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南怀瑾的故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96300000002

第2章 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下)

南怀瑾的一生,虽然有大半时间不在中国大陆,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香港、台湾,他未尝一日不心系国家,心系中国传统文化。

南怀瑾之所以要在困难中不断地作为,只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

1.访日远见

1969年,为了显示友好姿态,日本特地邀请中国台湾方面派一个“中日文化访问团”前往参加一个徐福庙的落成典礼,南怀瑾应何应钦邀一同前往。

南怀瑾说,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文化发展并没有跟上经济的步伐,还不够包容、不够大度,这样就容易再次发动侵略战争。针对这一问题,日本友人恳请南怀瑾为日本文化的发展指引方向。1969年11月30日,南怀瑾在台北《“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了《致答日本朋友的一封公开信》,把在报告中没有具体指出的问题一一列举,并且回答了很多日本朋友的疑问。

2.开设“特别班”

1981年,南怀瑾买下位于台北信义路二段的复青大厦五至十二楼,开始在这里大规模传道弘法。一些军界将领、政界高官、知名企业家和文化教育界名流,如王升、马纪壮、刘安琪、阮成章、余传韬、萧政之等,白天忙于工作,疏于进修,专门组成一个文化专题研究班。

传说,有一天南怀瑾给特别班上课,看到底下坐的全是驻军将领,一数他们军衔上的星星,一共有28颗,真可谓将星云集。然而,也是这个特别班,导致南怀瑾最终树大招风,不得不离开台湾地区。

3.文化的力量

穿长袍、拄着文明棍,偶尔戴一顶礼帽,这是南怀瑾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也是“中国式人物”的标志。1985年,南怀瑾从旧金山入关去美国,他随行带着两箱中药。按照当时美国海关的规定,中药是不可以带入美国的。但是美国海关人员检查的时候看了看南怀瑾,说:“不用检查了,请进吧!”后来回忆起这些事,南怀瑾笑着说:“这是长袍、文明棍发挥了力量。”

4.美国讲学理念

南怀瑾说:“我对很多在美国的朋友说要回国来。当一个国家发展受到阻碍时,那个国家就会对中国人的财富采取措施,会想办法夺走你的财富。不要看现在美国呀什么国家有好多钱,你不拿回来,以后都会有麻烦的。”

那段时间,南怀瑾时常对一些有意回国参与投资建设的海外侨胞,结合当时中国内地的国情和自身的经商经验,提出与时俱进的投资新理念。

5.两岸信使

1988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的贾亦斌到香港拜访南怀瑾时开门见山地对南怀瑾说,希望他能够成为海峡两岸关系的传话人。为了早日实现民族统一,为海峡两岸人民造福,南怀瑾答应了贾亦斌的提议。在南怀瑾和海峡双方的努力下,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香港会谈,并达成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识”。

6.修路先锋

南怀瑾倡导修建的金温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内地和香港合资建设的铁路。南怀瑾建设管理金温铁路的理念是:还路于民,高速铁路,隧道可通过双层货柜,沿线种树。这是金温铁路建设之初南怀瑾提出的4点设想,有社会理想,讲现代科学,重生态环境。同时,南怀瑾还提出金温铁路应由专职专家来规划管理与经营,强调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南怀瑾的这些改革思想和实践,在改革开放历史上书写了难以磨灭的一页。

7.“三陪老人”

到了晚年,南怀瑾自嘲是个“三陪老人”,成天陪同来访的各路人马吃饭、聊天、照相。南怀瑾待人真诚,乐善好施,因此,他的居舍常常宾朋满座,访客如云。南怀瑾尽可能地给人欢喜,不厌其烦地回答各种问题。不过,南怀瑾并非永远对待访客都是笑脸相迎,遇到一些有悖他为人处世原则的人事,他同样会横眉竖目。南怀瑾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有缘见面的人,借以影响群伦,影响社会。