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98

第98章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2)

慈禧太后素好打扮,入宫后越发打扮的的花枝招展。只因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政事较繁,慈禧太后尚无机会获得天宠。直到清文宗咸丰四年一天,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退朝入宫,正值皇后奉太后之召,赴慈宁宫。宫娥们前呼后拥,伺候皇后,一见到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驾到,纷纷上前请安。慈禧太后也在其中,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瞧见她身材苗条,口齿伶俐,满头青丝格外润泽,一双眉眼妩媚动人,当下令宫女们自回宫,独留兰贵人。自此慈禧太后对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有意逢迎,颇懂取悦皇上的技巧,逐渐得到了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宠信。对下,她讨好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身边得宠的太监,对上,她巴结皇太后,并取得欢心。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四年由贵人而缙升为懿嫔。清文宗咸丰六年生下儿子爱新觉罗·载淳,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宾妃中唯一有儿子的。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后宫佳丽无数,为什么只有慈禧太后一人有儿子?正史上对此并未记载,据野史所述,其他宫女也有生下儿子的,但都被慈禧太后阴谋诡计杀害,就是爱新觉罗·载淳也不是慈禧太后所生,而是一个称作张贵人的妃子所生。当张贵人怀孕时慈禧太后悄悄将之藏匿,自己假装怀孕。待孩子出生,令太监杀掉张贵人,把孩子充做自己所生,报于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知晓,目的就是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权势,满足自己不可告人的权利欲望。

不管怎么说,母以子为贵,生孩子的当天,慈禧太后晋升为妃子,次年又封为贵妃,地位只在皇后之下。本来权欲极大的慈禧太后,开始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参与朝政,为日后篡权打下了基础。

生平最窝囊之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西方人赶出皇宫的皇帝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十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声称中国船亚罗号是英国船,并捏造中国兵勇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清政府送还在该船逮捕的几名海盗和涉嫌水手,赔礼道歉。同年十月二十三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不久后,英国政府委任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负责对华战争。此前,法国正以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向中国交涉。所谓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违法进入中国内地活动,胡作非为,于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二月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一案。清文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法国政府将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借口,任命葛罗为全权代表,率军来华协同英军行动。美、俄两国也表示支持英、法。

清文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英法联军5600余人(其中法军1000人)攻陷广州,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并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供敌驱使。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侵略军俘虏,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清文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四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进行谈判。俄、美亦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但实际并无诚意·。同年五月二十日,英法军舰炮轰并攻陷了大沽炮台。同年五月二十六日,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的威逼恫吓下,于六月二十六、二十七日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调人”身分,分别于六月十三、十八日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12款、中美《天津条约》30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路陆续南下。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此时对条约内容又感忧恐,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同年十一月,桂良等与英、法、美代表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2,5%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聘用英国人帮办海关税务。但是,英法方面不容变易《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六月二十五日,英法联军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守军英勇抵抗。激战后,英法联军惨遭失败,损失舰艇多艘,死伤400多人,英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此役结束后,清文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二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1,5万余人,法军约·7000人,扩大侵华战争。而清政府则在大沽战役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两国罢兵言和,导致英法联军连续攻占大沽、天津,并兵临北京城下。清文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九·月二十二日,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亲王奕訢留守北京,负责议和。同年十月十三日,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控制北京城。侵略军一路烧杀抢掠,在清廷长期经营的圆明园大肆抢掠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并将园内建筑付之一炬·。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奕訢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訢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

千秋功过

整顿吏治,任命贤能;纵情声色,醉生梦死,丧权辱国

整顿吏治,任命贤能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即位之后,官场已经腐败到了极点,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朝廷的威信因此而大大降低。因此,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将整顿吏治放到了首位,他首先向军机大臣穆彰阿开了刀。

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穆彰阿出身于满族官僚家庭,父广泰,官至内阁学士、右翼总兵。穆彰阿于清仁宗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累迁礼部侍郎,历任兵部、刑部、工部、户部侍郎。清宣宗道光初年后,受到清宣宗清宣宗爱新觉罗·珉宁的信任,由内务府大臣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两署漕运总督,继授工部、兵部、户部尚书等职,并自太子少保晋太子太保,充上书房总师傅,拜武英殿大学士。穆彰阿于清宣宗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入军机处学习行走,次年授军机大臣,蝉联十年,至清宣宗道光十七年又升任首席军机大臣。“终道光朝,恩眷不衰”,前后担任军机大臣凡二十余年。穆彰阿长期当国,专擅大权。对上奉承迎合,固宠权位;对下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穆彰阿利用各种考试机会,招收门生,拉帮结派,形成一个极大的政治势力集团。《清史稿》记载穆彰阿“自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复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

在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主张维持鸦片走私现状和对外妥协投降,在清宣宗清宣宗爱新觉罗·珉宁的对外决策中起着很恶劣的作用。鸦片战争爆发前,穆彰阿包庇鸦片走私和官吏层层受贿,阻挠禁烟,对于清宣宗清宣宗爱新觉罗·珉宁授予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大权,深为嫉妒;战争爆发后,他极力打击以林则徐、邓廷桢为代表的抵抗派,主张向英国侵略者求和。他先赞同琦善对英军妥协求降,以后更支持派遣耆英等为代表与英国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继而与美国、法国等签订其他不平等条约。在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派往广州查禁鸦片时,穆彰阿虽不敢公然反对和出面阻挠,暗地里却伺机进行破坏。当英舰北上大沽口进行威胁时,穆彰阿看到清宣宗清宣宗爱新觉罗·珉宁“意移”,即由主战动摇为倾向于妥协,便以“开兵衅”的罪名加给林则徐,表示赞同和议,促使清宣宗清宣宗爱新觉罗·珉宁“罢林则徐,以琦善代之。”

而当琦善在广州向侵略者委曲求全,擅自与义律谈判赔款与割让香港的问题败露以致被革职锁拿回北京等候审判时,穆彰阿又示意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等出面要求清宣宗清宣宗爱新觉罗·珉宁对琦善从轻处理;到奕经被任命为扬威将军派往浙江主持战事,他又保举琦善随军“戴罪立功”。另一方面,穆彰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在鸦片战争和战后推波助澜,为英国侵略者张目,连续制造冤案,阻挠抗英反侵略斗争的进行,林则徐、邓廷桢被远戍伊犁,在台湾坚持抗英斗争的姚莹、达洪阿被革职押解进京,都与他从中陷害有关。在战争进行期间,持消极态度,反对对英军侵略进行自卫反抗,江浙每一败仗警报,他就“相顾曰:‘如何!’盖谓不出所料也。”等到战争结束时,穆彰阿又公开表示:“兵兴三载,糜饷劳师,曾无尺寸之效,剿之与抚,功费正等,而劳逸已殊,靖难息民,于计为便”,竟全盘否定东南沿海四省广大爱国军民浴血抗战、流血牺牲的反侵略斗争。而也正是穆彰阿有资格劝说道光帝接受英国侵略者所提出的全部不平等条款。此后,穆彰阿更进而支持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当时的爱国士人曾赋诗道:“海外方求战,朝端竟议和,将军伊里布,宰相穆彰阿。”反映了人们对他作为投降派首要人物的一般看法。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清宣宗清宣宗爱新觉罗·珉宁去,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即位后,为了邀结人心,起用林则徐、姚莹等人以镇压刚刚兴起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同时对被时论所丛诟的穆彰阿、耆英分别予以革职永不叙用和降为部属,谕旨中指责穆彰阿“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其心阴险,实不可问!”命令下达后,“天下称快!”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穆彰阿捐军饷镇压太平军,被授予五品顶戴,又过了三年死去。

在罢免庸官的同事,咸丰皇帝还选拔了一批他认为有才能的人,其中肃顺是最受咸丰器重的一个。

肃顺,清末满洲镶蓝旗人,宗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雨亭。肃顺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肃顺深为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信用,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依重,煊赫一时。肃顺力主重用汉族官僚地主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为解决财政困难,肃顺主张发纸币、铸大钱。肃顺对外国侵略者疑惧颇深,要维持“天朝”尊严,对侵略者的过高要求不肯应允,甚至起而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参与对外交涉的决策。清文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日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时,在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面前,“(奕)主和,(肃)顺主战,哄于御前不能决”。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肃顺与俄使伊格纳切夫在北京谈判,斥责其侵略要求,把未经批准互换的《瑷珲条约》文本,“掷于桌上”,宣布这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清文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肃顺与载垣、端华护送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至热河(治今河北承德市)。肃顺遂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主管行在事务。次年,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病死,肃顺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祺祥政变时,肃顺被杀。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选拔的这些人,帮助他处理了一系列军国大事,从而扭转了清宣宗道光末年腐败的时局。

纵情声色,醉生梦死,丧权辱国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位期间,中国大地上经历了太多的败仗,又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没有良策,无法解决他面临的重大问题。于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变的心灰意冷起来,渐渐懒得听政,而把大部分时间都沉湎于声色之中,以此来逃避现实、自我麻木。其中,大选秀女是最明显的代表。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清朝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即位之后,多次大选秀女。有一次,因为在选秀女时遇到麻烦,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释放了所有被选来的秀女。事情是这样的:一批被强征来的秀女在坤宁宫外因为想家而哭了起来,太监为了制止她们哭泣,恐吓说如果被皇上听到会被鞭打,没想到一位秀女站了出来大声斥责了皇帝选秀女的行为。这时,正好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走了过来,太监将大胆的秀女绑了起来,她不仅不给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下跪,而且说自己只求一死,便要撞死在身边的石柱,被太监拉住了。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见她真不怕死,又怕继续下去会毁掉自己的名声。于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索性将所有的秀女都释放了。

除了大选秀女,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还每天饮酒、看戏取乐、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甚至与臣子争宠戏子,再加上对懿贵妃(慈禧太后赫那拉氏)的宠信,想想看,有这样一位皇帝,大清的江山在当时是个什么样子。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被外国人赶到承德避暑山庄做了些什么?是设法挽救国家危亡,还是关怀黎民涂炭?都不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避暑山庄里贪女色、贪丝竹、贪美酒、贪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