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的钱学森,有一双大眼睛和比同龄孩子大出许多的头,特别引人注目。亲友们说,这孩子天生异相,长大必有成就。人们说得不错,钱学森的聪慧,在幼年就令人惊异地显示出来。他有非凡的记忆力,3岁时已能背诵成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们传出去,说钱家生了个“神童”。
就在钱学森3岁那年,父亲钱均夫到当时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于是,钱学森随父母由上海迁居北京。
在北京,钱学森一家住在一条很深很深的胡同里。门洞两侧,是青灰色的砖墙。两扇漆黑的大门上,钉着两个奇大的铜环。然而,大门里面,却是一座敞亮的四合院。院里栽种着许多花木,有春季开花的海棠,也有盛夏开花的石榴。最使钱学森感兴趣的是院子中央那口特大的雕花水缸,以及缸内种养着的荷花。
过完4周岁生日的那个春季,钱学森穿上母亲为他做的新棉袍、新棉靴,对着镜子端详自己,他突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于是,恳求母亲让他上学读书。母亲笑了,亲切地告诉他,还不到上学读书的年龄。但是,母亲可以在家中教他读书、识字。
钱学森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聪颖过人。她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她心灵手巧,富有想像力,尤善针工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钱学森自幼学习就很勤奋。每天清晨,不用母亲催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主动开始跟母亲背诵唐诗。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的知识需求也越来越高了。那些浅显的儿童读物,对他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偷偷地去翻那些厚厚的大本书。由于看不懂,他只好去向母亲求教。母亲并不责怪他,只是告诫他不要乱翻父亲的书,更不要给弄坏了,然后选几本她认为儿子可以看懂的书,给他看,还给他讲书中的故事。
钱学森聪明好学,在学校成绩优良,深受老师的喜爱。中学的化学老师王鹤清还专门给他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的便利。王鹤清老师启发钱学森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钱学森很爱看书,有一次他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讲相对论的小册子,书中第一句话提到20世纪有两位大师:一位是自然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另一位是社会科学大师列宁。这本小册子对钱学森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边读边想:听完这个故事,你的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一个大头大眼、勤学习、爱思考的小男孩呢?那么说说看,是谁对他的影响最大呢?
417在祖父怀里听审的女孩
甘地夫人,着名政治家,1917年生,印度人,任印度总理4届,长达16年,当时被称为国际“风云人物”。
英迪拉·甘地诞生在印度阿拉哈巴德的阿南德宫。她出生于名门望族,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独生女儿。她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她的降生给家中带来了吉祥如意的喜气,人们给她命名为“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妮”,这在印度语中是“好看的”意思。
祖父对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妮宠爱备至,他称孙女是自己“念念不忘的英迪拉”,把她看成天真无邪的化身,一想到她就感到安慰。他给她买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英迪拉自己也承认,“他完全把我惯坏了”。
祖母尽管态度专横、傲慢、冷峻,但她对待英迪拉的态度则是例外。她把孙女视为掌上明珠,总是给她很多的糖果和零食吃。
尼赫鲁夫妇虽然对家人纵容、娇惯英迪拉很不满意,夫妇又时常因政治斗争而入狱,不能亲自抚养英迪拉,但他们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却是无限的。尼赫鲁给女儿英迪拉写过200多封信,关心她的成长,鼓励她要永远勇敢、无所畏惧。母亲卡麦拉则经常让英迪拉跟她作祈祷,教育她要有信心和勇气。卡麦拉熟悉印度教的教义,但不狂热和死板,她教英迪拉要懂得一些教义的精神,不要拘泥于印度教的仪式,特别是在政治上给英迪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
英迪拉刚满4岁那一年,英国殖民主义政府以煽动反对政府罪将她的祖父和父亲双双送上法庭。当法院开庭审讯时,英迪拉坐在祖父的怀抱里,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狠狠地盯着法官,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当法庭宣判祖父和父亲“有罪”,被押走时,她感到异常愤怒,不哭不闹,独自一人走回家中。
不久,殖民主义者的警察又跑到英迪拉家中抄家,把凡是值钱的家具、地毯、窗帘、水晶玻璃制品、瓷器和衣服等都用汽车拉走。英迪拉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握紧小拳头,向警察冲过去,尖声叫嚷:“不让你们拿走这些东西,这些都是我家的!”
英迪拉5岁的时候,国大党发起了抵制英国货的爱国运动。小小英迪拉在这次运动中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陪她好几年的一个漂亮的洋娃娃,也是英国货。这可把她难住了:烧吧,太舍不得了;不烧吧,她痛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心情又得不到宣泄。她沉思了几天,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她鼓足勇气,把这个可爱的洋娃娃烧掉了。事后,英迪拉哭了一场,而且还病倒了,一连几天发着高烧。
英迪拉12岁的时候,小伙伴们选她当猴子队长。那时,猴子队的任务还蛮繁重的。例如:自编自演话剧,宣传国大党的政治主张,讽刺英国殖民者的丑恶嘴脸;收集情报,传递信息,散发革命传单;站岗放哨,巡逻执勤;反英战士同殖民主义雇佣军打仗时,又负责送饭、送水和送子弹,救助伤病员,等等。
有一次,国大党最高执委会在一幢房子里开会,突然被殖民者的警察包围了。为了保住机密,执委会委员把会议记录和重要文件塞进汽车上面,英迪拉坐在汽车上装着到学校去上学的样子。她沉着、机警地对付着警察的盘问。她还装着很恼怒的样子对警察说:“如果因为你们随便拦截别人的汽车,弄得我上课迟到而受罚,我可要找你们的头儿告状!”警察无奈,只好把英迪拉坐的汽车放走了。
边读边想:一个倍受长辈们宠爱的小姑娘,在她4岁的时候经历了什么事?5岁时她做了一个怎样的决定,后来她又做了一些什么?
418为尊严而读书的中国人
丁肇中,着名科学家,1936年生,美籍华人,曾获多项重大的科学实验成果,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安阿伯。丁肇中刚刚满月,父母便抱着他,扬帆启程,横跨太平洋,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应聘到山东大学任教。然而归国不久,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山东岌岌可危。父亲的科学救国之梦被彻底打碎。一家人背井离乡,一路逃难,来到山城重庆。
在重庆的防空洞里,丁肇中开始了自己的启蒙学习。国难当头,连孩子们都分外懂事,读起书来格外用功。丁肇中在山洞的学校里刻苦攻读之余,最难忘的,便是老师常给同学们讲的,洋人在租界区立上“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这给童年的他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成为日后激励他奋发进取的一大动力。
读中学时,丁肇中在校内小有名气。一来,因为他物理、数学两门功课特别优异;二来,他的棒球玩得特别出色,是校内公认的“球王”。
学校附近有一片开阔的空地,周围绿草如茵,正是玩球的好地方。每天下午放学后,丁肇中总是和小伙伴来此玩棒球。玩得投入便忘了时间,常常是天不黑透不回家。至于作业,早被丢到了脑后边。
由于贪玩,以往学习成绩一贯优秀的丁肇中,一度成绩开始滑坡。父母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定找合适的机会好好开导他一下。
丁肇中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很懂教育方法的妇女。丁肇中需要的书,她尽快为他买来。成绩公布时,她用充满喜悦和赞扬的话语来鼓励他,同时毫不隐讳地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及时改进。吃饭时,母亲总是把最好的菜不停地往肇中的碗里夹。下雨天,肇中要是没有带雨具,教室外的窗下,总会出现母亲被风雨淋湿的身影。母亲对丁肇中的关心与爱,像春雨般滋润着他的心田,使他对母亲充满了敬爱之情。
一天晚上,丁肇中又是玩到很晚才回家。一进门,他发现了母亲异乎寻常的目光。
“孩子,看你累得浑身是汗,在外面都玩了些什么,功课做了吗?”
母亲的语气中带着往日少有的严厉。丁肇中脸一红,头一低,悄然溜回自己的小房间,顺手从书包里抽出一本往日形影不离、如今却被冷落多时的书来,轻轻抚摸着,母亲平日悉心关怀照顾他的一幕幕情景又闪现在眼前:
夜晚,母亲总是把收音机音量调到最小,怕打搅他的功课;夜深了,母亲会端来一盘他最爱吃的夜宵,看着他香甜地吃下;有时他读着读着,会不由自主倚着书柜睡着,妈妈就轻轻把他抱回床上去。
母亲浓浓的爱深深震动了丁肇中的心,他为自己因贪玩而耽误了学业而深感不安。
妈妈见丁肇中有所觉悟,因势利导给他讲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她又讲起曾经给丁肇中留下刻骨铭心印象的“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屈辱历史,激励他发愤图强,为国雪耻。
丁肇中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他拿起日记本,刷刷地写道:“奇耻大辱,我是中国人,还我中国人的尊严!”
写完日记,他郑重地拿起了书。
从此以后,丁肇中一下子成熟了许多,书本又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如饥似渴地努力读书,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边读边想:小朋友,你感受到丁肇中的那种爱国情结了吗?他在学校的时候哪门功课学得最好,他还有什么爱好呢?
419错将墨汁当蒜泥的书法家
王羲之,古代着名书法家,321年生,山东临沂人。他的书法风格质朴,字势雄强,为历代学者和书法大家所崇尚。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人,曾经当过右军将军,别人称他为“王右军”。他的书法独成一家。
王羲之从四五岁开始练字,直到59岁死时止,共练了50多年,越到晚年字写得越好,他很羡慕古代书法家张芝的草书,经常以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由于他的勤学苦练,终于形成了自己书法上的独特风格,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后人学习书法临摹的范本。
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幼年时代的聪明就白白被埋没了。”他恳求父亲现在就给他,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的方法练了不满一个月,便有了显着的进步。
王羲之练字的功夫是很惊人的,不但每天都有大半天时间用在写字上,就是吃饭、走路或与朋友闲谈时,也总是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都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疾书。书童只好把王羲之的夫人请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塞,弄得满嘴乌黑。原来在他吃馍馍时,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了。他一面练字一面吃,还夸夫人今天做的蒜泥好香。
边读边想:王羲之是干什么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件事的,用了多长时间在做这件事?他身上的什么精神值得你去学习呢?
420画荻教子
欧阳修,古代文学家,1007年生,江西吉安人,北宋时代重要的政治家、着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史学家,系“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为一代文坛领袖。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先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市)任官,后到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任官。欧阳修四岁就失去父亲,家庭生活非常贫苦。母亲郑氏不得不带着他离开家,到随州(今湖北随州)去投靠在那里做官的叔父。因为家里很穷,不但没有钱供他上学读书,甚至连纸笔都买不起。他母亲就用荻草枝儿在地上写字来代替纸笔亲自教他识字。这件事后来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成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家庭教育故事。“画荻教子”的典故就是由此而产生。
欧阳修长到10岁,就开始到当地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还把借来的书从头到尾抄下来。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就是在这种十分艰苦的环境中,经过他母亲的辛勤教育和他自己的刻苦学习,打下了很好的文化知识基础。
有一次,他到一个藏书很多的李姓人家去借书,他从一只废书箱里偶然发现了一部残破的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他向李家把这部书借来,带回家反复阅读,越读越有味。当时他虽然年纪还小,对这部书的思想内容还不能完全领会,可是却被韩愈文章的那种不平凡的风格深深地吸引了。他感觉韩愈所写的散文不仅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而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有很强的说服力。从此以后,欧阳修就把韩愈的文章当作他心目中的典范,立志要做一个像韩愈那样的文学家。同时,他越来越觉得当时流行的那种只讲究词句华丽而内容空洞的所谓时文是一种毫无意义、不值得去学的文章。
欧阳修在写作方面以勤学苦练见称于世。他说:“为文有三多”,即看多、做多、商量多。他还善于利用零星空闲时间进行构思。他曾说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边读边想:成为历史上着名的“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与他相比,你可以把哪些事情做得更好?
421不愿当官的医学家
李时珍,着名医学家,1518年生,今湖北蕲春人,他撰写的《本草纲目》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李月池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对药物很有研究。李家的园子里栽着各种各样的花草,如牡丹、芍药、水仙、山茱萸、款冬等,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这是李月池为研究药草而栽培的。李时珍小时候常常跟在母亲后面,为这些花草浇水,一天几次跑到花盆旁耐心地观察它们怎样抽条,怎样长叶、开花。当他看到一种新奇的花儿开放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大叫:“开喽!爸爸的花开喽!”父亲看儿子这样喜欢花草,就有意识地给他讲述有关花草的知识,认真地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渐渐地,李时珍开始懂得:世上的许多花草,原来是可以作药给人治病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