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亲子共读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2016600000035

第35章 增长见闻开阔胸怀的世界奇观故事(1)

400从排字工到作家

马克·吐温,着名作家,1835年生,美国人。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们称赞他“成就伟大,人格伟大!”

马克·吐温出生在一个穷法官的家庭,家中只有一栋两间房的小木屋,父亲收入微薄,家庭负担繁重。马克·吐温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到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堡。4岁半时,他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启蒙教师霍尔太太是来自新苏格兰的中年妇女,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力图用圣经塑造孩子的心灵。可是天性活泼的马克·吐温对喋喋不休的祈祷、晦涩难懂的《新约全书》毫无兴趣,而是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距他家不远的伯父家的农场,是个环境幽美、风景秀丽的庄园。浓郁的果林把起伏的小丘装扮得葱茏苍翠,溪水潺潺流淌,树林深处不时传来动听的鸟鸣声,草丛之中常有野生动物跳来跳去。马克·吐温常常来到伯父家的庄园,同白人小伙伴和黑人孩子一起游泳、捕捉响尾蛇、采集山莓。明月高悬的夜晚,孩子们围坐在中年黑奴丹尼尔大叔身边,入神地听他讲故事,那些神奇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这位面孔黝黑、满头卷发的丹尼尔大叔,以自己聪明、智慧和高尚的品格赢得了马克·吐温的信赖。正是从这个黑奴身上,他发现了黑人的许多优秀品质,进而对黑人及其不幸遭遇产生了深刻同情。丹尼尔大叔后来成为马克·吐温一些作品中可爱的黑人形象的原型。

1847年,马克·吐温11岁时,父亲骑马到12英里外的巴美拉镇办事,由于途中受了风寒,一病不起,于当年3月24日离开了人世。自此以后,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糊口,马克·吐温到《佛罗里达日报》当杂差,半日学习,半日工作。第二年,12岁的马克·吐温辍学到汉尼堡《信使报》印刷所当学徒。每天,他很早被老板叫起来生火、打扫房间、整理铅字。然后在微亮的烛光下排字、折叠报纸。每逢周日,更是紧张。他要在黎明时分将报纸分送到每个订户那里。就这样,马克·吐温熬过了两年多的学徒生活,成了一名熟练的排字工人。后来,哥哥奥里昂借了500美元,买下了《汉尼堡周刊》报馆,他把马克·吐温从《信使报》印刷所要出来,以每周3美元的薪金雇用了弟弟。贫困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童年,他从14岁时起就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哥哥的生意很不景气,甚至连房租也付不起,只好将印刷所搬到自己家里。经过一年的实践,马克·吐温对哥哥的事业丧失了信心。一天晚上,他悄悄地离开家,几天后,他在圣·路易斯被一家《晚报》雇用,当了排字工人。不久,哥哥奥里昂破产,将报馆移交给债主约翰先生,也离家出走,到衣阿华州谋生去了。

马克·吐温除了在排字车间勤勉工作以外,将其余的时间用在读书上。他从图书馆借来了许多文学作品,一本一本地读着。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马克·吐温从小就自立了,而且还读了很多书。你现在看了多少书?听过了多少故事?你会讲多少故事?

401忘记打柴的艺术家

齐白石,着名国画家,1864年生,湖南湘潭县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荣誉奖和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

齐白石毕生为钻研国画竭心尽力,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融合并继承传统写意画和民意绘画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不群的艺术风格。他擅长作花鸟虫鱼画,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他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画山水、人物,亦能诗文和篆刻。他在诗文篆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齐白石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他继承了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发挥了形神兼备的特色。由于他出生在劳动者家庭,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人民日常生活相接近的自然风物,具有健康、朴素的色彩。他主张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的篆刻初学浙派,后多取法汉代凿印。布局奇肆补茂,单刀直下,劲辣有力。

齐白石的父亲是一个老实人,平日安分守己,不走一步歪路,不说一句怪话,见了人规规矩矩,做起事来实实在在。齐白石的母亲既勤劳又贤慧,既会操持家务,又很孝顺父母。公公婆婆常常夸奖儿媳妇心灵手巧。这样的家风很利于齐白石的成长。

齐白石幼年非常聪明,4岁时,就学会了数百字。那是祖父用炭画在地上教给他的。六七岁时,齐白石在外祖父的坐馆里读了半年书。这以后,他就失学在家,帮助家中挑水、打柴、浇菜等,干着不少杂活。劳动的余暇,齐白石抓得很紧,出去放牛打柴,总是带上书本,抽空自学。有一次,他读书着了迷,把砍柴之事忘了。天黑到家,怜爱孙子的祖母一顿责备:“你好学,可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从此,齐白石上山就先砍柴,捡足粪,再取出书来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趁牛吃草的时机,跑到邻村的外祖父家去请教。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困难从来没有难住勤奋上进的齐白石。除去读书、写字,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画画。山清水秀的乡村景色,妙趣横生的小说插图,都是齐白石绘画的题材。画画用的纸是从旧账簿上撕的,笔墨是家里以前剩的。

父亲看见齐白石身体单薄,做不成扶犁掌耙的好手,就想让他学习养家糊口的手艺。经过多方说情,托人荐举,齐白石开始在一个老木匠门下学艺。起初,他干些杂活,后来专学雕花的工匠活计。这自然用得上画画的技艺。他与师傅一起钻研,改进刀法,创新了不少花样。苦学两年,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木匠出师了。一出师,作为长子,便责无旁贷地挑起供养家庭生活的重担。他每次外出做工,都把有限的工资全部交给母亲,而每过一处,都留下手艺高强的声誉。

边读边想:现在我们又了解了一位画家的童年,齐白石后来学了雕花,他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盛誉,他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

402拉断牛尾的科学家

卢瑟福,着名科学家,1871年生,新西兰人,长期在英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对原子核物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放射学,提出了原子自然蜕变理论,曾获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是着名教育家,在他的学生中先后有9人获诺贝尔奖。

卢瑟福出生在新西兰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家里人口多,收入少,生活贫困。他很小的时候就帮助父母干农活。

卢瑟福的童年时代是在风光如画的农村度过的。广袤无边的田野、神奇奥秘的大自然,使他从小就养成克服困难和富于幻想的性格。小卢瑟福经常与哥哥、姐姐一起帮助父母干活,养成了好钻研,好动手的好习惯。有一次,家里的钟坏了,卢瑟福便拆开想修,父亲指责他:“小小年纪不经大人准许就随便拆东西,会闯祸的!”卢瑟福口服心不服,继续背着父亲拆了装,装了拆,经过几天的琢磨,居然把坏了的钟修好了,还走得很准。小卢瑟福还经常搞些小制作、小发明,他用木板做的照相机,效果真不错,惹得许多孩子甚至叔叔、阿姨争着请他摄影留念。

卢瑟福从小养成的坚韧性格、钻研精神和动手能力,为他后来成就实验物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卢瑟福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自幼养成的习惯,我就难以熬过实验室中的枯燥乏味的生活。”

有一天,年仅5岁的小卢瑟福拿着一把刀,在他们家牛棚外的小草场上割柴草。突然,他发现前面不远的路上有一根大木头。小卢瑟福心想:“这一根大木头能抵好多柴草啊!如果能把它拿回去,妈妈一定会很高兴。”

可是,要把这一根大木头拿回家谈何容易!小卢瑟福用双手搬了一下大木头,沉得很。

小卢瑟福拍了拍小脑袋,终于想出了一个妙办法:他把一头奶牛从牛棚赶到路旁,用绳子把大木头捆住,然后系在奶牛尾巴上,让奶牛拖着大木头往家里走。

奶牛喘着粗气,费了好大劲总算把大木头拖到了小卢瑟福家的院子前。但是门太小,大木头给卡住了。小卢瑟福朝牛身上猛抽了一鞭,奶牛狂吼了一声,再也走不动了。原来是奶牛尾巴给拉断了小半截。

小卢瑟福害怕极了。他悄悄从家中取了一块橡皮豪,贴在被拉断的牛尾巴上,然后把奶牛又牵回到牛棚去。

那断下的小半截奶牛尾巴怎么处理呢?小卢瑟福又犯难了:扔掉吧,又舍不得,留下吧,又怕妈妈发现了。他后来把那小半截尾巴插到地里,指望它再长起来。但结果却是徒劳的。

边读边想:卢瑟福童年的故事我们看完了,你有什么感觉?一定被他勤劳、善动脑筋又有趣的举动逗乐了吧?相信你也有故事,讲给大人听好吗?

403让村里人喝上清水的少年

李四光,着名科学家,1889年生,湖北黄冈人,着名的地质学家,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立了地质力学,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筋,凡是他遇到不理解的事物,他总要追根问底,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在他居住的村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这是李四光常和同村的孩子们捉迷藏的地方。对于这块石头,李四光曾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他问了许多人,才明白了石头的来历。在学习上,李四光经常提出问题,许多问题老师当场都回答不出来,查了资料之后才给李四光解释清楚。爱动脑筋的李四光,在私塾里学习成绩非常好,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李四光在湖北官办的新学堂上学时,小学堂开设的课程有九门:修身、读经、中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绘图、体操。每日上课六小时,其中读经占二小时,学制四年。李四光在这里学习非常用功,尤其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感兴趣。他像久旱的田野,又如常年挨饿的孩子,吸取着各种知识的甘霖和食粮。他既聪明又好学,因此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李四光放寒暑假回乡后,他常想用自己学的知识为家乡办点事,回报生养自己的故土和亲人。他看到村里人吃的水,是门前塘里的水,很不卫生。他就决定自己动手在屋后竹丛旁挖口井。他找来工具,冒着酷暑,挖呀,挖呀,天不亮就起床,挖出朝阳,挖出满天彩霞,太阳落山了仍不停止,又挖出满天星星和一弯月亮。但是,可惜他那时还没有学地质学,不了解地下水的分布规律,挖了一丈八九尺了,还不见水,他只好作罢。挖井失败了,他又想了一个人工过滤的办法。他买来一口大缸和一口小缸。在大缸的下端凿一孔,装一根竹竿作管子,缸底放一层石子和一层沙子。然后盖一层白布,把挑来的塘水倒在大缸里。塘水经过沙石过滤,从竹管流入小缸内,浑水变成了清水。乡亲们跑来看,都称赞这个办法好。称赞李四光为乡亲们做了件大事好。

边读边想:从小爱学习、善动脑筋的李四光为乡亲们做了一件什么样的好事?做成了哪件事?还有哪件没做成?为什么呢?

404用苍蝇作标本的男孩

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890年生,加拿大共产党员,着名的外科医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而献身。

白求恩是欧美医学办的着名人士,曾任美国联邦政府的卫生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参军前往法国救援伤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率领一个医疗队前往西班牙救援;后又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派遣,携带一大批医疗器材,前来中国支援抗日战争。他先后来到延安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抗日军民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有时候一次连续要做十多个手术,他夜以继日地工作。遇到紧急战斗,他还坚决要求上战场直接参加战斗。1939年11月,他为中国抗日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白求恩牺牲以后,毛泽东特地写了《纪念白求恩》的文章,称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州的格赖芬赫斯特。他的祖父是一位着名的外科医生,父亲在年轻时放弃祖传医业,从事经商,后来当了牧师。但是,白求恩年少时就有一个志愿:像祖父那样,当一个着名的外科医生。有一次,他把祖父的那块外科医生的铜牌挂在自己卧室门口。从此,一有空就解剖起苍蝇、鸡骨之类的东西。有一天,他竟把一只刚煮熟的牛腿割剔出骨,以做成标本。

白求恩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他上学的时候,坚持勤工俭学,在学校食堂当服务员,以取得一些收入充当学费,并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先后当过炊事员和伐木工人。他打工挣来的钱,总是不乱花,全部存起来,作为学费和补贴家用,这一切为他在后来的战争年代从医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和精神的基础。

边读边想:从白求恩的故事当中,小朋友是否能体会到什么叫“白衣天使”?是否被他那无私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呢?

405立雪拜师的求知少年

陶行知,着名教育家,1891年生,安徽歙县人。毕生从事教学活动,重视乡村教育,倡导并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陶家祖上曾是殷实富足的大户人家,但后来家境逐渐衰败,等到陶行知出生时,父亲手中仅存了一亩一分田,除种地外,还要去砍柴卖钱,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

陶行知自幼聪明过人,他的父母也意识到儿子才华出众,但苦于家境艰难,无力供他上学。

邻村有一位名叫方庶咸的私塾先生慧眼识珠,认定陶行知日后必成大器。见陶家境况太差,老先生决定免费收陶行知为学生。陶行知由此开始在方老先生处接受启蒙教育,那年,他刚刚6岁。

9岁时,父亲在万安镇谋得一分差事,家境略为转好,陶行知随父亲在万安镇上读了两年书。后来,父亲失了业,陶行知也随着失了学,跟父一起回到农村的家中。

陶行知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再想读书已经不可能了,11岁的他成了家中的半个劳动力,和父母一起,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陶行知本是个读书的好坯子,如今失学务农,乡亲们都深为惋惜,父母更是愁肠百结,不忍心就这样耽误了孩子。

经过多方设法,父母终于为陶行知安排了一个两全之计——边做工边到县城一位姓程的先生处求学。

从陶家到县城程家,大约有十多里路。陶行知每天一大早挑柴赶到城里,卖完柴后,再去程家上学。待学习结束,他还要赶到南山,砍够一担,方能回家。

大人们被陶行知苦学成才的决心和毅力感动。

当时歙县有一位很有名望的王老先生了解到陶行知事迹以后,认定他日后必成栋梁之才,免费收他为门生。

陶行知家离王老先生教书的地方有15里路,他每天仍然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一边干活,一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