山西长治,这是关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童年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一种意见”。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社会上流传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生于内蒙、安徽、浙江等说法可以排除,但“山西长治说”和“北京说”可以并存。但有的专家学者对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生于长治的说法,也提出了一些疑点和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此说太富于传奇色彩,物证中有许多地方失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