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一本三跨:飞翔的历史德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85500000001

第1章 历程与理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历史课程德育目标的演变

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其德育目标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出现了诸多变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制定、指导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学习标准。通过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规定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应达成的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二、起步阶段:1950至1960年

颁布了七部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该时期历史课程德育目标的特点有:

(一)借鉴苏联模式

(二)强调唯物史观的基础地位

(三)中学阶段依据课程内容梳理德育目标

(四)强化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探索阶段:1961至1980年

颁布了四部历史教学大纲,该时期历史课程德育目标的特点有:

(一)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

1.调整德育目标的阐述方式

2.强化阶级斗争倾向

(二)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逐步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思想

2.目标表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

四、发展阶段:1981至1999年

颁布了七部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该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一)设置思想教育栏目,阐述学科德育目标

(二)明确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贯彻“三个面向”原则

(四)突显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

(五)初步关注初、高中德育目标的合理分层

五、深化阶段:2000至2011年

颁布了五部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这一时期历史课程德育目标的特点:

(一)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1.首次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进一步丰富学科育人的内涵

3.德育目标表述更具操作性

(二)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1.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渗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思想性、人文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蕴含学科特性

4.倡导三维目标的整合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现新表述

6.依据课程内容,对德育目标进行合理分解

六、提升阶段:2012年至今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历史课程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基于学科本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德育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一)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学科德育新方向

(二)彰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三)进一步弱化德育目标的政治化、成人化倾向

(四)目标内涵反映出新时代特色

(五)进一步关注德育目标的合理分层

(六)提出将德育水平纳入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

七、结语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目标修订实践呈现跨越式进展:

(一)首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阐述“家国情怀”的育人内涵,引领学科德育新方向;

(二)首次提出德育目标学业质量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