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英雄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2008600000013

第13章 包拯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任开封府府尹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为封建时代清官的典型。

包青天断案

包拯(zhěnɡ),人称包公,包青天,他28岁中了进士。一生清廉(lián)自律,待民仁义,成为千百年来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个传奇式清官。

有一年发大水,河道阻塞,积水不通,经过调查,是一些地主侵占河道用来修筑花园亭台。包拯下令,清除全部河道上的建筑。地主们不肯拆除,拿出一张地契(qì),狡辩(biàn)说那是他自己家的产业。包拯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地契是地主自己伪造(伪造:假造。)的,十分恼火,立即下令地主拆(chāi)掉花园,并向宋仁宗揭发那些地主的恶行。地主见包拯执法如山,公正廉明,怕事情闹大了对自己不利,便乖乖地拆了花园。

一天,有个农民来知府告状,说他家的牛昨晚被人割了舌头,请求查此案为民伸张正义。包拯询问了一些问题,估(ɡū)计是冤案,但没有证据,就对农民说:“你先回去吧!”那农民不走,说:“我的牛流血不止,不能吃东西,怕是活不长了,那该怎么办。”包拯说:“你回家把牛宰了,但不要声张。”按照当时的法律是不能私自宰杀耕牛的。农民回家后,真的把牛给杀了。

几天后,有人举报说:“有人违反官府命令私自宰杀(zǎi)耕牛。”包拯盘问:“你知道为什么宰杀耕牛吗?”那人回答:“不清楚,听人说好像是舌头割掉了。”包拯脸一沉说:“给我拿下。”那人大吃一惊,扑通一声跪(ɡuì)倒在地,连忙认罪求饶,一桩奇案立刻真相大白。

从此民间流传有个审判牛舌案的包公。

铁面无私

包拯办案公私分明,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有一次,包拯的一个堂舅犯法,被人告到包拯那里。包拯十分气愤,派人把他的堂舅抓到官府,包拯一边盘问,一边训斥,比对一般的犯人更为严厉。堂舅见包拯这么严厉的对自己,想来是没通融(rónɡ)的余地,便跪地求饶,另一些亲戚也赶来替他求情。包拯冷冷地说:“不是我不讲情,谁叫他犯法呢?”说着,即将堂舅按倒在地,当众打了一顿板子。并且依法判了刑。

包拯曾在端州做过官,那里出产砚台叫端砚(yàn),是名贵的文具和工艺品,每年必须向宫廷进贡(ɡònɡ)。有些官吏利用这个进贡的机会私下贪污,包拯从去端州到离开端州没有要过一台砚台,包拯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早就远近皆知。

他离任端州时,只身而行,百姓过意不去,背地送他一块“端砚”。包拯把它投入湖中。据说不久落砚处出现一座沙洲,人称“黑砚砂”。从此没有人不知道包拯的廉洁公正。

包拯为民请愿,公平清廉的精神受到人们深深地爱戴,至今民间传颂(sònɡ)着一个人人都爱的包青天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