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培养聪明女孩不可不知的100个细节
20176700000004

第4章 心态决定一生的幸福——呵护女孩善良宽容的天性

[德]歌德

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

[瑞士]裴斯泰洛齐

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爱”,是孩子对母亲的爱,对人们积极的爱。这种道德教育的基础,应在家庭中奠定。孩子对母亲的爱是从母亲对婴儿的热爱及其满足于身体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1.给孩子种一颗感恩的心

星期天上午,我带悠悠到动物园玩,路过世纪广场时,看见有一家公司为了推销产品,正在派促销小姐向人们分发彩色气球。悠悠看了,也吵着要一个。于是我对悠悠说:“那你自己去问阿姨要吧。”

过了一会儿,悠悠拿着一个粉红色的气球兴高采烈地回来了,我问她:“你对阿姨说‘谢谢’了吗?”悠悠愣住了,想了半天,小声地说:“没有。妈妈,我忘记了。”

“那你去和阿姨说一声‘谢谢’吧。”我平静地说。

“好的。”悠悠很听话地回去了。旁边有一个老奶奶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也在玩着免费气球,听见后,对我说:“他们这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孩子忘记说就算了,干吗还要专门回去说一声‘谢谢’?”我笑一笑,说:“应该的。”

没多久,悠悠举着一大捧五颜六色的气球回来了,开心地大声对我说:“我对阿姨说‘谢谢’了,我还说了‘对不起’,因为第一次我忘记说‘谢谢’了。阿姨夸我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你看,这些气球都是她奖励给我的!”

这些免费的气球不过几分钱一个,但是在悠悠的眼里,却是至高无上的奖赏。很多人或许对我的做法并不以为意,就像那个老奶奶一样,认为推销人员分发气球只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是带有目的的,不需要特意去说一声“谢谢”。然而我却认为,应该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说“谢谢”,只要是帮助过你或者给你带来快乐的人,无论对方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只要你从中获得了利益,就应该真诚地向对方说一声“谢谢”,即便是那些你付了钱而向你提供服务的人,比如说服务员、理发师,甚至清洁工等。

“感恩教育”如今已成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很多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其实感恩教育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便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教会孩子说“谢谢”,就如同吃饭、睡觉一般成为最自然的一种行为。

“谢谢”二字与爱如影相随,是一切品德教育的基础,从小教会孩子说“谢谢”,便是将爱的种子深深地播种在他的心田,日后待他长大成人,一定也会享受到这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后结出的丰硕的果实。

有人或许会说:“对外人说‘谢谢’是应该的,对自己人若总是将‘谢谢’二字挂在嘴边,岂不是太生分了吗?”事实上,“谢谢”绝不是流于形式的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孩子的家人、朋友、老师等最亲密的人对孩子的帮助和爱护最多,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就要首先教育他们对最亲近的人说“谢谢”。

教会孩子说“谢谢”,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也教给了他们快乐的能力。正如那个因为悠悠的一句“谢谢”而给了悠悠好多气球的阿姨,她给予悠悠的绝不是几分钱的气球,而是对悠悠的喜爱和肯定,而这喜爱与肯定则给悠悠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与满足。著名的“问题学生的明星教师”——罗恩·克拉克先生曾说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感谢所有与我们打交道的人,包括售货员、服务员,为我们开门的人,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或为我们做了任何事情的人,不论大事还是小事,如果你每时每刻都不忘记感谢给予你帮助或和你打过交道的人,那你会每时每刻都感到快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教会孩子说“谢谢”,就如同将一枝芬芳的玫瑰交到孩子的手里,不但芳香了他人,也美丽了自己。要教导孩子不要吝啬向任何一个人为我们付出的人说“谢谢”,即便对方是我们最亲近的人。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满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

22.解密稚嫩谎言背后的真实动机

一天,悠悠从幼儿园回来,突然对我说:“妈妈,我再也不要和圆圆玩了。”“为什么呢?”我好奇地问。

“因为她撒谎,老师说她不是一个好孩子。”悠悠斩钉截铁的语气让我感到了她小小身躯中的正义,但我却隐隐感觉老师轻易给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并不是一件明智之举。于是我问悠悠:“圆圆怎么撒谎了?”

“老师让我们大家说说家里养的宠物,圆圆最后说的,她说她家里养了一头大狮子,是她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我们大家可羡慕她了,都跑过去围在她身边问狮子长什么样?是不是每天都和它一起玩?可老师说她撒谎,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狠狠地批评了她。大家都说撒谎不是好孩子,所以我以后也不和她玩了。”

悠悠的话让我不由在眼前浮现了当时的情景:当大家兴高采烈地讲着自己的宠物时,因为圆圆家里什么宠物都没养,所以她插不上话,一着急便夸了口,说自己养着一头大狮子当宠物。这一下,原本受冷落的圆圆立刻成了孩子们关注的中心。这就是圆圆“撒谎”的动机。然而在老师的眼里,“撒谎”却是一个有关道德品质的原则性的大问题,可想而知,在她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中,这个对“撒谎”还是懵懂无知的小女孩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打击与伤害?

的确,孩子撒谎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会令许多家长与老师对待此事如临大敌。但是对于孩子的撒谎问题,作为大人绝不能仅仅依据主观想象,就给孩子贴上道德缺陷的标志;而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以及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年龄与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再采取恰当的措施,耐心地教育和引导,才不至于令“撒谎”真正成为孩子的道德缺陷。

三到六岁的孩子说谎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而探究这些秘密并找出解决办法才是让孩子长大后杜绝说谎最根本的做法。有的孩子说谎只是因为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和注意,渴望维持好的形象,或者排解孤独、寂寞和恐惧。对于这样的孩子,大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多关注她,在她说话的时候注意聆听,并用眼睛注视着她,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她的关注与关心。但同时,大人要委婉地指出她所说的大话是不对的,比如圆圆,老师可以这样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狮子,很想养一头狮子当宠物,但养狮子太危险了,等我们长大以后再来讨论这件事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说谎的孩子通常会因为得到了他人的关注而心满意足,对于自己说大话的行为很自然会感觉到不当,因而便会很自觉地停止说谎的行为。

有的孩子对“撒谎”并没有确切的概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但因为记忆的混乱与经验的不足,他们又常常将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混淆起来。因此,当大人们听上去他们是在撒谎时,而在他们自己的意识中却只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与孩子的品行并无直接关系。假如这时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们说谎,并斥责他们是坏孩子的话,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直接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力,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为。

孩子从两三岁起便有了初步的是非观念,对于自己错误的行为会感到内疚、害怕,甚至恐惧,尤其是在那些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的父母面前。为了逃避责骂和惩罚,当孩子做错事时,便会用谎言来掩饰错误。而一旦他们的“诡计”得逞,撒谎的行为便会得到强化,从而渐渐变成一种不良的习惯,这是最危险的。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做错事,甚至撒谎时,绝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责骂或惩罚,让孩子心生恐惧,而是要耐心地说服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

还有的孩子撒谎则是因为大人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这样的家长往往在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便眉开眼笑,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而当孩子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时,则会斥责甚至打骂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们便会不自觉地用谎言来迎合、取悦父母。对于这一种撒谎行为,我认为首先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当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对孩子的撒谎行为掉以轻心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当孩子第一次撒谎时,作为父母一定要谨慎对待,绝不能让孩子尝到撒谎的“甜头”而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既不能给孩子贴上“小骗子”“撒谎专家”“吹牛大王”等恶劣的标签,也不能听之任之、姑息纵容,而是让孩子了解说谎的严重后果,让他们知道谎言总有戳穿的一天;而谎言一旦戳穿,就有可能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会选择说实话,而家长则要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的诚实,并相应地减轻对他们的惩罚,这便能强化孩子诚实的美德。

23.将孝敬当作一件最平常的事

《一捧阳光》是我很久以前给悠悠读过的一篇文章,也是我最爱的文章之一。文章的主角是一个和悠悠差不多大的女孩,当她在冬日的阳光中感受到和煦的温暖后,忍不住用小手捧了一捧阳光,小心翼翼地合拢,满怀喜悦地来到奶奶的房间,开心地说:“奶奶,我给你带来了阳光。”然而,当她将手摊开时,阳光却不见了。小女孩急得大哭起来,奶奶却笑着说:“阳光已经进入奶奶的心里了。”后来,小女孩在妈妈的帮助下,将奶奶的棉被和鞋子拿到太阳下晒,奶奶闻着棉被,一脸陶醉。小女孩问:“奶奶,你闻到了什么味道?”奶奶回答:“我闻到了爱的味道。”

这是一个充满着爱的温馨的故事,悠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是孝顺老人。“孝顺老人”在我们家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自觉遵守并快乐执行的“家庭规则”之一。在家里,有好吃的都是老人第一个吃。因为我和悠悠爸从小就对孩子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前生活很苦,好吃的都给爸爸妈妈吃了,所以爸爸妈妈才长大了,才有了悠悠,所以现在我们要孝顺他们。而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纪大了,而你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吃好吃的,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把好吃的先给他们吃呢?”悠悠很懂事,每次吃鸡,总是将大腿放到老人的碗里,而自己吃鸡脯肉也吃得津津有味。有的朋友见了,很惊讶,而这在我们家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每个人都觉得非常正常。

不止一个小朋友的家长曾向我感叹过,如今的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了,不懂得孝顺老人、体贴父母、关心他人。然而在我看来,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大人没有将孩子摆正位置。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不顾虑他人感受的习惯。而作为父母,又没有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孩子,甚至不能以身作则地尊重和孝顺老人,所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孝顺”这两个字。我见过很多能将《弟子规》、《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却对自己的父母与祖父母吆三喝四、指手画脚,甚至有的破口大骂。这样的孩子,前途是堪忧的,因为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没有尊敬长辈理念的人,长大后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会比较“难看”:从小不懂得尊重与孝敬老人的人,长大后在社会交往与工作环境中,也常常会对长者流露出轻视和不恭的态度,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缺少教养”的人,而他们在生活和事业中得到的机会也就比别人少得多。

有人羡慕我将悠悠教育成一个懂得孝敬老人、尊重长辈的好孩子,常常问我有什么秘诀,我则笑着回答:“只要将孝敬和尊重长辈当作一件最平常的事来做就可以了。”比如用理直气壮的口气要求孩子为老人做事,让他们感觉孝敬老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作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可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做事,为他们端茶倒水、盛饭接物。不要小看这平常的小事,做得多了,小事自然也就成了习惯。也不要小看榜样的作用,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那句充满稚气的“妈妈,洗脚”,不知曾感动过多少儿女的心,也不知为多少孩子树立起孝顺老人的榜样。

此外,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是关乎孝道的教育之一。尽早让孩子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了解父母和长辈的付出,才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从而自觉地养成体贴父母、关爱长辈的习惯,令他们的孝顺更加真心,对父母和长辈的敬爱更加发自内心。

古话说:“百善孝为先。”所以要培养一个恭谦有礼、善良可爱的女孩,首先要培养她成为一个尊敬老人、孝顺长辈的人。这不仅仅是孝道的教育,更是关爱与尊重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真正地明白了爱与尊重的道理,并能推而广之,对他人和世界都存有爱心和敬意,孝道教育才真正获得了成功!

24.父母以身作则,女儿“不令而行”

星期天一大早,悠悠便起床自己穿好了衣服,跑到我们房间,大声叫道:“爸爸,快起来!带我去动物园!”

爸爸还没睡醒,昨天晚上看甲A联赛一直到凌晨四点多,到现在只睡了不到三个小时,迷迷糊糊地嘟哝了一句:“下星期再去。”然后便翻过身又睡了。悠悠可不管那么多,爬到床上,掀开爸爸的被子,大声说:“不行!你答应我这星期只要我得满五朵小红花便带我去动物园的!爸爸说话不算话!”

“不算话就不算话。爸爸头疼,今天去不了。”爸爸扯过被子继续睡觉。悠悠的眼泪滴到了我的脸上,原本迷迷糊糊听着他们父女二人争吵的我立刻清醒过来。我坐起来,擦干悠悠的眼泪,对她说:“到外面等一下爸爸妈妈好吗?我们很快就出发。”

悠悠破涕而笑,开心地跑了出去。爸爸有些恼怒地说:“要去你自己带她去,我可爬不起来!”我平静地问:“难道你希望悠悠将来成为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吗?难道你忘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了吗?你既然已经答应了今天带悠悠去动物园,昨天就不应该看电视到那么晚……”

“那我不是忘记了吗?”爸爸有些不耐烦。

“那也是你的问题,如果你不能为你的过失承担起责任,那么今后在孩子的眼里你不但是个言而无信的人,也是个推卸责任的人。难道你希望孩子将来和你一样,也学会言而无信,也学会推卸责任吗?”

爸爸想了一下,爬起来说:“那好,我们走吧,不过我真的头疼得很。”

“这样,”我说,“你开车送我们到门口,我带悠悠进去,你在车里睡觉等我们。”

悠悠爸开心地抱了我一下,说:“老婆,你真好,谢谢你!”

“这次我帮你,不过你下次可得记住,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假如有不确定因素的话,也要提前和孩子说好,不要把话说满。”

“知道了!”悠悠爸连声答应,我们带上悠悠,开开心心地向动物园进发了。“说到就要做到”这个道理很浅显,每个人都明白,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言而无信”的人。特别是答应孩子的事,一时兴之所至随口答应,然而事到临头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兑现。这样不但会挫伤孩子的心灵,还会给孩子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既然大人说话可以不算数,那么今后我也可以说话不算数。假如这种情况发生得多了,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渐渐成为言而无信、推诿敷衍的人。

“人无信则不立。”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的名言,也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印证的真理:一个不守诚信、言而无信的人是无法得到他人的信赖和尊重的。试想一下,对于一个经常说话不算数的人,谁能有安全感,又有谁会将重要的工作和岗位交给他(她)呢?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注重诚信教育,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而诚信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枯燥的说教,而是要以身作则,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

六岁以下的孩子常常会以哭闹、不吃饭等手段向父母提一些无理要求,而父母当时为了急于摆脱一时的麻烦,就会随口敷衍、满口答应;然而一转眼,他们就忘记了许下的诺言,或者索性不承认自己曾经答应过。孩子自然拗不过大人,除了眼泪倒也没有别的办法,但从此后也会效仿父母:随意承诺,同时又失信于人。

“说到就要做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时却并不容易,因为自己的疏忽或者情况的突变,常常难以实现或者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实现。所以要培养孩子诚信的品质,还必须让孩子明白两点:一是慎重对待他人的请求,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二是要有实现诺言、承担责任的勇气与决心,即便可能自己会遭受损失或者面临重重困难,也要信守诺言,敢于面对。对于孩子能力范围内可以完成的责任或任务,作为父母也要经常鼓励孩子敢于承诺,并监督执行,这对培养孩子“说到做到”的行为习惯也有很大的帮助。

25.“节约”和“小气”是两码事

悠悠被奶奶领着上街了,我和悠悠爸在家中各做各的事情。没多久,门开了,悠悠嘟着嘴,满脸不高兴地走了进来。

“怎么了,悠悠?”我问。

“奶奶真小气。”悠悠平时很尊敬老人,因此即便是不满,也是轻声嘟哝着。这时,奶奶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点尴尬,对我说:“刚才走得匆忙,忘记带超市卡了。”说着朝悠悠招招手:“悠悠,再跟奶奶去买东西。”

“不去!”悠悠嘟着小嘴,爸爸眉头一皱,对奶奶说:“妈,超市卡没带还值得跑回来一趟吗?也不嫌累啊?就算会员卡打个九五折,才节约几块钱啊?又不是买很多东西。”

“几块钱不也是钱吗?”奶奶正色说。我看着悠悠满脸不以为然的神情,对奶奶说:“妈,刚回来又去,是有点累的。要不吃完晚饭我们一起去超市好吗?”

奶奶答应一声,出去做饭了。我将悠悠拉到身边,轻声对她说:“悠悠,我们来数数你的储钱罐中现在有多少钱了好吗?”

悠悠是个“小财迷”,平时可宝贝她的储钱罐了,一听要数钱,立刻高兴地将她心爱的小猪储钱罐捧了来,“哗”的一声将一大把纸币和硬币倒了出来,“一、二、三……”开始认认真真地数了起来。

“妈妈,我现在有289块钱了!”数了好一会儿,悠悠抬起头兴奋地对我说。“嗯,真不错,悠悠现在也是个小‘富婆’了!”我笑着说,然后接着问:

“那么悠悠,谁一下子给了你这么多钱呢?”

“怎么是‘一下子’给的呢?这可都是我平时一块、两块攒起来的。有的是你和爸爸给的,有的是奶奶爷爷给的,还有的是……我想不起来了。总之,这是我攒了好长时间才攒起来的呢!”看着悠悠一脸认真的模样,我笑了:“原来平时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一块、两块钱攒在一起,竟然能变成这么多钱呀!”我话锋一转,接着问:“刚刚和奶奶在超市打算买多少钱的东西呀?”“73块。”悠悠回答。

“那我们算算假如用超市卡的话能节约多少钱好不好?”我拿起计算器一摁:“打九五折,可以节约三块六毛钱。假如将这三块钱加到你的储蓄罐里,现在你有多少钱了?”

“292!”悠悠算了一下,得出了答案。

“那么你的钱是不是又变多了呢?”悠悠是个聪明的孩子,她很快便领悟了我的用意:“妈妈,你是不是想告诉我,小钱聚在一起能变成大钱?”

“对了,悠悠真聪明!”我抱过悠悠,在她脸上亲了一下,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小变大、积少成多的。一滴一滴的水汇聚到一起变成小河,小河汇聚到一起变成大海;一块砖头并不大,但是千万块砖头聚集在一起,就变成了万里长城;你平时将一块、两块钱积攒起来,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大笔钱。妈妈当初办会员卡,就为了每次能节约几块钱,一次虽然不多,但假如每次都节约几块钱,积攒得多了,是不是也能变成一大笔钱呢?用这笔钱,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给悠悠买漂亮的花裙子,给妈妈买喜欢看的书,给爷爷奶奶买营养品……”

“还可以捐给山区的孩子,让他们也有新书包!”悠悠抢着说。

“对,节约下来的钱可以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所以节约是一件好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节约……”我的话还没说完,悠悠就懂事地说:“妈妈,我错了,我不该说奶奶小气,我马上就去给奶奶道歉。”

“要记住:‘节约’和‘小气’是两码事。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这是‘节约’;而该花的钱不肯花,这才是‘小气’。”

“我懂了,妈妈!”

悠悠蹦蹦跳跳地跑出去给奶奶道歉去了,我望着她的背影,欣慰地笑了。

26.培养孩子的怜悯之心

楼下小区的花园里种了很多观赏花木,一到春天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很是令人赏心悦目,因此这里便成了大人们最喜欢带孩子来玩耍的地方之一。有些孩子见到鲜艳的花朵,常常会伸出小手,叫道:“妈妈(奶奶),我要花!”于是便常常看到大人们伸长了手臂,有的甚至跑到花圃中,将一朵朵鲜花摘下,递到孩子的手中。而孩子往往玩一会儿便失去了兴趣,随手往地上一扔,于是花圃的四周经常看见鲜花的残枝败叶,七零八落,很令人有些不忍目睹。

悠悠也是个爱美、爱花的小女孩,多次在花园看见小朋友摘花后,也忍不住央求我:“妈妈,给我摘朵花吧!”我本能地拒绝了:“不行,花儿不是咱们家的,我们不能摘。”

“那不也不是她们家的吗?为什么她们能摘,我们不能摘?”悠悠不服气地问。我一时语塞,当时悠悠还不到三岁,不知道该如何与她解释要遵守公共道德、爱护公物等大道理,但我知道悠悠是一个很善良、心肠很软的小女孩。于是灵机一动,拉着悠悠走近一棵被别人已经折去了花枝的小树,说:“悠悠,你仔细看看这树枝,能看到什么?”

花枝被折的地方有一些汁液流出来,悠悠想了想说:“有一些水。”

“这些呀,不是水,是花的眼泪。”

“花儿也有眼泪吗?”悠悠好奇地问。

“是呀,花儿和我们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当花儿被从树枝上折下来时,就像有人从我们的身上折下了手和腿,它会感到疼,所以就会伤心流泪。只不过它不像我们人类会哭会叫,那你说是不是更可怜?”

“是的,妈妈,我不要花儿了,我想让它们好好的。”悠悠的大眼睛不知不觉含满了泪水,我将她揽入怀中:“所以我们不仅自己不摘花,以后看见小朋友摘花,也要赶紧去劝阻他们,好不好?”

“好!”悠悠的声音清脆而又响亮,她小小的心灵中充满了爱与怜悯。从那以后,不但她自己从未要求过大人为她摘花,而且只要一看见其他小朋友有类似的行为,便主动上前劝阻。同情与怜悯之心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而这便是爱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情教育。

所谓“移情教育”,便是引导孩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教育,比如看到别人生病时,就引导孩子结合自身生病时所经历的痛苦来引发孩子的同情与怜悯之心,从而体谅他人,并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怀。

常听得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懂得体贴父母、关爱他人,却不知“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原本都充满了爱,只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和骄纵才让这爱的种子未等发芽便枯萎、泯灭。比如那些兴致勃勃或者不以为意随便为孩子攀折花木的大人,不但教给了孩子随意破坏公物的行为,更是在无形中将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思想带给了孩子。更有甚者,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心不但视而不见,还因为种种原因打击和剥夺。比如,我曾看见过一个女孩在放学的路上,见到一只受伤的流浪狗,小女孩本能地蹲下来,无限怜悯和心疼地抱起小狗,还未来得及开口说话,妈妈便大声呵斥道:“快放下,脏死了!”小女孩被妈妈一步三回头地拉走了,我很担心那原本充满同情与怜爱的眼睛有一天也会变得如她妈妈一般冷漠而无情。儿童教育学家卢勤曾经说过:“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假如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就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并细心呵护。

孩子的同情心与怜悯心是爱心最初的体现与反映,很难想象一个对他人的不幸与痛苦充满冷淡与漠视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善待孩子的同情与怜悯之心,哪怕是对一朵花、一棵树,或者一个小动物,因为这是爱的教育,是在孩子的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的教育。一个充满爱心、善良仁慈的女孩,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被众人所热爱的,也是最美的女孩!

27.别让女孩爱上虚荣

悠悠从小学习舞蹈,可以说是能歌善舞,加上人又长得乖巧,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很受大人的喜爱,几乎每个人见到悠悠都忍不住摸摸她的小脸蛋,夸奖几句。原本我对此也不以为意,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引起了我的重视。

那是悠悠参加市里“六一儿童才艺表演大赛”后不久的事。在大赛中,悠悠代表她所在的幼儿园参加了两个舞蹈节目,一个是独舞,获得了个人组的金奖;另一个是集体舞,悠悠做领舞,也获得了团体组的第一名。这下,悠悠可成了“名人”,无论是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小区里的大人,见到悠悠,都对她大加赞赏。爷爷奶奶更是骄傲,带悠悠出去玩时,常把这光辉的事迹挂在嘴边,逢人便向他人介绍。在一片夸赞声中,悠悠不由飘飘然起来了,甚至产生了嫉妒心理,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

意识到这一点是在一次看中央电视台少儿歌舞节目时,当时大家正围着电视看一个小女孩跳拉丁舞,那出色的舞姿引起了我们一阵阵赞叹。这时,悠悠突然拿起遥控器换台,一边调一边说:“一点也不好看,还没我跳得好呢!”爸爸听见了,不由皱起眉头说:“你这孩子,怎么看不得别人比你好呢?这可是全国少儿组比赛第一名啊!”

“那是因为她比我大,等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我就能拿世界第一了!”

爸爸一听这话便火了,一巴掌将遥控器夺过来,大声说:“说大话也不知道难看啊!”

悠悠“哇”的一声哭起来,奶奶连忙将她拉到怀里,连声哄着说:“咱们悠悠是比她强,现在就拿全市第一了,今后一定是世界第一!”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很温和地拉过悠悠说:“看电视太多对眼睛不好,咱们到房间,妈妈讲故事好吗?”

悠悠抽抽噎噎地跟我回到了房间,我开始给悠悠讲《骄傲的花孔雀》的故事:小孔雀原来有很多好朋友,但后来她获得了选美比赛第一名后,便再也不将这些朋友放在眼里了。因为小孔雀看不起伙伴们,朋友们便渐渐远离了她。小孔雀只能孤零零一个人,虽然每天开屏自我欣赏,但孤独寂寞,一点儿也不开心。

故事讲完了,悠悠安静地倚在我怀里,我轻轻抚着悠悠的头发,问:“悠悠,你喜欢小孔雀吗?”悠悠摇摇头。我问:“那你为什么不喜欢她呢?”

“因为她看不起别人,太骄傲了。”

“是呀,一个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的人是得不到大家的欢迎的。”悠悠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突然问:“妈妈,那她的好伙伴再也找不回来了吗?”

“你说呢?你能帮助小孔雀找回好伙伴吗?”

悠悠忽闪着大眼睛,开始顺着自己的思路编起故事来:后来小孔雀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小伙伴们不计前嫌纷纷施展本领帮助她,终于让她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便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也不能骄傲自满。后来小孔雀再也不骄傲了,变得谦逊有礼貌,大家又都喜欢她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是我却意识到过度夸奖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优秀,而孩子的确又有些过人之处,因此家长便会逢人就夸,尤其是将孩子获得的一些荣誉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实际上是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但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夸奖的话听得多了,久而久之,孩子小小的心中便会滋生出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的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后来趁悠悠不在的时候,我就这个问题和悠悠的爷爷奶奶也交换了意见,并打电话给老师,让他们今后有意识地减少对悠悠的表扬,更不要在他人面前总是提起孩子之前的辉煌。同时,我常常和悠悠交谈,有意识地引导悠悠发现身边伙伴们的长处和优点,尤其是悠悠不及他们的地方。慢慢地,悠悠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即便自己曾经取得了一点成绩,也不足以骄傲自满。奇怪的是,悠悠不但没有感到失落,反而比以前更加快乐了。

28.嘘,这世界不是只有你一个人

2013年,郑州图书馆新馆开业后不久,随即出台了一项新规定:拒绝14岁以下的孩子进入图书馆。此规定一出,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媒体都对郑州图书馆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对此,图书馆负责人也是百般无奈:因为孩子进入图书馆后大吵大闹、穿梭嬉戏,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看书和学习,在众多读者强烈抗议下,图书馆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其实拒绝孩子进入的不仅仅是郑州图书馆一家,国家图书馆也曾经出台过这样的规定,理由也是一样:14岁以下的孩子自控力较差,不能安静地看书学习,反而会造成对他人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众所周知,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之一,也是维护公共秩序必要的文明行为之一,然而,我们的孩子常常做不到这一点。不仅在图书馆,可以说在任何公共场所,只要有一群孩子在,往往就能喧嚣得仿佛掀翻屋顶一般,有的大人熟视无睹,有的大人声嘶力竭地阻止反而却更加增添了混乱。这难道仅仅是孩子的过错吗?

我记得曾经在参加一位著名教育学家的讲座时,虽然讲座已经开始了,却有一位妈妈依然肆无忌惮地和身边的熟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声音大得令周围的人侧目,她自己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后来还是主持讲座的校长将话筒拿过去,有些不客气地对那位妈妈说:“这位女士,如果你有很重要的事非得现在说,请到外面讲完后再进来。”这时,这位妈妈才讪讪地住了口。会后,我特意留心了这位妈妈,发现她向专家请教的问题中果然有这样一条:她的孩子常常在课堂上说话,不知道该如何保持安静。

很多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巴黎圣母院有一块专门制作的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请保持安静”。之所以用中文写,就是为了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请中国人保持安静!”很多华人为此而愤怒。然而细心观察,无论国内外,在很多公共场所不是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吗:公交车上,乘客对着手机高声回话,旁若无人;风景区里,游客扯着嗓门七嘴八舌,指手画脚;餐厅内,喝酒的人交杯推盏、大肆喧哗……在一阵高过一阵的声浪中,周围的人往往皱起了眉头、捂起了耳朵,然而造成喧闹的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早已给他人造成了不便、带来了烦扰。这便是许多人身上存在的陋习。

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中曾提到过在公共场所应不妨碍他人的行为细节:“外出活动,进入公共场所时要保持安静。当我们集体进入一座建筑物时,不能说话,甚至要安静到让人注意不到我们的存在。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任何公共场所,包括电影院、教堂、剧院等。”基于此,从小就必须让孩子知道,并且严格地执行:要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或者只有你和你的同伴存在,大家共享一个环境,不要贪图自己的一时痛快而引起别人的不快,对别人的反感毫无顾忌。

无论年纪大小,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的女孩是很容易遭到别人的反感和侧目的,而一个文静礼貌、懂得照顾他人感受的女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从小灌输给孩子这样一种思想:在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即便说话也要尽可能放低声量,尽量不要打搅别人。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是一个文明人的基本素质。当然,身教重于言传,最好的教育方式便是父母首先做出表率,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照顾他人的感受。假如能够让孩子的心中时刻装着一双别人的眼睛,就一定能养成在公共场合轻言细语、不打扰他人的良好习惯。

29.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心和帮助别人

一夜大雪,天地间变成了一个银雕玉砌的世界。悠悠早上一睁开眼,看见外面白茫茫的一片,立刻欢呼起来:“噢!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哦!”

吃完早饭,悠悠便拉着我和悠悠爸的手一起到楼下去玩雪。这场雪下得可真不小,不但屋顶上、花圃里全是积雪,连停在小区道路两边的汽车上也都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雪。悠悠欢呼一声便往外冲,不料奔跑得太急,加上道路上厚厚的积雪,突然重重地摔了一跤。这一跤摔得一定不轻,因为虽然像以前一样,悠悠也很快地爬了起来,但是眼睛里却噙满了泪水。

“妈妈,我不想去玩雪了。”悠悠轻声对我说。

我以为悠悠是被这一跤摔得失去了兴致,刚想鼓励她不要受到一点挫折便打退堂鼓,不料悠悠却接着说:“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把这些雪扫掉后再去玩。”

听了这话,我的心中立刻充满了欣喜,但我故意问:“为什么呢?”

“因为我害怕有人会像我一样摔跤。比如楼下的沈奶奶、张爷爷,还有比我小的小朋友。妈妈,你不知道,我摔这一跤可疼了!”悠悠充满稚气的话语令我的心中感慨万分,我还没想到这一点,而悠悠却想到了,因为清扫积雪原本是小区保洁的职责。悠悠能由己及人,主动为他人着想并伸出援手的想法,令我感到十分欣慰。于是我和爸爸拉起悠悠的小手,欢快地说:“好!那我们就上楼拿工具,一起清扫积雪!”

悠悠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实在不是偶尔一次的心血来潮。如今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自私自利的心态。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狭隘、自我的人,从悠悠刚懂事开始我便注意培养她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家人,于是我便从培养她关心家人做起。她爸爸下班回来,我会叫悠悠替爸爸接过公文包,并端上一杯水;客人来了,我会安排悠悠给客人拿拖鞋、放果盘;等她大一些之后,我会让悠悠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择菜、擦桌子等。每次当孩子做这些事时,我都会不失时机地表扬她,夸奖她懂得体贴大人,并告诉她因为有了她的帮助,大家心里暖融融的很开心,也更喜欢她了。悠悠听了自然也很快乐,慢慢地,主动帮助大人做事便成了她的习惯。

等悠悠稍大一些后,我便鼓励她在和人交往时也要学会帮助他人、助人为乐。比如,看见别的小朋友哭,我会鼓励悠悠去安慰他,用语言或者玩具哄小伙伴开心;要是有比自己更小的小朋友需要帮助时,我会鼓励悠悠及时伸出援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小朋友穿鞋戴帽、剥糖纸、拿接玩具等;如果小朋友摔倒,我也会鼓励悠悠赶紧将小朋友扶起来,掸掸身上的灰尘,吹吹摔痛的小手。第一次带悠悠坐公交车时,我便告诉悠悠要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之后悠悠见到老弱病残孕以及比自己更小的孩子时,通常不需要我提醒便会主动让座。一般来说,接受帮助的人都会对悠悠露出感激的微笑,直夸孩子懂事,悠悠帮助了他人,也收获了快乐。这对她本身便是最好的奖励,也让她越来越爱帮助别人,并引以为乐。

孩子从三岁起,便有一个思维上的飞跃,即从“我”飞跃到“你”和“他”,这个阶段便是教育和培养孩子关心、帮助别人最好的时期。从这个时期起,作为父母便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同时不要忘记及时地表扬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的过程即是收获快乐的过程: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不但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建立牢固的友谊,也是体现自身价值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孩子心灵中播下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种子,是发展孩子的健康心理,培养开朗、宽厚、善良性格的重要基础。

悠悠、悠悠爸和我从家中取来了铁锹、扫帚、簸箕等工具,悠悠爸用铁锹铲雪,我负责搬运垃圾,而悠悠则认真地清扫地面上残余的积雪。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朝悠悠竖起了大拇指,还有一些人也加入了打扫的行列。看着悠悠热气腾腾、红扑扑的小脸,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悠悠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快乐与满足。

30.“没关系”比“对不起”更动听

我至今记得那天放学时在悠悠幼儿园门口看见的那一幕。

那天,我有空便去接悠悠放学。刚到教室门口,便听见一个尖锐的女高音:

“那你说,该怎么办?难道我的孩子就这样白白挨打吗?”

门口围着一大群孩子和家长,一个女人拉着孩子正指着小刘老师的鼻尖不依不饶地大声质问着,小刘老师已经急得满脸通红,连平时一丝不苟的秀发也凌乱了几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两个孩子——童童和洪洪抢玩具,洪洪把童童给打了。

“你看、你看,这孩子脸上都被抓破皮了,以后破相了怎么办?”童童妈妈指着孩子脸上的两道痕印让大家看,其实孩子脸上虽然有两道印迹,但很浅,根本不会涉及以后会不会留疤的问题。

洪洪的家长还没来,孩子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闯了祸,缩在刘老师的背后,满脸的恐惧之色。

这时,洪洪的奶奶来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满脸愧疚地向童童妈妈连声道歉,然后把洪洪也拉过来,让他向童童道歉。洪洪大声地向童童说:“对不起!”然后把手里的两颗糖往童童手里塞:“给你吃,吃了就不疼了。”这时,周围的家长们也纷纷劝童童妈妈不要过于追究孩子的无心之过,童童妈妈虽然不再纠缠了,但是很明显看出心里并不痛快,板着脸,拉着孩子转身就走。

接了悠悠走到校门口,我突然听见一个女人大声呵斥孩子的声音:“吃、吃!你就知道吃!两块糖就把你收买了?我没告诉你别人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吗?这样以后别人才不敢欺负你!你呀,气死我了,真是个窝囊孩子!”

大人的斥骂声夹杂着孩子的哭声渐渐远去,我的心中愕然并久久不能平静。不错,如今的孩子都是大人的宝,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人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然而这位妈妈的做法却令我难以赞同,同时也对这孩子长大后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而感到担忧。

孩子年纪小,在一起时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吵吵闹闹,甚至动手推推搡搡也不足为奇。事情通常很小,孩子往往一转眼便忘记了,又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玩耍嬉闹。然而在一些大人的眼里,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那可是天大的事,不仅对动手的孩子不依不饶,甚至对老师和对方的家长也苛责和斥骂。我曾经见过两个家庭的大人为了孩子的一点点矛盾而大打出手,最后还诉诸法庭。更有一些家长就像童童的母亲一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是别人动手打了你,就狠狠地打回去。出了事,妈妈(爸爸)负责。”可想而知,在这样“以暴制暴”的教育下,孩子从小便学会了满怀仇恨与报复之心,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这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刚开始,孩子只是还手欺负他的人,后来就很可能发展成别人就算不小心碰他一下,他也会用拳头进行报复。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或许不需要再担心他会被人欺负,但可能会不停地为孩子的暴力事件“埋单”:说不定哪天又有小朋友被自家的孩子打伤了,于是登门赔礼道歉或者赔偿医药费成了家常便饭。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可怕的是“以暴制暴”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无论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侵犯,受到此类教育的孩子都会狠狠地打回去。这样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怀着一颗敏感且易怒的心,总是提防着别人,用恶意来揣度别人。假如长期怀着这样不友善且阴暗的念头,孩子长大后岂不是要生活在一个充满黑暗和邪恶的世界中吗?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冒犯了别人要说“对不起”,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更要教会孩子说“没关系”。与其怀有一颗斤斤计较和埋怨报复的心灵,不如怀有一颗宽容大度、善良仁爱的心灵,前者虽然看起来好像占了一时的上风,对孩子的长远人生来说却并无益处;而后者则教会了孩子用博大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对待生活。假如可以怀有一颗真诚善良、宽以待人的爱心,那么孩子的世界一定会充满着光明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