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96000000001

第1章 孩提的记忆

一、抗战打响了,父亲离开了家

1936年,父亲短暂地回过一趟家。只住了一个月,便又起身返回了杭州。父亲离开时并不知道,母亲已怀上了我。

1937年,我出生了。

这一年,国难当头,父亲做出了他必须做的选择。而我的童年,也就此注定了将在没有父亲的日子中度过。但幸好,我有母亲、祖父、祖母。

那一个养育了我的父亲南怀瑾的家庭,也将一样为我倾注心血。

二、有担当的少年

我的祖父南仰周是1888年生人,很小就跟着人学习经商。

经过四五年卖绡的艰苦努力,祖父在本村桥边路口租下一个店面,这个店铺就是奠基了祖父、我的父亲南怀瑾、我三代人生活基础的“南杏春”。

没过几年,就积累起资本,并在本地选址营造自家的店面了。

三、在“老字号”包围圈中开店

“南杏春”在桥头开张,从坐落位置看,恰在老字号的包围之中。

但祖父不管别人怎样算计看待,他只按自己的经营方式发展生意。他面向大众,货真价实,薄利多销,以诚取信于顾客。

祖父的经营策略,让“南杏春”的生意更加红火。

四、新春遭抢劫

1927年农历正月十六那天,祖父坐在账桌旁算账到深夜。突然,店台门发出几声巨响,成排的店门随声倒下。再一看,发现店内已满是盗匪。

祖母说,店铺里聚集的银钱货物,瞬间被一劫如洗。

五、积善之家有余庆

“南杏春”商号被抢劫的消息传开后,大家除了对抢劫的海盗深表痛恨之外,也劝慰说,南家只有财物被劫是不幸中有余庆。因为南家独苗,我的父亲没有被盗贼绑架走,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六、打抱不平“万银完”

遭劫过后,祖父并没有因这场人患所造成的困难而灰心丧气。不久他便与一些朋友共同筹资,重振“南杏春”,店里的生意很快就重回了正轨。

祖父做生意的本事不同于一般商人,他赚到了钱往往不为自己着想,祖父宅心仁厚、一心为民的公德心,无异于是最好的家教。对父亲,或者孙辈的我们,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七、购销救荒粮

1929年,乐清县西乡、沿江一带遭逢百年罕见的大旱,致使早晚两季粮食颗粒无收。岐头、南宅、翁垟等地的临海乡村,灾情尤甚。

祖父目睹这一情状,立刻暂缓了其他业务,聚集了所有银钱,孤注一掷,开始买粮救荒。

那个时代的很多百姓,对祖父的救荒行为念念不忘。

我在后来参与父亲主持筹办的金温铁路项目的工作中,经常想起祖父的这件事。祖父为救灾荒而到处向人筹粮,父亲为金温铁路四处奔波筹资,两件事虽然规模有大小,但本质是何其相似啊!

八、冲破禁令做流通

祖父当年救荒时遇到过一件逸事,不顾官府的禁令告示,不惧个人身价的得失,在官兵的百般刁难中镇定地冲破禁令,成功地组织运送了救荒米粮。

祖父说:“禁令的条文律法在于警告大家不要跟海盗交易,但我的所作所为,是为解决当地灾民的吃饭问题。救灾面前,我们不应怕那些灾祸,更不能只考虑将来的个人得失。”

九、修建地团陡闸

经过两三年努力,店里盈利大增。

在此后的几年里,祖父为地方的公共利益,包括修桥补路、救急救难、为弱势人群打抱不平等花销的钱也不在少数,结余下的钱往往仅够应对日常的吃穿用度。但祖父似乎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十、获赠“热心公益”金匾

1929至1935年期间,祖父做了两桩公益大事,皆出于自发。

一是用一家之力量完成资本调动,买粮应急灾荒;二是建设新陡闸,改善地方的水利设施,避免水患搅扰。这两件大事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自家的生意经营。

1935年,乐清时任县长定制了一块“热心公益”的金字匾额敬赠祖父,表彰祖父为公益事业的奉献之心。

十一、避难井虹寺

1936年暑假,父亲回了一趟家。待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母亲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就是我。

暑期过后,父亲又到杭州学习去了。

这一走,直到11年后,他才再一次回到家乡。

1937年,父亲从浙江省国术馆毕业。他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

他选择了以一种文化的、精神的方式,来接续中国的国运。

十二、为战乱中的百姓开店

全国百姓都在敌人的枪口和刀刃之下自顾不暇,匆匆逃生,到处避难,祖父却竟然又去开设新店“南泰鑫”。

十三、生意无边数地利

人们哪里知道,祖父此时经营别有一番胸怀和抱负。他曾与多人言道:“这次下山,是因战事作恶,通货闭塞,周围许多百姓,受困于生活用品短缺的危机,要买日用物品,却无店可买,生活非常艰苦。”

祖父用“南泰鑫”接替“南杏春”经营,心念正当,经营得法,再次声名鹊起。

十四、惩治“老赖”

“南泰鑫”货号的业务越做越大,竟有老赖来捣乱。

老赖盯上了祖父,说祖父趁战乱当头乘势开店,昧着良心牟取暴利,发国难之财等。

一天中午,他带上一条六尺大棒,站在离“南泰鑫”货号十多丈的路口,对祖父指名道姓,破口恶骂。

终于,祖父忍无可忍,放下业务,一股劲抽出床头铁尺,走出店门,扎步立在道上。祖父厉声骂他恶贯满盈,并喊着让他过来拿钱。

祖父正气凛然的架势,立时刹住了老赖的威风,让那老赖不敢再上前半步。

十五、离开店堂去读书

我们搬到上池头村不到两年,又迁到本村上屋,在“南泰鑫”货号对面两间旧轩间里。

因敌机常来轰炸,近地小学不敢开学招生,四板桥小学的校长忍受不了这样的耽误与荒废,开始勉力开课招生。于是,祖母说通祖父,允许我和哥哥一起上学,路上作个伴。

十六、与鬼子巧周旋

家乡沦陷没过几天的一个上午,有日军的小分队已全副武装、端着刺刀向西路进发,上池头村是他们的必经通道。

祖父关好店门,叫祖母随我们一起走,可是他怎么也劝不动祖母。

上屋这段三十多户人家,唯独她留守在家门,对付即将到来的日军。

我们回到家,祖母对我们讲述她看到的情景:日寇要祖母烧开水给他们。

水烧开了,日本兵就让祖母灌进那些人随身携带的小壶里。

她一连烧了五壶水,才灌满了那些小水壶。日本兵这才集合起身前行。

后来,地方人纷纷说祖母的胆识不同一般,不自私,不怕死。

十七、勇斗日本兵

1944年腊月的一个傍晚,一个气焰嚣张的日本兵蹿入“南泰鑫”货号,拿起东西就走。祖父看他不付钱,又不说话,一怒之下,把他手里的东西夺了回来。那个日本兵转身溜了。

过了片刻,带来一个同伴,两个日本兵全力进攻,祖父只能挡架接招,紧急关头,地方上五六十位义愤填膺的青壮年一边呐喊,一边纷纷涌进店中来。

哥哥见到敌人试图用刺刀刺杀祖父,就冲到了日寇营地的哨口。他一把拉住两个日本军官的衣角,拼命比画着,请求他们去救桥对面那个开店的老人。

也许是祖父命不该绝。这两名日本军官也算良心未泯,骑着马赶了过来。

看着店里的一摊血,便带走了这两名手下,后来也没有再追查盘问什么。

十八、智请医生张汉川

祖父与日本兵搏斗,夺生死、决胜负,保住性命时,天色已渐渐昏暗下来。

祖父请房东长子同一位邻居,一道赶赴黄华陡门头的张汉川医师诊所,恳求张医师前来治伤。

张医师对祖父的为人品德也一向敬仰,加上他本人行医讲仁义、很厚道,素以救命治病为本分,也就没有犹豫推却,立刻在夜色朦胧之中出了诊。

十九、永不屈服的生意

祖父被日寇刺伤后,“南泰鑫”货号仍一直坚持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