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97

第97章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

爱新觉罗·奕詝,生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初九,死于清文宗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在位11年。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其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广西,不久,进军湖南。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建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颇思除弊求治。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员耆英。

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英法对清政府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了广州。清文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

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清文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进攻北塘,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欣留京议和。奕欣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清文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清文完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逝,终年三十一岁。上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逃到承德以后,不久即患病。清文宗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六日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口授遗诏,立其年方六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同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额驸景泰,以至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要他们辅弼幼主,掌管朝政。次日,咸丰帝病死于避暑山庄。同年十一月,定谥号为“显皇帝”,庙号“文宗”。

皇帝个人档案

逃难天子——清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姓名:爱新觉罗·奕詝,庙号:文宗年号:咸丰

本名:爱新觉罗·奕詝,陵寝:定陵(清东陵)

生肖:兔,祖籍: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职业:皇子—皇帝,出生地:北京圆明园澄静斋

生日: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初九,当皇帝机遇:运用巧智

死亡时间:清文宗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父亲:爱新觉罗·珉宁

寿命:31岁,母亲:钮钴禄氏,孝全成皇后

身高:不详,配偶:16人,皇后萨克达氏等

体重:不详,初婚年龄:16岁

学历:宫廷教育,子女:2子,1女

性格特点:摇摆不定,继承人:儿子爱新觉罗·载淳

谥号:显皇帝

武功

镇压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由于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即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同时,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种主张在当时是先进的。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了14年,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开始→稍具规模→全盛→分裂衰败→后期短暂重兴→全局失败的曲折过程。从发展过程来看,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包括它的爆发、北上、定都、巩固政权和军事上的东征、西征、北伐。

清文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一月十一日,这一天正好是洪秀全38岁生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此开始了。接着,太平军北上,同年秋,攻占永安。太平军在永安整顿建制。洪秀全在这之前已自称为“天王”。在永安,太平天国颁布了天历。清文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二十月十七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诏令还规定,天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杨秀清实际上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

经过短暂的调整,太平军在清军的包围下艰难突围。之后,太平军向桂林进攻。太平军围攻一个月,未能攻克桂林,于是转进全州,随后又向长沙、武昌、镇江等重镇进发。一路上,太平军坚决镇压和打击维护反动统治的走狗,而且还焚烧衙门、粮册、田契,甚至破除神佛像及孔丘牌位,对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了大扫荡,很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在《太平天国》第3册第271页曾提到“所过之处,以攫取衣物献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甚至连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太平军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乡民处处助贼打仗”。因此,太平天国起义获得了迅速发展。

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十九日,太平军攻破南京外城,斩两江总督陆建瀛。同年三月二十日,太平军攻占内城,杀江宁将军祥厚等。完成了占领南京的目的。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定都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凡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不过,太平天国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的。在《天朝田亩制度》上有这样一段话:“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衣同穿……”这段话充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这是几千年来农民运动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军进入天京不到半个月时间,清军就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

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北伐,进军北京。但因实力相差太大,北伐失败。北伐将领林凤祥战死,李开芳被捕。在北伐同时,太平军进行了西征。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西征军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清文宗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军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然后进入江西,迅速攻占大片土地,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天国进行了东征,夺取了扬州,攻破江北大营。东征军后又与石达开的西军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同时也断了清政府东南财路。经过北伐、东征、西征,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太平天国的兴盛,沉重打击了反动封建势力。但令人遗憾的是马上走向衰。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前期的征战使领导阶级瓦解。据《中国近代史》第三章所说,在北上途中,南王冯云山于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六月三日中炮弹身亡,西王萧朝贵于同年九月十二日负伤死去。太平军失去了两位重要的领导。

中期的巩固大本营使领导核心分裂。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因掌握了大部分军政实权,所以“东府集团”势力最大。这些集团之间争夺权力斗争日益尖锐。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九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公开的分裂。据《李秀成自述》影印本记载,杨秀清骄傲专横的倾向日益严惩地表现出来,“威风张扬,不知自忌”。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八、九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天京被包围的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进一步扩大势力,“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命韦昌辉率部于九月一日赶到天京,包围了东王府。次日,杨秀清及其眷属全被杀光。接着天京城内发生混战,太平天国优秀将领和战士两万多人死亡。后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同年十一月,洪秀全又命石达开杀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结束了韦昌辉对天京历时两个月的统治。在这之后,洪秀全又逼迫石达开出走,后石达开被清军围困全军覆没。这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称“天京变乱”。

又据《太平天国》记载:太平天国领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显。洪秀全僻处深宫,把许多精力用于宗教神学的著述,脱离了斗争实践,脱离了广大群众。

在后期,太平天国也有短暂的重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后,形势顿挫。洪秀全提拔了与清军血战多年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为各军主将领。他们领导太平军奋力战斗,力挽危机局势。据《中国近代史》第二章所载:清文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八月,陈玉成、李秀成会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镇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采取联合作战方针,同心协力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围困。九月,陈、李两军在滁州境内会师东进,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歼敌万余人,并进占江浦。浦口一带战斗的胜利,打通了天京与江北的交通,解除了江北清军对天京的封锁。

正当太平军主力进攻江北大营时,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在攻陷九江后,乘势攻入安徽,进逼庐州咽喉三河镇。清文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月初,陈玉成闻讯自江浦挥师西援,直插三河镇东南的白石山和金牛岭,包抄湘军后路。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部赶来支援。太平军乘大雾发起猛攻,李续宾部乱成一团,拼死突围,终不得出。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湘军全部营垒,击毙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文武官员400余人和湘军数千人,李继宾自杀。这给曾国藩的湘军以沉重打击,曾国藩不得不承认:“三河之败,歼我湘军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

三河镇大捷后,太平军士气重新旺盛起来。陈玉成、李秀成率部乘胜追击,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自溃,皖北复为太平军所有。

在皖南,清文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十二月,李世贤于宁国湾镇大破清军,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在江西,杨辅清于清文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十二月攻占景德镇,并屡败湘军张运兰部,牵制湘军兵力。天京上游局势,至此时得到稳定。这就是后期的短暂重振。不过,因为元气大伤,重振后的太平军很快走向灭亡。

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四月,洪仁轩玕从香港来到天京。洪秀全封他为干王,总理太平军朝政。因为将领不满,不久洪秀全先后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其余的也陆续封王。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核心形成。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篇》。据《太平天国》第2册中记载:在政治方面,清仁玕主张立政的关键,“谁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所谓“设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清仁玕指出立法的重要性,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当时“最强之邦,由法善也”。他反对“结党联盟”,针对当时存在分散、离心的倾向,强调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在经济方面,洪仁玕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包括兴铁路、公路、修浚河道,行驶轮船,兴办邮政等;发展金融事业,包括兴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等。洪仁玕还主张鼓励民间开矿,制定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在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洪仁玕主张设学馆、医院、建跛盲聋哑院、礼拜堂、育婴堂,禁庙宇寺观、革阴阳八煞,除九流堕民,禁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洪仁玕还批评了那种“不务实务,专事浮文”的学风,在《戒浮文巧言谕》中,主张“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提倡“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的浅明文体。在外交方面,洪仁玕主张同自由资本主义国家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赞同,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迫于当时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

不久,太平军很快灭亡了。清穆宗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春,清军分路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由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先前刚提拔的李秀成、陈玉成被俘,李秀成降敌,并写下了《李秀成自述》,陈玉成被杀。李秀成是否真心降敌成为史学上争论的一个重大话题。因为主将失去,天京被重兵围困,再加上城内粮缺兵弱,外国侵略者放弃中立以大炮洋枪助师剿伐。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天京失守。太平军将士同清军展开巷战,宁死不投降。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生平最错误之事

宠信懿贵妃

懿贵妃,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清文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慈禧太后被选为秀女。依照清朝惯例,秀女一经选中,既由皇帝确定名位,并赐封号;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二月,慈禧太后凭借娇好的相貌,被封为兰贵人,于同年五月进宫。这是慈禧太后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这位普通的官宦小姐,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和生活道路,步入了最高统治者的生活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