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科融合德育的研究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86000000002

第2章 学科融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学科融合德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科融合德育的背景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三)发展学校内涵的需要

(四)完善育人途径的需要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有良好的实施途径,要求做到六方面的育人工作:

1.课程育人

2.文化育人

3.实践育人

4.活动育人

5.管理育人

6.协同育人

二、学科融合德育的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在引领学校德育时,起到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学校文化教育在立德为先的德育课程体系中,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存在形式,它涉及教育的理念、精神和宗旨等根本性问题。学校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是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念引领学校师生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尊重与服务

2.合作与开发

3.敬业与激情

4.平凡与卓越

(二)学校文化的引领与保障作用

1.追求合作开放的核心价值,让教师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播者。

2.发挥优质课程的助推作用,让学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度参与者。

3.确保项目制度的优质生成,优化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三、学科融合德育和美育的研究与实践

学科融合德育旨在将所有教师纳入学校育人的行列中来,充分挖掘中小学各学科的德育内涵,力图调动所有学科的德育资源,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

(一)德育课程建设的实施原则

在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中,基本原则包括:

1.开放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体验性原则

(二)制定学科融合德育的目标

1.立足发展需求

2.确立核心目标

(三)立足案例剖析,夯实研究行为

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研究过程中的过程性分析,始终立足典型案例的剖析,发挥项目组成员的集体智慧,不断分析、提炼有效策略与方法。

1.案例选题设计阶段

2.课堂教学实施阶段

3.案例分析评价阶段

(四)围绕研究重点,剖析融合成效

学科中的德育元素的构成主要依赖“学科教学内容”“学科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根据目前的学科教学特征,德育教育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学习目标的有机融合

(1)剖析学科学习特点挖掘德育目标

(2)基于学生发展实际确立德育目标

2.学习方式的润物无声

(1)从目标契合点设计学习活动

(2)以环境创设激发情感共鸣

① 结合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

② 根据学习载体激发情感体验

(3)以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习能力

(4)以团队互助形式培养学习品质

随着学习方式的发展与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越来越多地从个体独立趋向于合作互助,对学生学习品质的道德要求也越发凸显。在合作学习中,强调能正确处理个体和团队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能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层面思考个体行为和团队任务之间的关系,形成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